【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主轴的轴承卸荷结构
本技术属于轴承卸荷
,尤其涉及一种主轴的轴承卸荷结构。
技术介绍
带自动松拉刀的加工中心主轴广泛应用于数控机床,可用于零件和复杂曲面零件的加工(铣镗、钻、攻螺纹等)。在松刀的时候靠油缸打松拉刀机构的拉杆,会产生巨大的轴向力,轴向力会直接作用于电机转子轴的轴承上,频繁松拉刀会加速轴承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主轴的轴承卸荷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主轴的轴承卸荷结构,包括卸荷环以及油缸机构,所述卸荷环与主轴的电机转子轴的后端固定,所述油缸机构包括油缸座、缸座后盖、缸套、缸盖、油缸底环以及活塞,所述油缸座呈前后两端敞口的筒状,其前端与电机壳体的后端固定,且该前端形成轴向第一限位部,所述缸座后盖与所述油缸座的后端固定,所述缸盖与所述缸套的后端固定,两者轴向前后浮动设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与缸座后盖之间,所述缸套的前侧内壁形成第二限位部,且该缸套的前端形成从初始位置向后浮动时可与所述卸荷环的前端面接触的径向内突出部,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主轴的轴承卸荷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卸荷环以及油缸机构,所述卸荷环与主轴的电机转子轴的后端固定,所述油缸机构包括油缸座、缸座后盖、缸套、缸盖、油缸底环以及活塞,所述油缸座呈前后两端敞口的筒状,其前端与电机壳体的后端固定,且该前端形成轴向第一限位部,所述缸座后盖与所述油缸座的后端固定,所述缸盖与所述缸套的后端固定,两者轴向前后浮动设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与缸座后盖之间,所述缸套的前侧内壁形成第二限位部,且该缸套的前端形成从初始位置向后浮动时可与所述卸荷环的前端面接触的径向内突出部,该突出部在缸套位于所述初始位置时与所述卸荷环具有轴向间隙,所述油缸底环设于所述缸套内,且被所述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主轴的轴承卸荷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卸荷环以及油缸机构,所述卸荷环与主轴的电机转子轴的后端固定,所述油缸机构包括油缸座、缸座后盖、缸套、缸盖、油缸底环以及活塞,所述油缸座呈前后两端敞口的筒状,其前端与电机壳体的后端固定,且该前端形成轴向第一限位部,所述缸座后盖与所述油缸座的后端固定,所述缸盖与所述缸套的后端固定,两者轴向前后浮动设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与缸座后盖之间,所述缸套的前侧内壁形成第二限位部,且该缸套的前端形成从初始位置向后浮动时可与所述卸荷环的前端面接触的径向内突出部,该突出部在缸套位于所述初始位置时与所述卸荷环具有轴向间隙,所述油缸底环设于所述缸套内,且被所述第二限位部在前侧限位,所述活塞设于所述缸盖与油缸底环之间,其前端穿过所述油缸底环,后端穿过所述缸盖以及缸座后盖,所述活塞与缸盖以及油缸底环之间分别形成第一进油腔以及第二进油腔,所述缸盖与缸座后盖之间形成第三进油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主轴的轴承卸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油腔的进油通道经过所述缸盖以及缸座后盖,所述第二进油腔的进油通道过所述缸套以及油缸座,所述第三进油腔的进油通道经过所述缸套以及缸盖,且与所述第二进油腔的进油通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树德,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法音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