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7080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9: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后部构造。车辆后部构造(100)具有车辆后部的后保险杠罩(20)和覆盖车身的下表面且后端部(34)与后保险杠罩(20)的下端部(23)连接并在后部形成有贯通孔(32)的后底部罩(30),后保险杠罩(20)具有相比后底部罩(30)向车辆下侧突出的突出部(24)和将后底部罩(30)的贯通孔(32)的后缘部(32a)与突出部(24)连接的倾斜部(2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后部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后部构造,更详细而言,涉及后保险杠罩的构造。
技术介绍
在车辆后部的车身的地板下,大多设置有用于降低空气阻力或保护搭载于地板下的设备的后底部罩。在后底部罩上,设置有用于排出积存在后底部罩与地板下方之间的空间中的空气或将进入的水排出的贯通孔。从设置于后底部罩的贯通孔流出的空气沿着后底部罩的下表面向车辆后方流动,并从后保险杠罩的下表面向车辆后方流出。由此,降低车辆后部的空气阻力,并且抑制升力的产生(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1-219042号公报)。此外,近年来,在车辆中搭载有自动驾驶系统或驾驶辅助系统。在这种车辆中,设置有用于检测后方的车辆的传感器等。传感器等大多收容在设置于后保险杠的下侧的突起部中。在该情况下,从后底部罩的贯通孔流出的空气与后保险杠罩下侧的突起部碰撞而导致流动产生紊乱,有时会引起空气阻力的增加、升力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降低车辆后部的空气阻力并且抑制升力的产生而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后部构造具有:后保险杠罩,所述后保险杠罩覆盖车辆后部的后保险杠的外表面;以及后底部罩,所述后底部罩覆盖车身的下表面,后端部与所述后保险杠罩的下端部连接,并在后部形成有贯通孔,所述车辆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后保险杠罩具有突出部和倾斜部,所述突出部相比所述后底部罩向车辆下侧突出,所述倾斜部将形成于所述后底部罩的所述贯通孔的后缘部与所述突出部连接。通过该结构,能够使从设置于后底部罩的贯通孔向后底部罩的下侧流出的空气沿着倾斜部朝向车辆后方顺畅地流动。由此,能够降低车辆后部的空气阻力并且抑制升力的产生而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后部构造中,也可以是,所述后保险杠罩的所述倾斜部和所述突出部通过树脂的一体成型而形成,在所述倾斜部与所述突出部之间形成有能够折弯的整体铰链(integralhinge),所述倾斜部在所述整体铰链处向上方折弯,所述倾斜部的前端紧固于所述后底部罩的下表面。通过该结构,用树脂一体成型后保险杠罩的倾斜部和突出部,在安装后保险杠罩时,能够在将后保险杠罩安装于车身后,在整体铰链处向上方折弯倾斜部并将前端紧固于后底部罩的下表面。由此,能够用简便的方法进行后保险杠罩的制造、组装。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后部构造中,也可以是,所述后保险杠罩的所述倾斜部具有:倾斜板,所述倾斜板将形成于所述后底部罩的所述贯通孔的后缘部与所述突出部连接;以及侧板,所述侧板分别从所述倾斜板的两侧端朝向所述后底部罩的下表面向上方延伸。通过该结构,能够减少从倾斜板的两侧流入后保险杠罩的内部的空气,能够降低车辆后部的空气阻力并且抑制升力的产生而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后部构造中,也可以是,所述后保险杠罩由车辆上侧的上罩和车辆下侧的下罩构成,所述下罩的上端部与所述上罩连接,在所述下罩的下端部连接有所述后底部罩的后端部,所述下罩形成有所述突出部和所述倾斜部,所述下罩的所述倾斜部和所述突出部通过树脂的一体成型而形成,在所述倾斜部与所述突出部之间形成有能够折弯的整体铰链,所述倾斜部在所述整体铰链处向上方折弯,所述倾斜部的前端紧固于所述后底部罩的下表面,所述下罩的所述倾斜部具有:倾斜板,所述倾斜板将形成于所述后底部罩的所述贯通孔的后缘部与所述突出部连接;以及侧板,所述侧板分别从所述倾斜板的两侧端朝向所述后底部罩的下表面向上方延伸。这样,通过将后保险杠罩设为上下二分割构造,从而能够更简便地进行后保险杠罩的组装。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后部构造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突出部的内部容纳有距离测定传感器。由此,能够降低车辆后部的空气阻力并且搭载自动驾驶用的传感器。本专利技术能够降低车辆后部的空气阻力并且抑制升力的产生而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从车辆的下侧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A-A的剖视图。图3是从车辆的斜下侧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的后保险杠罩和后底部罩的放大立体图。图4是从车辆的下侧观察其他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的后保险杠罩和后底部罩的放大立体图。