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映辉专利>正文

一种盖壁叠合式垂直升顶房车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7175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房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盖壁叠合式垂直升顶房车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车厢本体,车厢本体包括上端开口的下厢体和下端开口的厢盖,厢盖配合安装于下厢体上;下厢体每一侧的外壁与厢盖对应一侧的外壁位于同一竖直面上;下厢体内设置有多个升降机构,多个升降机构的下端均固定于下厢体上,多个升降机构的上端均与厢盖的顶部相连接;厢盖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密封件,密封件的一端与下厢体的外壁相抵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整个厢体盖合后能运行通过限高道路和进入地下停车库,满足人在内部自如行走的高度,实现了房车任意通过道路限高,自如进入低下车库,把车开到家门口,解决了停车困难的问题,又满足了房车内部宽裕大空间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盖壁叠合式垂直升顶房车厢
本技术属于房车
,具体涉及一种盖壁叠合式垂直升顶房车厢。
技术介绍
由于大部分房车都因为身材高大不能通过一些限高道路和进入地下停车库,虽然有一些现有小型升顶车能进入城市地下车库,但都因存在车内使用空间狭小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盖壁叠合式垂直升顶房车厢。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盖壁叠合式垂直升顶房车厢,包括车厢本体,车厢本体包括上端开口的下厢体和下端开口的厢盖,厢盖配合安装于下厢体上;所述下厢体每一侧的外壁与厢盖对应一侧的外壁位于同一竖直面上;所述下厢体内设置有多个升降机构,多个升降机构的下端均固定于下厢体上,多个升降机构的上端均与厢盖的顶部相连接;所述厢盖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密封件,密封件的一端与下厢体的外壁相抵接。进一步优选的是,每个升降机构的上端与厢盖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或活动连接。更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升降机构为升降气缸或升降电缸。更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升降机构设置有四个,四个升降机构分别设置于下厢体内的四个边角。更进一步优选的是,每个升降机构的下端均连接有支架,支架的一端固定于下厢体的内壁上。更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支架为三角形支架。更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密封件可拆卸连接于厢盖上。更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密封件为密封条或耐磨件。更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厢盖的侧壁下端设置有第一缓冲垫;所述下厢体的上端设置有第二缓冲垫。r>更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下厢体和厢盖之间设置有车厢锁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盖壁叠合式垂直升顶房车厢通过升降机构实现厢盖的升降,从而实现车厢本体高度的自如调节,实现了整个厢体盖合后能运行通过限高道路和进入地下停车库,当停车需露营时再垂直整体升起厢体盖,同时厢体内部空间的整体高度,满足人在内部自如行走的高度,实现了房车任意通过道路限高,自如进入低下车库,把车开到家门口,解决了停车困难的问题,又满足了房车内部宽裕大空间的需求;同时下厢体每一侧的外壁与厢盖对应一侧的外壁位于同一竖直面上,使得整体的长度和宽度并没有做出改变,不影响整体的外观,在下厢体和厢盖保持一体原材质的情况下,可以经受风吹雨打,依然能保证最佳的保暖隔热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厢盖升上去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厢盖降下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升降机构升起时的部分结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升降机构放下时的部分结构剖视图。图中:1-下厢体;2-厢盖;3-升降机构;4-密封件;5-支架;6-车厢锁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对本技术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关于附图结构的描述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以下将参照附图,通过实施例方式详细地描述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在一些例子中,由于一些实施方式属于现有或常规技术,因此并没有描述或没有详细的描述。此外,本文中记载的技术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还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以任意合适的方式组合。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易于理解与本文提供的实施例有关的方法的步骤或操作顺序还可以改变。附图和实施例中的任何顺序仅仅用于说明用途,并不暗示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除非明确说明要求按照某一顺序。