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弹性接触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7513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微弹性接触器结构,主要是由至少一支撑体、多个水平梁体、及一微接触结构构成。多个水平梁体相互堆叠连接,且这些水平梁体中的最底部的水平梁体与支撑体连接,而微接触结构与这些水平梁体中的最顶部的水平梁体连接,且微接触结构与支撑体位于这些水平梁体的两相对端上,其中通过多个水平梁体堆叠后的厚度关系的设计,而具有想要达到的弹性常数、接触力、及偏转距离。此外,在不限定水平梁体的数量的情况下,还可在水平梁体上连接一停止件,该停止件与支撑体位于同侧,并位于支撑体与微接触结构之间,用以控制微弹性接触器结构的变形量,以避免微弹性接触器结构因过度形变而损坏。(*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弹性接触器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微弹性接触器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子元件的电子信号连接(接触)的元件,且可用以对待测体进行电气测试。
技术介绍
在测试高性能电气装置,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或ULSI)时,必须使用高性能的探针(probe)或接触器(contactor)。其中,微弹性接触器(micro-spring contactor)适用于各类电子元件的电子信号连接(接触)的元件,如半导体元件的裸晶测试(bare testing)、已封装元件的烧机测试(burn-in)、印刷电路板的测试、与烧机测试等测试元件;或应用于电子元件的连接装置,如半导体元件的引线及封装。而探针卡则应用于集成电路(IC)尚未封装前,对裸晶应用探针作做功能测试,筛选出不合格品、再进行之后的封装工程。因此,其是集成电路制造中对制造成本影响相当大的重要制程;此探针卡可使成品的合格率由原来的70%提升至90%,20%的合格率贡献度对1%合格率差异都锱铢必较的半导体厂而言影响巨大。简言之,探针卡是一测试机台与晶片间的接口,每一种集成电路至少需要一片相对应的探针卡,而测试的目的是在晶片切割后使合格品进入下一封装制程并避免将不合格品继续加工而造成浪费。因此,高可信赖度(high reliability)是判断探针卡制造商竞争力相当重要的指标。-->传统上,如美国专利第4,757,256号所公开的环氧树脂环式探针卡(epoxy ring probe card),因这类探针卡具有少量、多样及弹性制造的优点,至今仍是业界所广泛能接受的技术。这类探针卡的制造方式是以人工逐根摆放的方式组装探针,再上胶固定完成环氧树脂环式探针头;再将该探针头上的探针逐根以焊锡的方式与印刷电路板(PCB)接合;之后将该组装好的探针卡置于磨针机上加工,使得对所有探针的共平面度有较好的控制,并进行对探针最后位置的检查及调整。然而,这类环氧树脂环式探针卡虽具有制造时间短、少量、多样及弹性制造等优势,但仍有一些基本设计的缺陷。为了能有效降低探针间距、以三度空间摆放的方式降低间距,但其造成每层探针受力状况是不同的、破坏也不同,这就限制了探针数不能再增长、也不适合应用在multi-dut测试(如DARM测试),仅适用在低脚数、低针数测试,如Logic IC。此外,探针线路太长约数mm,频宽限制约200MHz,对未来工业界所需要的频宽约1GHz而言明显不足。简言之,未来探针卡技术将往高密度探针分布、高频测试及多晶粒测试方向发展。因此,近年来有许多解决方案提出,如下说明。美国专利第6,072,190号公开了一种探针卡,其探针以悬臂梁(cantilever beam)式摆放,微接触结构位于悬臂梁前缘、呈金字塔结构(pyramid structure)、且其探针材质为硅,并在悬臂上夹设一压电元件(piezoelectric elements)使这些探针能主动地上、下移动;电子信号连接是在悬臂梁的一侧沉积一导电薄膜以连接待测元件与检测器。众所周知,硅是一脆性材料,其在特定晶面上的材料强度较弱、接触次数(touch-down number)将较低;此外,其电气信号仅靠一薄膜传送将使阻抗提高,覆载很容易过高而短路。简言之,这类探针卡可靠性不能符合工业界的需求。-->此外,美国专利第5,476,211号公开了一微电子元件弹簧互连元件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是以打线(wire bonding)技术在电子元件的接点(pad)上逐根焊接金线并绕成特定的探针形状,然而因为金线太软无法提供足够的材料强度,因此在其外表批覆一层较硬的材质(如镍或镍合金)形成弹簧互连元件以满足测试所需的强度。然而,该技术目前的最小间距(pitch)约90μm,随着电子元件上的接点间距日益紧密,这技术越来越难以满足所需;且由于这类弹簧互连元件制程限制其生产速度也使得其售价居高不下、并限制仅可应用在DARM测试中。此外,美国专利第5,613,861号公开了一在基板上通过光蚀刻技术(photolithography technology)形成可图样化的弹簧互连元件(patterned spring contact)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是在基板上以溅镀(sputtering)沉积具有固定应力梯度的金属薄膜(如镍钴合金或铬钼合金),再将其一侧由基板释放形成弧形形状的弹簧互连元件。该专利技术限制弹簧元件的厚度,使得该元件的弹性常数K(=Force/deflection)太小,由此将无法产生对电子元件可靠的压力接触。简言之,接触力过小、造成接触阻抗过大,此外,其电气信号仅靠一数微米的薄膜传送将使阻抗提高,负载很容易过高而短路。为克服这些缺陷,美国专利第6,640,432号(TW专利第546,803号)公开了一改进技术,其中弹簧互连元件包括可连接到基板的第一元件材料(如Pd/Co合金),及包括具有可热转变性质的第二元件材质(如Ni/Co合金),由此当第二元件材质的性质改变时,弹簧互连元件(shaped springs)的形状可被修正为弧形,且使弹簧元件的厚度增加,以加大该元件的弹性常数K,第一、二元件材质以电镀方式沉积。然而,根据古典力学理论可知,热转变将造成该弹簧元件的残留应力,这将使得这类弹簧元件的接触次数明显较低。-->此外,美国专利第6,084,420号(TW专利第406,860号)公开了一三臂式、桥式微探针结构,该专利技术在微弹性机械设计上明显限制了间距再降低的能力,很难满足目前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该公司提出一刚性微探针设计以克服间距无法再降低的限制,如美国专利第2003/141889号(TW专利第565,529号),然而由于该测试电子装置的微探针与待测电子元件存在一定的共平面误差,为使两者间有良好的接触需加大接触力,且由于微探针不具有弹性使得接触凸块上(contact bump)形成较深的破坏,进而影响后续的封装制程。