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埋地下车站防排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45579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铁路地下车站施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深埋地下车站防排水系统。包括出站通道和进站通道,所述站台隧道设置在进站通道的下方,所述出站通道和进站通道的侧壁外侧设置有纵向透水盲管,所述纵向透水盲管与第一中心管相连,所述第一中心管与第二中心管相连,所述第二中心管与第四中心管相连,第四中心管的出水端通过第三横管与设置在越行隧道底部的第三中心管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进站通道、出站通道、站台隧道和越行隧道的渗透水都汇入越行隧道中部的第三中心管,通过中心管将渗透水排出,实现与车站内的粪便污水、冲洗水和消防用水等污水分别处理,能够适应地下站洞室交错,结构复杂的情况保证车站整体的排水路径通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深埋地下车站防排水系统
本技术涉及铁路地下车站施工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深埋地下车站防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我国地下车站污水主要来源有车站卫生间的粪便污水、冲洗水、消防用水及结构渗漏水等。虽然目前地下车站采用全包防水系统,但是结构渗漏现象一直存在,无法避免,常规车站通常考虑堵漏或防排结合措施,将地下水排放至污水系统内,一般渗漏水量不大,对污水系统不产生较大影响。随着地铁、国铁等工程建设蓬勃发展,深埋地下车站开始逐渐增多,受地下水影响,随着埋深增加,水压增大,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将水排入污水系统内,会增加污水排放负担,除了增加建设投资外,也不利于保护原有生态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深埋地下车站防排水系统,以改善上述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深埋地下车站防排水系统,包括出站通道和进站通道,所述出站通道设置在进站通道的上方,所述进站通道通过楼梯与站台隧道相连,所述站台隧道设置在进站通道的下方,站台隧道有两个,两个站台隧道中间设置有越行隧道;所述出站通道和进站通道的侧壁外侧设置有横向透水盲管和纵向透水盲管,所述横向透水盲管和纵向透水盲管均通过第一横管与设置在进站通道底部的第一中心管相连,所述第一中心管的出水端与设置在楼梯底部的第二中心管相连,所述第二中心管的出水端通过第三横管与设置在站台隧道底部的第四中心管相连,所述第四中心管的出水端通过设置在深埋地下车站端部的第三横管与设置在越行隧道底部的第三中心管相连。可选地,所述站台隧道设置有纵向的废水排水沟,站台隧道的末端设置有废水泵房,所述废水泵房内设置有废水池和通过排水管将废水排出地下车站的潜水泵,所述废水排水沟的出水端通过第二横管与废水池相连。可选地,所述楼梯的坡度为23%,所述第二中心管的坡度为23%。可选地,所述楼梯的侧壁上设置有透水盲管,所述透水盲管的出水端通过第四横管与第二中心管相连。可选地,所述第一中心管、第三中心管和第四中心管的坡度均为3‰,满足最小排水要求。可选地,所述进站通道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检查井,所述第一检查井沿第一中心管沿线每隔30米设置一个。可选地,所述越行隧道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检查井,所述第二检查井沿第三中心管沿线每隔30米设置一个。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通过将进站通道、出站通道、站台隧道和越行隧道的渗透水都汇入越行隧道中部的第三中心管,通过中心管将渗透水排出,实现与车站内的粪便污水、冲洗水和消防用水等污水分别处理,能够适应地下站洞室交错,结构复杂的情况保证车站整体的排水路径通畅。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实施例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的深埋地下车站防排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的进站通道和出站通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处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的站台隧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的站台隧道结构俯视示意图。