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集成功率半导体器件及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功率半导体器件
,具体涉及一种可集成功率半导体器件。
技术介绍
LDMOS器件常用于DC-DC和AC-DC等功率变换领域,具有较高的耐压和较低的导通电阻。通常来说,增加LDMOS的漂移区长度可以提高器件的击穿电压,但会导致器件芯片面积的增大和成本的上升,更加严重的是,器件的导通电阻也随着漂移区长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导通电阻的增大会使得器件的开关速度随之降低,同时也会导致器件的功耗急剧增加。在0.18μm及以下的小尺寸技术平台中常采用积累型的MOS管结构,并且使用STI隔离技术进行器件间的隔离,以及使用RESURF技术如SingleRESURF或DoubleRESURF技术缓解器件导通电阻和耐压的折衷关系。本专利技术针对DC-DC、AC-DC和DC-AC等功率变换领域,基于0.18μm及以下的小尺寸技术平台,通过在LDMOS的漂移区中引入一个或多个额外的第一型掺杂区和第二型掺杂区,进一步降低了器件的导通电阻值或提高了器件的耐压,此外还进行了电压扩展,使其可满足80V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集成功率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成于同一P型衬底(10)上的两类高压nLDMOS器件、一类高压pLDMOS器件、一类中压nLDMOS器件、一类中压pLDMOS器件、低压NMOS器件、低压PMOS器件和低压NPN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类高压nLDMOS,一类高压pLDMOS,一类中压nLDMOS,一类中压pLDMOS以及低压NMOS,低压PMOS和低压NPN器件都制作于P型衬底(10)表面的P型外延层(11)中,并通过P型外延层(11)形成器件之间的自隔离;在中压nLDMOS器件下方的P型衬底(10)和P型外延层(11)之间具有第一N型埋层(15),在中压p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集成功率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成于同一P型衬底(10)上的两类高压nLDMOS器件、一类高压pLDMOS器件、一类中压nLDMOS器件、一类中压pLDMOS器件、低压NMOS器件、低压PMOS器件和低压NPN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类高压nLDMOS,一类高压pLDMOS,一类中压nLDMOS,一类中压pLDMOS以及低压NMOS,低压PMOS和低压NPN器件都制作于P型衬底(10)表面的P型外延层(11)中,并通过P型外延层(11)形成器件之间的自隔离;在中压nLDMOS器件下方的P型衬底(10)和P型外延层(11)之间具有第一N型埋层(15),在中压pLDMOS器件下方的P型衬底(10)和P型外延层(11)之间具有第二N型埋层(16);所述两类高压nLDMOS,一类高压pLDMOS,一类中压nLDMOS,一类中压pLDMOS均在漂移区引入一个或多个第一型掺杂区和第二型掺杂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集成功率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类高压nLDMOS,一类高压pLDMOS,一类中压nLDMOS,一类中压pLDMOS在漂移区中引入一个或多个第一型掺杂区和第二型掺杂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可集成功率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类高压nLDMOS器件(1)做在P型衬底(10)上面的P型外延(11)中,第一型掺杂区(101)和第二型掺杂区(102)交替分布位于第一场氧化层(51)下、被第一N型深阱(21)包围;第二N+接触区(802)处于第一N型深阱(21)上端、第一场氧化层(51)右侧、被第一N型深阱(21)包围;第一N+接触区(801)和第一P+接触区(701)并排处于第一N型深阱(21)上端、被第一P型体区(31)包围;第一P型体区(31)位于第一N型深阱(21)中;第一多晶硅栅(61)处于第一栅氧化层(41)上并延伸至部分第一场氧化层(51)上方;
所述第二类高压nLDMOS器件(2)做在P型衬底(10)上面的P型外延(11)中,第一型掺杂区(101)和第二型掺杂区(102)交替分布位于第二场氧化层(52)下、被第二N型深阱(22)包围;第四N+接触区(804)处于第二N型深阱(22)上端、第二场氧化层(52)右侧、被第二N型深阱(22)包围;第三N+接触区(803)和第二P+接触区(702)并排处于第二N型深阱(22)上端、被第二P型体区(32)包围;第二P型体区(32)和第二N型深阱(22)相切;第二多晶硅栅(62)处于第二栅氧化层(42)上并延伸至部分第二场氧化层(52)上;
所述第一类高压pLDMOS器件(3)做在P型衬底(10)上面的P型外延(11)中,第一型掺杂区(101)和第二型掺杂区(102)交替分布位于第三场氧化层(53)下、被第一P型阱区(34)包围;第一P型阱区(34)位于第三N型深阱(23)中,将第三场氧化层(53)包围;第四P+接触区(704)处于第三场氧化层(53)右侧、被第一P型阱区(34)包围;第三P+接触区(703)和第五N+接触区(805)并排处于第三N型深阱(23)上端、被第一N型体区(37)包围;第一N型体区(37)位于第三N型深阱(23)中;第三多晶硅栅(63)处于第三栅氧化层(43)上并延伸至部分第三场氧化层(53)上;
所述第三类中压nLDMOS器件(4)做在P型衬底(10)上面的P型外延(11)中,第一型掺杂区(101)和第二型掺杂区(102)交替分布位于第四场氧化层(54)下、被第四N型深阱(24)包围;第四N型深阱(24)被第一P型深阱(27)分成左右两部分,且左右两边的第四N型深阱(24)与第一P型深阱(27)均相切;第七N+接触区(807)处于第四N型深阱(24)上端,并在两边的第四N型深阱(24)中均存在;第六N+接触区(806)和第五P+接触区(705)并排处于第四N型深阱(24)上端、被第三P型体区(33)包围;第三P型体区(33)位于第一P型深阱(27)中;第四多晶硅栅(64)处于第四栅氧化层(44)上并延伸至部分第四场氧化层(54)上;第一N型埋层(15)位于第一P型深阱(27)下方,与第一P型深阱(27)相切,并且和左右两边的第四N型深阱(24)共同将第一P型深阱(27)包围;
所述第二类中压pLDMOS器件(5)做在P型衬底(10)上面的P型外延(11)中,第一型掺杂区(101)和第二型掺杂区(102)交替分布位于第五场氧化层(55)下、被第二P型深阱(28)包围;第五N型深阱(25)被第二P型深阱(28)分成左右两部分,且左右两边的第五N型深阱(25)与第二P型深阱(28)均相切;第七P+接触区(707)处于第五场氧化层(55)右侧,被P第二型深阱(28)包围;第六P+接触区(706)和第八N+接触区(808)并排处于N型深阱第五(25)上端、被第二N型体区(38)包围,并且第八N+接触区(808)在两边的第五N型深阱(25)上端均存在;第二N型体区(38)位于左边的第五N型深阱(25)中;第五多晶硅栅(65)处于第五栅氧化层(45)上并延伸至部分第五场氧化层(55)上;第二N型埋层(16)位于第二P型深阱(28)下方,与第二P型深阱(28)相切,并且和左右两边的第四N型深阱(24)共同将第二P型深阱(28)包围;
所述低压NMOS器件(6)做在P型衬底(10)上面的P型外延(11)中,第十一N+接触区(810)处于第六栅氧化层(66)右端、被第二P型阱区(35)包围;第九N+接触区(809)和第八P+接触区(708)并排处于第六栅氧化层(46)左端、...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