图5是从车辆的下侧观察其他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的后保险杠罩和后底部罩的放大立体图。图6是图5所示的B-B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100。此外,各图所示的箭头FR、箭头UP、箭头RH分别表示车辆的前方(行进方向)、上方、右方。另外,各箭头FR、UP、RH的相反方向表示车辆后方、下方、左方。以下,在仅使用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声明,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100包括后保险杠罩20和后底部罩30,所述后保险杠罩20覆盖车辆后部的后保险杠10的外表面,所述后底部罩30覆盖车身后部的下表面。如图2所示,后保险杠10由保险杠加强件11和缓冲件12构成,所述保险杠加强件11是在车身后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骨架构件,所述缓冲件12配置在保险杠加强件11的后侧。后保险杠罩20由下侧的下罩21和覆盖后保险杠10的缓冲件12的外侧的车辆上侧的上罩15构成。上罩15和下罩21为树脂的一体成型构件。上罩15安装于保险杠加强件11。下罩21的上端部22与上罩15的下端部16连接,如图3所示,在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下端部23连接有后底部罩30的后端部34。另外,在下罩21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的下侧,形成有后面说明的突出部24、倾斜部28以及整体铰链25。如图3所示,后底部罩30是具有下板31、配置于下板31的下表面35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多个肋33以及设置在后部的贯通孔32的树脂成型构件。后底部罩30安装于车身的下侧,后端部34用夹持件40紧固于下罩21的下端部23。在下罩21的下侧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形成有突出部24、倾斜部28以及整体铰链25。突出部24、倾斜部28以及整体铰链25与下罩21的其他部分一体地树脂成型。突出部24是在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从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下端部23向下方突出的部分。突出部24的下表面24a相比后底部罩30的下表面35向车辆下侧突出。倾斜部28是从突出部24向车辆前方延伸的部分。倾斜部28由倾斜板26和三角形的侧板27构成,所述倾斜板26将形成在后底部罩30上的贯通孔32的后缘部32a与突出部24的下表面24a连接,所述三角形的侧板27分别从倾斜板26的两侧端朝向后底部罩30的下表面35向上方延伸。倾斜部28的前端29用夹持件40紧固于后底部罩30的下板31的下表面35。如图2所示,在倾斜板26与突出部24之间形成有整体铰链25。整体铰链25是厚度变薄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槽状的部分,倾斜板26能够以该部分为旋转轴如图2所示的箭头91那样折弯。如图2所示,在突出部24的内部,容纳有在自动驾驶时进行与后侧的车辆的距离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后部构造,具有:/n后保险杠罩,所述后保险杠罩覆盖车辆后部的后保险杠的外表面;以及/n后底部罩,所述后底部罩覆盖车身的下表面,后端部与所述后保险杠罩的下端部连接,并在后部形成有贯通孔,/n所述车辆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n所述后保险杠罩具有突出部和倾斜部,所述突出部相比所述后底部罩向车辆下侧突出,所述倾斜部将形成于所述后底部罩的所述贯通孔的后缘部与所述突出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522 JP 2019-0959361.一种车辆后部构造,具有:
后保险杠罩,所述后保险杠罩覆盖车辆后部的后保险杠的外表面;以及
后底部罩,所述后底部罩覆盖车身的下表面,后端部与所述后保险杠罩的下端部连接,并在后部形成有贯通孔,
所述车辆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后保险杠罩具有突出部和倾斜部,所述突出部相比所述后底部罩向车辆下侧突出,所述倾斜部将形成于所述后底部罩的所述贯通孔的后缘部与所述突出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保险杠罩的所述倾斜部和所述突出部通过树脂的一体成型而形成,在所述倾斜部与所述突出部之间形成有能够折弯的整体铰链,
所述倾斜部在所述整体铰链处向上方折弯,所述倾斜部的前端紧固于所述后底部罩的下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保险杠罩的所述倾斜部具有:
倾斜板,所述倾斜板将形成于所述后底部罩的所述贯通孔的后缘部与所述突出部连接;以及
侧板,所述侧板分别从所述倾斜板的两侧端朝向所述后底部罩的下表面向上方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保险杠罩的所述倾斜部具有:
倾斜板,所述倾斜板将形成于所述后底部罩的所述贯通孔的后缘部与所述突出部连接;以及
侧板,所述侧板分别从所述倾斜板的两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口寿明猿渡裕也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