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水路面平缘石排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421780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透水路面平缘石排水系统,包括在透水路面的边缘设置的排水暗沟结构,排水暗沟结构的顶部沿纵向拼接覆盖平缘石单元,各平缘石单元的底部间隔设置多个横向排水口;透水路面平缘石排水系统还包括自透水路面边缘向下竖直设置的跌水井,跌水井与排水暗沟结构连通设置,跌水井的顶部设置透水井盖;跌水井的底部设置横向雨水管,横向雨水管的一端开口与所述跌水井的内腔连通,横向雨水管的另一端通过雨水检查井与雨水管道连通。该系统能解决透水路面机动车道边缘设置平缘石时下渗路面雨水难以排出的问题,其能同时满足雨水“渗”和“排”的要求,使得透水路面的应用范围更加全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透水路面平缘石排水系统
本技术涉及道路和排水
,尤其涉及一种透水路面平缘石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是从城市雨洪管理角度出发的一种可持续城市建设模式,其中城市道路、广场等硬质路面采用透水铺装是重要的海绵城市技术手段。目前透水铺装一般都采用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由于干燥收缩的问题,比普通水泥混凝土更容易使路面发生开裂,很少采用。透水铺装有很多好处,减少道路雨水径流,中小雨时雨水直接渗透进入路面层,路表不会形成水膜,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但若是雨水继续下渗到路面基层、路基层,会对道路整体强度、安全性造成不利影响,所以目前机动车道的透水铺装基本都只有面层采用透水结构,基层、路基层不透水,并且层间设置不透水封层,防止雨水下渗。渗透到透水面层内部的雨水,一般有几种排水流经:(1)有机非隔离带的道路,机动车道边缘的立缘石间隔设置开口,渗透雨水沿道路横坡流至立缘石受阻,然后顺着道路纵坡流到立缘石开口处,流入机非隔离带,再通过隔离带中的溢流井排入雨水管道系统;(2)机动车道外侧是人行道、或者机非隔离带不允许雨水汇入的情况下,一般在机动车道外侧立缘石下设置排水沟,立缘石间隔设置开口,雨水流经路缘石开口跌入排水沟,排出道路。但上述情况是针对机动车道边缘不设置平缘石的情况,而国内很多城市为了提高车辆行驶的线型诱导效果、提醒车辆行驶时注意侧向安全距离,以及道路整体的视觉效果,会在机动车道边缘设置平缘石。渗透到透水面层的雨水被平缘石阻碍,无法通过上述途径排出下渗雨水。若采用预制透水混凝土平缘石,同样由于其干燥收缩问题难以解决,导致平缘石与路面、立缘石脱离,形成明显纵向裂缝,以及高程差,所以目前市场上基本不采用透水混凝土平缘石。路面边缘不设置平缘石时的下渗雨水排出方案较为成熟,但设置平缘石时,下渗雨水的排出研究较少,导致透水路面的应用范围有所不足。由此,本专利技术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透水路面平缘石排水系统,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水路面平缘石排水系统,解决透水路面机动车道边缘设置平缘石时下渗路面雨水难以排出的问题,能同时满足雨水“渗”和“排”的要求,使得透水路面的应用范围更加全面。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透水路面平缘石排水系统,包括在透水路面的边缘设置的排水暗沟结构,所述排水暗沟结构的顶部沿纵向拼接覆盖平缘石单元,各平缘石单元的底部间隔设置多个横向排水口;所述透水路面平缘石排水系统还包括自透水路面边缘向下竖直设置的跌水井,所述跌水井与所述排水暗沟结构连通设置,所述跌水井的顶部设置透水井盖;所述跌水井的底部设置横向雨水管,所述横向雨水管的一端开口与所述跌水井的内腔连通,所述横向雨水管的另一端通过雨水检查井与雨水管道连通。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各平缘石单元的底端两侧分别向内设置开口槽道,开口槽道沿横向贯通设置,相邻两个所述平缘石单元的开口槽道拼接形成所述横向排水口。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平缘石单元采用C30混凝土预制,采用C10配筋。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口槽道的横截面尺寸为6cm*6cm,相邻开口槽道拼接形成12cm*6cm的横向排水口。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透水井盖由平缘石构成,所述透水井盖上间隔且竖直贯通设置多个进水洞。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透水井盖采用C30混凝土预制,采用C10配筋。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透水井盖上设置4排3列共12个所述进水洞,所述进水洞的孔径为5cm。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水暗沟结构设置于机动车道边缘,在所述平缘石单元远离机动车道的一侧顶抵设置立缘石单元。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水暗沟结构的横截面呈U形设置。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水暗沟结构采用C30混凝土预制,采用C10配筋。由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透水路面平缘石排水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透水路面平缘石排水系统中,适用于设置平缘石的透水路面道路排水,起到完善海绵城市设施的作用;透水路面是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要措施,既需要雨水下渗到路面层,又要让雨水顺利排出道路,防止下渗雨水对道路基层和路基层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技术提供的透水路面平缘石排水系统能同时满足雨水“渗”和“排”的要求,使得透水路面的应用范围更加全面。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图1:为本技术的透水路面平缘石排水系统的横截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透水路面平缘石排水系统的纵向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的平缘石单元的纵向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的排水暗沟结构和平缘石单元安装过程的等轴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排水暗沟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透水井盖的俯视图。图中:100、透水路面平缘石排水系统;1、排水暗沟结构;2、平缘石单元;21、横向排水口;211、开口槽道;3、跌水井;31、透水井盖;311、进水洞;4、横向雨水管;91、透水路面;92、立缘石单元。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此描述的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技术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技术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技术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透水路面平缘石排水系统100,包括在透水路面91的边缘沿纵向(指透水路面的长度方向)设置的排水暗沟结构1,排水暗沟结构1的顶部沿纵向(指排水暗沟结构1的长度方向即透水路面的长度方向)拼接覆盖平缘石单元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透水路面平缘石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在透水路面的边缘设置的排水暗沟结构,所述排水暗沟结构的顶部沿纵向拼接覆盖平缘石单元,各平缘石单元的底部间隔设置多个横向排水口;所述透水路面平缘石排水系统还包括自透水路面边缘向下竖直设置的跌水井,所述跌水井与所述排水暗沟结构连通设置,所述跌水井的顶部设置透水井盖;所述跌水井的底部设置横向雨水管,所述横向雨水管的一端开口与所述跌水井的内腔连通,所述横向雨水管的另一端通过雨水检查井与雨水管道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水路面平缘石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在透水路面的边缘设置的排水暗沟结构,所述排水暗沟结构的顶部沿纵向拼接覆盖平缘石单元,各平缘石单元的底部间隔设置多个横向排水口;所述透水路面平缘石排水系统还包括自透水路面边缘向下竖直设置的跌水井,所述跌水井与所述排水暗沟结构连通设置,所述跌水井的顶部设置透水井盖;所述跌水井的底部设置横向雨水管,所述横向雨水管的一端开口与所述跌水井的内腔连通,所述横向雨水管的另一端通过雨水检查井与雨水管道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路面平缘石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各平缘石单元的底端两侧分别向内设置开口槽道,开口槽道沿横向贯通设置,相邻两个所述平缘石单元的开口槽道拼接形成所述横向排水口。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水路面平缘石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缘石单元采用C30混凝土预制,采用C10配筋。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水路面平缘石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槽道的横截面尺寸为6cm*6cm,相邻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