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流扰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2626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流扰动装置,该气流扰动装置设置在多种气体混合器与进气接管之间,气流扰动装置包括:壳体;多片扰流扇叶,多片扰流扇叶绕中心轴设置在壳体的内腔;扇叶支撑装置,其设置在壳体的一外侧面,用于支撑多片扰流扇叶;混合气入口,其开设在扇叶支撑装置的外侧面的中心位置;以及混合气出口,其开设在壳体的另一外侧面的中心位置,并与混合气入口相对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气流扰动装置能够在基本保持进气系统管路长度不变的条件下,使混合气在管内的扰动增加,从而使混合气混合更加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流扰动装置
本技术是关于发动机
,特别是关于一种气流扰动装置。
技术介绍
对于发动机来说,进气系统通常存在多种气体混合,如EGR(ExhaustGasRecirculation,废气再循环)气体和空气混合、燃气和空气混合。但是在发动机设计时,由于管路的布置或发动机尺寸的原因,混合气的混合距离一般都比较短,这将导致混合气体进入发动机气缸之前并没有混合均匀,从而对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排放及NVH均有不利影响。现有的多数发动机在设计之初很少针对气体混合均匀性做专门设计,同时由于发动机管路布置和尺寸等原因,无法通过延长混合气的混合管路长度增加混合时间,提高混合均匀性。因此,为了提升发动机的性能,如何在混合距离较短的条件下提高混合气的均匀性是设计和开发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流扰动装置,其能够在基本保持进气系统管路长度不变的条件下,使混合气在管内的扰动增加,从而使混合气混合更加均匀。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气流扰动装置,该气流扰动装置设置在多种气体混合器与进气接管之间,气流扰动装置包括:壳体;多片扰流扇叶,多片扰流扇叶绕中心轴设置在壳体的内腔;扇叶支撑装置,其设置在壳体的一外侧面,用于支撑多片扰流扇叶;混合气入口,其开设在扇叶支撑装置的外侧面的中心位置;以及混合气出口,其开设在壳体的另一外侧面的中心位置,并与混合气入口相对设置。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扰流扇叶的数量为3~8片,每片扰流扇叶的一端与中心轴固定连接,每片扰流扇叶的另一端与扇叶支撑装置的内侧固定。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每片扰流扇叶的外边缘呈波浪结构,并且扰流扇叶的外边缘朝向混合气出口的方向倾斜设置,以使得经过气流扰动装置的气流旋转并向中心聚集。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扰流扇叶的外边缘与气流进气方向的夹角为30度。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扰流扇叶的数量为6片,6片扰流扇叶均匀间隔布置。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混合气入口和混合气出口均为圆形,混合气入口的直径和混合气出口的直径分别等于进气接管出口直径和多种气体混合器入口直径。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进气接管的出口和所述多种气体混合器的入口分别设置为法兰结构,气流扰动装置的两个外侧面分别与进气接管出口法兰和多种气体混合器入口法兰相连接,以使得气流扰动装置的内腔分别与进气接管和多种气体混合器相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根据本技术的气流扰动装置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在在进气系统内增加气流扰动装置,能够保持进气系统的管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气体的扰动程度,通过扰流扇叶的设计,使得经过本技术的气流扰动装置的气流旋转并向中心聚集,从而使混合气的混合均匀性增加,有利于发动机性能的提升。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气流扰动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气流扰动装置的装配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如图1-2所示,根据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气流扰动装置201设置在多种气体混合器202与进气接管203之间。气流扰动装置201包括:壳体101、多片扰流扇叶102、扇叶支撑装置103、混合气入口104以及混合气出口105。其中,多片扰流扇叶102绕中心轴106设置在壳体101的内腔。扇叶支撑装置103固定设置在壳体的一外侧面,其内壁用于支撑多片扰流扇叶102。混合气入口104开设在扇叶支撑装置103的外侧面的中心位置。混合气出口105开设在壳体101的另一外侧面的中心位置,并与混合气入口104相对设置。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扰流扇叶的数量为3~8片,优选的,如图1所示,扰流扇叶102的数量为6片,6片扰流扇叶102均匀间隔布置。每片扰流扇叶102的一端与中心轴106固定连接,每片扰流扇叶106的另一端与扇叶支撑装置103的内侧固定连接。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每片扰流扇叶102的外边缘呈波浪结构,并且扰流扇叶102的外边缘107朝向混合气出口的方向倾斜设置,以使得经过气流扰动装置的气流旋转并向中心聚集。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扰流扇叶102的外边缘107与气流进气方向(如图1中所示的箭头方向)的夹角为30度,但是该角度也可根据需求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混合气入口104和混合气出口105均为圆形,混合气入口104的直径和混合气出口105的直径分别等于进气接管203的出口直径和多种气体混合器202的入口直径。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进气接管203的出口和多种气体混合器202的入口分别设置为法兰结构,气流扰动装置201的壳体的两个外侧面为正方形,并且壳体的两个外侧面分别与进气接管出口法兰204和多种气体混合器入口法兰205相连接。前述对本技术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技术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技术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技术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技术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流扰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扰动装置设置在多种气体混合器与进气接管之间,所述气流扰动装置包括:/n壳体;/n多片扰流扇叶,所述多片扰流扇叶绕中心轴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腔;/n扇叶支撑装置,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外侧面,用于支撑所述多片扰流扇叶;/n混合气入口,其开设在所述扇叶支撑装置的外侧面的中心位置;以及/n混合气出口,其开设在所述壳体的另一外侧面的中心位置,并与所述混合气入口相对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流扰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扰动装置设置在多种气体混合器与进气接管之间,所述气流扰动装置包括:
壳体;
多片扰流扇叶,所述多片扰流扇叶绕中心轴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腔;
扇叶支撑装置,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外侧面,用于支撑所述多片扰流扇叶;
混合气入口,其开设在所述扇叶支撑装置的外侧面的中心位置;以及
混合气出口,其开设在所述壳体的另一外侧面的中心位置,并与所述混合气入口相对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扰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扰流扇叶的数量为3~8片,每片所述扰流扇叶的一端与所述中心轴固定连接,每片所述扰流扇叶的另一端与所述扇叶支撑装置的内侧固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流扰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片所述扰流扇叶的外边缘呈波浪结构,并且所述扰流扇叶的外边缘朝向所述混合气出口的方向倾斜设置,以使得经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赞董伟林鹏慧魏威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