从上述可知,一个高可靠性、高性能的电子元件的弹簧互连元件需具备有高密度分布及体型弹性微结构特性。由于高密度分布将可符合多晶粒、平行测试及细间距接触垫测试的需求,此外,体型弹性微结构将可提供一稳定的电气连接。因此,目前更加重视了对于弹簧互连元件在整体特性上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由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微弹性接触器结构,其除具有高频宽、高脚数、高可靠性、及多晶粒平行测试的特性之外,还可控制想要达到的弹性常数、接触力、及偏转距离。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微弹性接触器结构,可在微弹性接触器结构到达弹性变形的极限之前加以阻止,以控制微弹性接触器结构的变形量,从而可避免微弹性接触器结构因过度形变而损坏。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微弹性接触器结构,其可运用于半导体裸晶测试,也可应用于已封装元件的烧机测试-->(burn-in)、印刷电路板的测试与烧机测试等测试元件及各种需要电子信号连接(接触)的元件上。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微弹性接触器结构,主要是由至少一支撑体、多个水平梁体、及一微接触结构所构成。多个水平梁体相互堆叠连接,且这些水平梁体中的最底部的水平梁体与支撑体的一端连接,而微接触结构与这些水平梁体中的最顶部的水平梁体连接,且微接触结构与支撑体位于这些水平梁体的两相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弹性接触器(200)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弹性接触器(200)结构包括:    至少一支撑体(210);    多个水平梁体(220),所述这些水平梁体(220)相互堆叠连接,且在所述这些水平梁体(220)中的最底部的水平梁体(220)与所述支撑体(210)的一端连接;以及    一微接触结构(230),与所述这些水平梁体(220)中的最顶部的水平梁体(220)连接,且所述微接触结构(230)与所述支撑体(210)位于所述这些水平梁体(220)的两相对端上,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这些水平梁体(220)堆叠后的厚度关系,而具有想要达到的弹性常数、接触力、及偏转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弹性接触器(200)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弹性接触器(200)结构包括:至少一支撑体(210);多个水平梁体(220),所述这些水平梁体(220)相互堆叠连接,且在所述这些水平梁体(220)中的最底部的水平梁体(220)与所述支撑体(210)的一端连接;以及一微接触结构(230),与所述这些水平梁体(220)中的最顶部的水平梁体(220)连接,且所述微接触结构(230)与所述支撑体(210)位于所述这些水平梁体(220)的两相对端上,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这些水平梁体(220)堆叠后的厚度关系,而具有想要达到的弹性常数、接触力、及偏转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弹性接触器(200)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这些水平梁体(220)为阶梯状的排列。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弹性接触器(200)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弹性接触器(200)的结构适于与一基板(100)上的一接触垫(102)电性连接,且由所述支撑体(210)的另一端与所述接触垫(102)电性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弹性接触器(200)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支撑体(210)的数量为多个时,至少一所述支撑体(210)与所述基板(100)的所述接触垫(102)电性连接,而其它所述支撑体(210)与所述基板(100)机械性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弹性接触器(200)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接触结构(230)的特征尺寸具有适合直接与一集成电路的接触垫接触的尺寸。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弹性接触器(200)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弹性接触器(200)的结构可通过电镀技术制成。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弹性接触器(200)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弹性接触器(200)的结构可通过电铸技术制成。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弹性接触器(200)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弹性接触器(200)的结构可通过无电镀技术制成。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弹性接触器(200)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弹性接触器(200)的结构的材质包括镍合金。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弹性接触器(200)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弹性接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雅如王宏杰
申请(专利权)人:技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