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5930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充气轮胎具有细槽,该细槽比胎肩陆部的接地端更靠轮胎赤道侧沿轮胎周向延伸,将胎肩陆部区分为轮胎赤道侧的主陆部和接地端侧的副陆部。细槽的外侧侧壁包括:从副陆部(12)的外周面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直线部、与直线部圆滑地连接的第一圆弧部、以及与细槽的槽底圆滑地连接的第二圆弧部,第一圆弧部在比外侧侧壁更靠轮胎赤道侧具有圆弧的中心,第二圆弧部在比外侧侧壁更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具有圆弧的中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气轮胎
本公开涉及一种在胎面的胎肩陆部的接地端附近设置有细槽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就行驶中的充气轮胎而言,通常在胎面的胎肩陆部的接地端附近存在接地压变高的倾向。其结果为,有可能导致与胎面的其它陆部相比胎肩陆部的接地端附近的磨损量变大的偏磨损问题。作为防止这种偏磨损的方法而广泛采用如下方法:在胎面的胎肩陆部的接地端附近,在比该接地端更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设置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细槽(也称为“错位槽”)。专利文献1~3分别公开了在胎肩陆部具有这种细槽的充气轮胎。这些文献公开的细槽将胎肩陆部区分为轮胎赤道侧的主陆部和接地端侧的副陆部,并且具有该细槽的槽底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鼓出的形状。由此,降低了主陆部的接近细槽的部分的接地压,实现主陆部内的接地压均匀化,从而抑制胎肩陆部的偏磨损。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14-213835号公报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08/111582号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2018-07976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如果在胎肩陆部设置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细槽,则会随着轮胎的使用从细槽的槽底附近起形成裂缝。该裂缝被称为槽底裂缝。在槽底裂缝中大致分为:从槽底附近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槽底裂缝;以从槽底附近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胎壁侧)横贯副陆部的方式形成的槽底裂缝。在图4中以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剖面表示现有细槽的一例。细槽90将胎肩陆部83区分为轮胎赤道侧的主陆部81和接地端TE侧的副陆部82。细槽90由内侧侧壁91、外侧侧壁92、槽底93构成,其中,所述内侧侧壁91相对地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所述外侧侧壁92相对地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所述槽底93的一端连接于内侧侧壁91且另一端连接于外侧侧壁92。外侧侧壁92大致由直线形成,槽底93由组合了多个圆弧的曲线形成,大致呈直线的外侧侧壁92与曲线的槽底93连接的连接点94被称为弯曲起始点。直线与曲线连接的弯曲起始点在行驶时变形容易集中而容易成为裂缝的起点。因此,就图4的细槽90而言,随着轮胎的使用,会从直线与曲线连接的弯曲起始点即连接点94起,产生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槽底裂缝CR。当产生槽底裂缝CR时,会由于在行驶中承受的变形而导致副陆部82缺损,丧失通过细槽90抑制偏磨损的效果。另外,细槽是在对轮胎进行硫化成型时利用设置于模具的突起来形成。因此,在如细槽90那样具有槽底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鼓出的形状的情况下,当进行使模具与轮胎分离的脱模时,从细槽90拔出突起时的阻力会变大,从而导致突起发生变形或受损等问题。因此,需要对于这种形状的细槽考虑脱模性。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在胎面的胎肩陆部的接地端附近设置有细槽的充气轮胎中,维持从该细槽拔出模具突起的脱模性,减少从该细槽的槽底附近产生的槽底裂缝。(二)技术方案本公开的充气轮胎具有以下的特征。即,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面上具有:胎肩陆部,其沿轮胎周向延伸;以及细槽,其比所述胎肩陆部的接地端更靠轮胎赤道侧沿轮胎周向延伸,将所述胎肩陆部区分为轮胎赤道侧的主陆部和接地端侧的副陆部,所述细槽的外侧侧壁包括:从所述副陆部的外周面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直线部、与所述直线部圆滑地连接的第一圆弧部、以及与所述细槽的槽底圆滑地连接的第二圆弧部,所述第一圆弧部在比所述外侧侧壁更靠轮胎赤道侧具有圆弧的中心,所述第二圆弧部在比所述外侧侧壁更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具有圆弧的中心。根据具备上述结构的本公开,细槽的外侧侧壁具有与槽底圆滑地连接的第二圆弧部,因此外侧侧壁与槽底连接的连接点不是弯曲起始点。因此,使得在行驶时作用于细槽的变形容易分散,能够减少以外侧侧壁与槽底连接的连接点为起点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槽底裂缝。另外,能够利用在比外侧侧壁更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具有圆弧的中心的第二圆弧部,使得第二圆弧部的深度附近的副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变大,副陆部的刚性提高,从而抑制产生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槽底裂缝。