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在合理情况下(不构成自相矛盾的情况下),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实施例一: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盖壁叠合式垂直升顶房车厢,包括车厢本体,车厢本体包括上端开口的下厢体1和下端开口的厢盖2,厢盖2配合安装于下厢体1上;所述下厢体1每一侧的外壁与厢盖2对应一侧的外壁位于同一竖直面上,下厢体1的每一个侧壁均为一个类似的直角N字型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好;所述下厢体1内设置有多个升降机构3,多个升降机构3的下端均固定于下厢体1上,多个升降机构3的上端均与厢盖2的顶部相连接;所述厢盖2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密封件4,密封件4的一端与下厢体1的外壁相抵接。密封件4优选软性材质,在保证密封的同时可以减小与车厢本体之间的摩擦。本盖壁叠合式垂直升顶房车厢通过升降机构3实现厢盖2的升降,从而实现车厢本体高度的自如调节,实现了整个厢体盖合后能运行通过限高道路和进入地下停车库,当停车需露营时再垂直整体升起厢体盖,同时厢体内部空间的整体高度,满足人在内部自如行走的高度,实现了房车任意通过道路限高,自如进入低下车库,把车开到家门口,解决了停车困难的问题,又满足了房车内部宽裕大空间的需求;同时下厢体1每一侧的外壁与厢盖2对应一侧的外壁位于同一竖直面上,使得整体的长度和宽度并没有做出改变,不影响整体的外观,在下厢体1和厢盖2保持一体原材质的情况下,可以经受风吹雨打,依然能保证最佳的保暖隔热性能。实施例二: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基础上做出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具体区别是:本实施例中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每个升降机构3的上端与厢盖2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或活动连接。每个升降机构3的上端与厢盖2的顶部均固定连接,则在多个升降机构3同步运动的过程中,可以保证厢盖2的稳定性;每个升降机构3的上端与厢盖2的顶部均活动连接,则允许厢盖2具有一定的晃动空间,但由于厢盖2受到多个升降机构3的相互牵制,以及受到下厢体1的限制,其稳定性也是可以保证的,而且在厢盖2下落至下厢体1上时,由于彼此直接接触可能会产生应力,此时活动连接地设置则会相应的减弱这种应力,对厢体和升降机构3均是一种保护。实施例三: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基础上做出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具体区别是:本实施例中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述升降机构3为升降气缸或升降电缸。实际应用中,升降气缸和升降电缸均可,只要根据大小等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即可,不做具体限定。实施例四: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任一实施例基础上做出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任一实施例的具体区别是:本实施例中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述升降机构3设置有四个,四个升降机构分别设置于下厢体1内的四个边角,即下厢体1内的四个角落,这样可以尽量减小对厢体内布局的影响,又可以使得厢盖2的受力分布比较均匀。实施例五: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中任一实施例基础上做出的进一步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盖壁叠合式垂直升顶房车厢,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厢本体,车厢本体包括上端开口的下厢体(1)和下端开口的厢盖(2),厢盖(2)配合安装于下厢体(1)上;所述下厢体(1)每一侧的外壁与厢盖(2)对应一侧的外壁位于同一竖直面上;所述下厢体(1)内设置有多个升降机构(3),多个升降机构(3)的下端均固定于下厢体(1)上,多个升降机构(3)的上端均与厢盖(2)的顶部相连接;所述厢盖(2)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密封件(4),密封件(4)的一端与下厢体(1)的外壁相抵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盖壁叠合式垂直升顶房车厢,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厢本体,车厢本体包括上端开口的下厢体(1)和下端开口的厢盖(2),厢盖(2)配合安装于下厢体(1)上;所述下厢体(1)每一侧的外壁与厢盖(2)对应一侧的外壁位于同一竖直面上;所述下厢体(1)内设置有多个升降机构(3),多个升降机构(3)的下端均固定于下厢体(1)上,多个升降机构(3)的上端均与厢盖(2)的顶部相连接;所述厢盖(2)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密封件(4),密封件(4)的一端与下厢体(1)的外壁相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盖壁叠合式垂直升顶房车厢,其特征在于:每个升降机构(3)的上端与厢盖(2)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或活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盖壁叠合式垂直升顶房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3)为升降气缸或升降电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盖壁叠合式垂直升顶房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3)设置有四个,四个升降机构(3)分别设置于下厢体(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映辉
申请(专利权)人:李映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