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矿泉水微臭氧净化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5186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矿泉水微臭氧净化处理装置,其包括沉淀罐和氧化过滤罐,氧化过滤罐分为左侧的氧化曝气罐以及紧挨设在右侧的活性过滤罐,水体从沉淀罐的底部的进水口通入,沉淀罐内对应进水口上方设第一过滤网,第一过滤网上方设连接管,连接管上设蠕动泵,连接管另一端从氧化曝气罐底部侧壁接入罐内,氧化曝气罐底部设臭氧曝气装置,氧化曝气罐内连接管上方装有第一过滤碳层,氧化曝气罐上部右侧壁上设溢水口,活性过滤罐的左侧壁溢水口下方设跌水台,活性过滤罐内跌水台的下方依次装有第二过滤碳层和第三过滤碳层,活性过滤罐的底部右侧壁上设有出水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机构利用臭氧微处理配合由粗到细的层层过滤,杀菌过滤效果极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矿泉水微臭氧净化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矿泉水微臭氧净化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矿泉水生产设备对矿泉水杀菌和消毒时,多数采用的是在水源容器中加入杀菌物品,需足够的时间混合,杀菌时间长,效率低。且矿泉水一般是从地下岩石层自然涌出的,矿泉水水源中的钙含量都远远超出人体所需标准,而传统的矿泉水生产设备一般采用化学药剂来降低矿泉水水源中的钙含量。化学药品与水源充分混合、沉淀除钙,这种除钙方法的混合时间长,除钙效率低,且由于使用了化学药品,矿泉水的品质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矿泉水微臭氧净化处理装置。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矿泉水微臭氧净化处理装置,其包括沉淀罐和氧化过滤罐,氧化过滤罐分为左侧的氧化曝气罐以及紧挨设在右侧的活性过滤罐,待处理水体从沉淀罐的底部的进水口通入,沉淀罐内对应进水口的上方设置第一过滤网,第一过滤网的上方设有连接管,连接管上设有蠕动泵,连接管的另一端从氧化曝气罐的侧壁底部接入罐内,氧化曝气罐的底部设有臭氧曝气装置,氧化曝气罐内对应连接管上方安装有第一过滤碳层,氧化曝气罐的上部右侧壁上设有溢水口,活性过滤罐的左侧壁对应溢水口的下方设有跌水台,活性过滤罐内位于跌水台的下方由上至下依次安装有第二过滤碳层和第三过滤碳层,活性过滤罐的底部右侧壁上设有出水口。进一步地,活性过滤罐通过出水口接入超滤膜内部,超滤膜的出水端连接出水管。进一步地,跌水台为三层依次下降的台阶结构。进一步地,第一过滤碳层的外围设有第二过滤网,第二过滤网包括相互可拆卸的第二上层网和第二下层网,第二上层网的孔径小于第二下层网的孔径。第二下层网的底面间隔分布有四个支脚。进一步地,第二过滤碳层和第三过滤碳层的外围设有第三过滤网,第三过滤网包括相互可拆卸的第三上层网和第三下层网,第三上层网的孔径大于第三下层网的孔径。第三下层网的底面间隔分布有四个支脚。进一步地,第一过滤网的底面设有四个固定支柱。进一步地,第一过滤碳层、第二过滤碳层和第三过滤碳层中的活性炭的粒径依次减小。进一步地,沉淀罐的底部为下层的圆弧型,且圆弧型底部设有排污口,排污口上设有排污阀。进一步地,臭氧曝气装置外接臭氧管,臭氧曝气装置将臭氧充入氧化曝气罐与来自沉淀罐的水体混合氧化。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水源通入沉淀罐的底部,水源中的沙粒以及大颗粒的悬浮物进行初步的沉淀,同时设置第一过滤网对水源上端漂浮物进行过滤,连接管的一端设在第一过滤网的上方,配合蠕动泵抽取经沉淀以及第一次过滤的较为干净的输送至氧化曝气罐;氧化曝气罐的底部设置臭氧曝气装置,臭氧曝气装置外接臭氧管,臭氧曝气装置将臭氧充入氧化曝气罐,并与来自沉淀罐的水体混合并发生氧化,有效杀灭矿泉水中细菌等。氧化后的水体经过第一过滤碳层,破碎型活性炭比表面积大,对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破碎型活性炭作为填料时,微生物将附着在活性炭表面,充分发挥活性炭的物理吸附作用和微生物降解作用。进而,水从溢水口经由跌水台通过跌水方式加速水中剩余臭氧的去除,跌水后的再经过两级过滤碳层的活性,逐级过滤提升过滤效果,过滤碳层外层过滤网的孔径沿着水流方向设置成进口孔径大出口孔径小的特点,有效延长了水体再活性炭层的驻留时间;最后进入超滤膜进行最后的滤除过滤。本技术的机构利用臭氧微处理配合由粗到细的层层过滤,杀菌过滤效果极佳。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矿泉水微臭氧净化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矿泉水微臭氧净化处理装置,其包括沉淀罐1和氧化过滤罐2,氧化过滤罐2分为左侧的氧化曝气罐3以及紧挨设在右侧的活性过滤罐4,待处理水体从沉淀罐1的底部的进水口11通入,沉淀罐1内对应进水口11的上方设置第一过滤网5,第一过滤网5的上方设有连接管6,连接管6上设有蠕动泵7,连接管6的另一端从氧化曝气罐3的侧壁底部接入罐内,氧化曝气罐3的底部设有臭氧曝气装置8,氧化曝气罐3内对应连接管6上方安装有第一过滤碳层9,氧化曝气罐3的上部右侧壁上设有溢水口31,活性过滤罐4的左侧壁对应溢水口31的下方设有跌水台10,活性过滤罐4内位于跌水台10的下方由上至下依次安装有第二过滤碳层12和第三过滤碳层13,活性过滤罐4的底部右侧壁上设有出水口15。