而且,根据具备上述结构的本公开,细槽的外侧侧壁具有与从副陆部的外周面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直线部圆滑地连接的第一圆弧部,因此能够扩大在第一圆弧部的深度位置上的槽宽,维持从细槽拔出模具突起的脱模性。可以是,所述第一圆弧部及所述第二圆弧部的曲率半径分别为比3mm大且比12mm小。当第一圆弧及所述第二圆弧的曲率半径在上述范围时,能够有效地维持从细槽拔出模具突起的脱模性,并且使作用于所述细槽的外侧侧壁的变形适当地分散,从而较好地获得减少槽底裂缝的效果。可以是,所述槽底由单一的圆弧构成。具有单一的圆弧的槽底采用了恒定且较大的曲率半径,因此提高了使变形分散的效果。因此能够减少槽底裂缝。可以是,所述细槽的内侧侧壁包括从所述主陆部的外周面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直线部,在将所述外侧侧壁的直线部与所述内侧侧壁的直线部的间隔设定为L1,并将所述槽底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大空间尺寸设定为L2时,1.5≦L2/L1≦2.3。当细槽满足该数值范围时,能够维持从该细槽拔出模具突起的脱模性,并且使作用于所述细槽的槽底的变形适当地分散,从而较好地获得减少槽底裂缝的效果。可以是,所述细槽的内侧侧壁由直线部和第三圆弧部构成,所述直线部从所述主陆部的外周面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所述第三圆弧部的一端圆滑地连接于所述直线部且另一端圆滑地连接于所述槽底,所述第三圆弧部的曲率半径比所述第一圆弧部的曲率半径及所述第二圆弧部的曲率半径小。通过使第三圆弧部的曲率半径比第一圆弧部的曲率半径及第二圆弧部的曲率半径小,从而能够扩大第三圆弧部的深度位置上的槽宽,提高从细槽拔出模具突起的脱模性。而且,由于能够扩大槽底的曲率半径,因此能够减少主要是从槽底附近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槽底裂缝。可以是,所述外侧侧壁具有中间直线部,该中间直线部在一端圆滑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圆弧部并在另一端圆滑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圆弧部。由此,维持脱模性并且增大了用于抑制产生槽底裂缝的设计的自由度。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充气轮胎一例的轮胎子午线半剖视图。图2是图1中的细槽的放大图。图3是表示具有中间直线部的细槽一例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现有的槽底鼓出的细槽形状一例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中以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子午线半剖面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一例。充气轮胎的主要的形状在相对于轮胎赤道CL而言的两侧相同,因此仅图示相对于轮胎赤道CL而言的一侧。轮胎具备:一对胎圈部1、从该胎圈部1各自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的胎侧部2、以及与该胎侧部2各自的轮胎径向外侧端连接的胎面部3。在胎面部3的外周面即胎面30形成有胎面花纹。该胎面花纹具备: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主槽(31、32);以及利用主槽(31、32)及接地端TE划分的多个陆部(33~35)。主槽(31、32)的槽宽例如是6mm~14mm。槽宽值在胎面30中的开口部进行测定。对于多个陆部(33~35)可以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面上具有:胎肩陆部,其沿轮胎周向延伸;以及细槽,其比所述胎肩陆部的接地端更靠轮胎赤道侧沿轮胎周向延伸,将所述胎肩陆部区分为轮胎赤道侧的主陆部和接地端侧的副陆部,/n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n所述细槽的外侧侧壁包括:从所述副陆部的外周面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直线部、与所述直线部圆滑地连接的第一圆弧部、以及与所述细槽的槽底圆滑地连接的第二圆弧部,/n所述第一圆弧部在比所述外侧侧壁更靠轮胎赤道侧具有圆弧的中心,所述第二圆弧部在比所述外侧侧壁更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具有圆弧的中心。/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514 JP 2019-0911351.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面上具有:胎肩陆部,其沿轮胎周向延伸;以及细槽,其比所述胎肩陆部的接地端更靠轮胎赤道侧沿轮胎周向延伸,将所述胎肩陆部区分为轮胎赤道侧的主陆部和接地端侧的副陆部,
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
所述细槽的外侧侧壁包括:从所述副陆部的外周面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直线部、与所述直线部圆滑地连接的第一圆弧部、以及与所述细槽的槽底圆滑地连接的第二圆弧部,
所述第一圆弧部在比所述外侧侧壁更靠轮胎赤道侧具有圆弧的中心,所述第二圆弧部在比所述外侧侧壁更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具有圆弧的中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圆弧部的曲率半径比3mm大且比12mm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圆弧部的曲率半径比3mm大且比12mm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底由单一的圆弧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细槽的内侧侧壁包括从所述主陆部的外周面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直线部,
在将所述外侧侧壁的直线部与所述内侧侧壁的直线部的间隔设定为L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吹田晴信
申请(专利权)人: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