图中标记:1、出站通道;2、进站通道;3、第一中心管;4、楼梯;5、第二中心管;6、越行隧道;7、站台隧道;8、第三中心管;9、第二检查井;10、第一检查井;11、第一横管;12、纵向透水盲管;13、第四中心管;14、废水排水沟;15、第二横管;16、废水池;17、潜水泵;18、废水泵房;19、排水管;20、第三横管;21、横向透水盲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深埋地下车站防排水系统,包括出站通道1和进站通道2,所述出站通道1设置在进站通道2的上方,所述进站通道2通过楼梯4与站台隧道7相连,所述站台隧道7设置在进站通道2的下方,站台隧道7有两个,两个站台隧道7中间设置有越行隧道6;所述出站通道1和进站通道2的侧壁外侧设置有横向透水盲管21和纵向透水盲管12,所述横向透水盲管21和纵向透水盲管12通过第一横管11与设置在进站通道2底部的第一中心管3相连,所述第一中心管3的出水端与设置在楼梯4底部的第二中心管5相连,所述第二中心管5的出水端通过第三横管20与设置在站台隧道7底部的第四中心管13相连,所述第四中心管13的出水端通过设置在深埋地下车站端部的第三横管20与设置在越行隧道6底部的第三中心管8相连。可选地,所述站台隧道7设置有纵向的废水排水沟14,站台隧道7的末端设置有废水泵房18,所述废水泵房18内设置有废水池16和通过排水管19将废水排出地下车站的潜水泵17,所述废水排水沟14的出水端通过第二横管15与废水池16相连。通过废水泵房18解决深埋地下车站污水处理及排放问题,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可选地,所述楼梯4的坡度为23%,所述第二中心管5的坡度为23%。第二中心管5顺着楼梯4进行布设,能够有效利用楼梯4的支撑力,保证第二中心管(5)的稳定性。可选地,所述楼梯4的侧壁上设置有透水盲管,所述透水盲管的出水端通过第四横管与第二中心管5相连。可选地,所述第一中心管3、第三中心管8和第四中心管13的坡度均为3‰,满足最小排水要求。可选地,所述进站通道2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检查井10,所述第一检查井10沿第一中心管3沿线每隔30米设置一个。可选地,所述越行隧道6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检查井9,所述第二检查井9沿第三中心管8沿线每隔30米设置一个。第一检查井10和第二检查井9的设置保证定期对排水系统进行检查、清理及维修。以上所述仅为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深埋地下车站防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出站通道(1)和进站通道(2),所述出站通道(1)设置在进站通道(2)的上方,所述进站通道(2)通过楼梯(4)与站台隧道(7)相连,所述站台隧道(7)设置在进站通道(2)的下方,站台隧道(7)有两个,两个站台隧道(7)中间设置有越行隧道(6);所述出站通道(1)和进站通道(2)的侧壁外侧设置有横向透水盲管(21)和纵向透水盲管(12),所述横向透水盲管(21)和纵向透水盲管(12)通过第一横管(11)与设置在进站通道(2)底部的第一中心管(3)相连,所述第一中心管(3)的出水端与设置在楼梯(4)底部的第二中心管(5)相连,所述第二中心管(5)的出水端通过第三横管(20)与设置在站台隧道(7)底部的第四中心管(13)相连,所述第四中心管(13)的出水端通过车站端部的第三横管(20)与设置在越行隧道(6)底部的第三中心管(8)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深埋地下车站防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出站通道(1)和进站通道(2),所述出站通道(1)设置在进站通道(2)的上方,所述进站通道(2)通过楼梯(4)与站台隧道(7)相连,所述站台隧道(7)设置在进站通道(2)的下方,站台隧道(7)有两个,两个站台隧道(7)中间设置有越行隧道(6);所述出站通道(1)和进站通道(2)的侧壁外侧设置有横向透水盲管(21)和纵向透水盲管(12),所述横向透水盲管(21)和纵向透水盲管(12)通过第一横管(11)与设置在进站通道(2)底部的第一中心管(3)相连,所述第一中心管(3)的出水端与设置在楼梯(4)底部的第二中心管(5)相连,所述第二中心管(5)的出水端通过第三横管(20)与设置在站台隧道(7)底部的第四中心管(13)相连,所述第四中心管(13)的出水端通过车站端部的第三横管(20)与设置在越行隧道(6)底部的第三中心管(8)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埋地下车站防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台隧道(7)设置有纵向的废水排水沟(14),站台隧道(7)的末端设置有废水泵房(18),所述废水泵房(18)内设置有废水池(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婷岳岭吕刚付博文邢军朝刘建友彭斌王杨魏盼张宇宁凌云鹏陈静郭治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