进一步地,活性过滤罐4通过出水口15接入超滤膜14内部,超滤膜14的出水端连接出水管16。进一步地,跌水台10为三层依次下降的台阶结构。进一步地,第一过滤碳层9的外围设有第二过滤网,第二过滤网包括相互可拆卸的第二上层网91和第二下层网92,第二上层网91的孔径小于第二下层网92的孔径。进一步地,第二过滤碳层12和第三过滤碳层13的外围设有第三过滤网,第三过滤网包括相互可拆卸的第三上层网17和第三下层网18,第三上层网17的孔径大于第三下层网18的孔径。进一步地,第二下层网的底面和第三下层网18的底面间隔固定分布有四个支脚19。进一步地,第一过滤网5的底面设有四个固定支柱22。进一步地,第一过滤碳层9、第二过滤碳层12和第三过滤碳层13中的活性炭的粒径依次减小。进一步地,沉淀罐1的底部为下层的圆弧型,且圆弧型底部设有排污口20,排污口20上设有排污阀21。此外,进水管、连接管和出水管上均设置水管阀门,以分别控制水的流动。进一步地,臭氧曝气装置8外接臭氧管,臭氧曝气装置8将臭氧充入氧化曝气罐3与来自沉淀罐1的水体混合氧化。进一步地,臭氧曝气装置8连接鼓风机(图中未表示),并由鼓风机将臭氧充入氧化曝气罐3。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水源通入沉淀罐1的底部,水源中的沙粒以及大颗粒的悬浮物进行初步的沉淀,同时设置第一过滤网5对水源上端漂浮物进行过滤,连接管6的一端设在第一过滤网5的上方,配合蠕动泵7抽取经沉淀以及第一次过滤的较为干净的输送至氧化曝气罐3;氧化曝气罐3的底部设置臭氧曝气装置8,臭氧曝气装置8外接臭氧管,臭氧曝气装置8将臭氧充入氧化曝气罐3,并与来自沉淀罐1的水体混合并发生氧化,有效杀灭矿泉水中细菌等。氧化后的水体经过第一过滤碳层9,破碎型活性炭比表面积大,对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破碎型活性炭作为填料时,微生物将附着在活性炭表面,充分发挥活性炭的物理吸附作用和微生物降解作用。进而,水从溢水口31经由跌水台10通过跌水方式加速水中剩余臭氧的去除,跌水后的再经过两级过滤碳层的活性,逐级过滤提升过滤效果,过滤碳层外层过滤网的孔径沿着水流方向设置成进口孔径大出口孔径小的特点,有效延长了水体再活性炭层的驻留时间;最后进入超滤膜14进行最后的滤除过滤。本技术的机构利用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矿泉水微臭氧净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沉淀罐和氧化过滤罐,氧化过滤罐分为左侧的氧化曝气罐以及紧挨设在右侧的活性过滤罐,待处理水体从沉淀罐的底部的进水口通入,沉淀罐内对应进水口的上方设置第一过滤网,第一过滤网的上方设有连接管,连接管上设有蠕动泵,连接管的另一端从氧化曝气罐的侧壁底部接入罐内,氧化曝气罐的底部设有臭氧曝气装置,氧化曝气罐内对应连接管上方安装有第一过滤碳层,氧化曝气罐的上部右侧壁上设有溢水口,活性过滤罐的左侧壁对应溢水口的下方设有跌水台,活性过滤罐内位于跌水台的下方由上至下依次安装有第二过滤碳层和第三过滤碳层,活性过滤罐的底部右侧壁上设有出水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矿泉水微臭氧净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沉淀罐和氧化过滤罐,氧化过滤罐分为左侧的氧化曝气罐以及紧挨设在右侧的活性过滤罐,待处理水体从沉淀罐的底部的进水口通入,沉淀罐内对应进水口的上方设置第一过滤网,第一过滤网的上方设有连接管,连接管上设有蠕动泵,连接管的另一端从氧化曝气罐的侧壁底部接入罐内,氧化曝气罐的底部设有臭氧曝气装置,氧化曝气罐内对应连接管上方安装有第一过滤碳层,氧化曝气罐的上部右侧壁上设有溢水口,活性过滤罐的左侧壁对应溢水口的下方设有跌水台,活性过滤罐内位于跌水台的下方由上至下依次安装有第二过滤碳层和第三过滤碳层,活性过滤罐的底部右侧壁上设有出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泉水微臭氧净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活性过滤罐通过出水口接入超滤膜内部,超滤膜的出水端连接出水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泉水微臭氧净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跌水台为三层依次下降的台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泉水微臭氧净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孝山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九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