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降低滚动阻力的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80677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能够降低滚动阻力的充气轮胎,包括内衬层、帘布层、第一带束层、胎肩部和胎圈部,所述内衬层的厚度为0.8mm~1.2mm,所述充气轮胎两侧胎肩部的内衬层与帘布层之间对称设置有两个肩部补强胶片,充气轮胎一侧的肩部补强胶片的宽度a与第一带束层展平后的宽度W1B之间具有如下关系:0.2≤a/W1B≤0.5;通过减薄内衬层降低轮胎重量,进而降低轮胎的滚动阻力;轮胎的肩部在成型时拉伸量最大,内衬层比较薄时会因为拉伸量过大失去存气能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轮胎肩部的内衬层和帘布层之间设置肩部补强胶片,且对其位置进行优化,保证了轮胎的正常存气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能够降低滚动阻力的充气轮胎
本技术涉及轮胎
,具体涉及一种能够降低滚动阻力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由于轮胎是由橡胶,钢丝和帘线组成的黏弹性体,运动中必然会伴随变形,形变最终以热量的形式产生能量损耗,这种单位行驶里程的能量损失称之为轮胎滚阻,欧洲轮胎工业对轮胎轮胎生命周期分析结果表明,轮胎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发生在轮胎的使用阶段,其中轮胎滚动阻力对环境影响占据了很大的份额。轮胎主要由胎面、胎侧、三角胶、冠带层、带束层、胎体帘布层、内衬、钢丝圈组成,轮胎滚阻的降低可以通过改善胎面配方、降低轮胎重量、优化轮胎结构设计等方法来实现,现有技术中为了降低轮胎滚动阻力,需要对轮胎的胎面配方进行改进,成本较高;或降低内衬层厚度,但内衬层厚度降低后,轮胎的保气性能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滚动阻力的充气轮胎,通过减薄内衬层降低轮胎重量,进而降低轮胎的滚动阻力,并在胎肩部的内衬层和帘布层之间设置肩部补强胶片,且对其位置进行优化,保证了轮胎的存气性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能够降低滚动阻力的充气轮胎,包括内衬层、帘布层、第一带束层、胎肩部和胎圈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层的厚度为0.8mm~1.2mm,所述充气轮胎两侧胎肩部的内衬层与帘布层之间对称设置有两个肩部补强胶片,充气轮胎一侧的肩部补强胶片的宽度a与第一带束层的宽度W1B之间具有如下关系:0.2≤a/W1B≤0.5。进一步地,在充气轮胎的任意一个径向截面上,所述第一带束层一侧端点为A点;靠近A点一侧的肩部补强胶片上距离轮胎赤道面较近一侧的端点为B点,靠近胎肩部一侧的端点为C点,且该肩部补强胶片上表面上距离A点最近的点为D点,则B点、C点、D点之间具有如下关系:其中为B点和D点之间在肩部补强胶片上表面的弧长,为C点和D点之间在肩部补强胶片上表面的弧长。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带束层的宽度W1B为150mm~260mm。进一步地,所述充气轮胎还包括设置于胎圈部的子口耐磨胶和三角胶,所述三角胶的高度HBF为SDH*(0.5~0.6),且所述三角胶的上端点E点高于子口耐磨胶上端点F点,且两点的径向高度差H为5mm~10mm。进一步地,所述帘布层围绕胎圈部从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内侧朝向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外侧反包形成折返部,所述折返部的上端点G径向高度H1P为SDH±5mm,其中SDH为轮胎最宽处到胎踵的径向高度。进一步地,所述胎圈部设置有钢丝圈,所述子口耐磨胶与钢丝圈在径向方向上重合部分的厚度为1.2mm~1.8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1.通过减薄内衬层降低轮胎重量,进而降低轮胎的滚动阻力;轮胎的肩部在成型时拉伸量最大,内衬层比较薄时会因为拉伸量过大失去存气能力,本技术在轮胎肩部的内衬层和帘布层之间设置肩部补强胶片,且对其位置进行优化,保证了轮胎的正常存气功能。2.降低子口耐磨胶的高度,使子口耐磨胶上端点的径向高度低于三角胶上端点,减少胎侧部位参与形变的橡胶量,降低了轮胎的滚动阻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胎肩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胎圈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作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能够降低滚动阻力的充气轮胎,包括内衬层1、帘布层2、第一带束层3、胎肩部4和胎圈部,所述内衬层的厚度为0.8mm~1.2mm,所述充气轮胎两侧胎肩部的内衬层与帘布层之间对称设置有两个肩部补强胶片5,充气轮胎一侧的肩部补强胶片的宽度a与第一带束层的宽度W1B之间具有如下关系:0.2≤a/W1B≤0.5。通过减薄内衬层降低轮胎重量,进而降低轮胎的滚动阻力;胎肩部在成型时拉伸量最大,内衬层比较薄时会因为拉伸量过大失去存气能力,本技术在轮胎肩部的内衬层和帘布层之间设置肩部补强胶片,能够对胎肩部的较薄的内衬层进行补强,防止气体从该位置泄漏,保证了轮胎的正常存气功能。如图1所示,在充气轮胎的任意一个径向截面上,所述第一带束层3一侧端点为A点;靠近A点一侧的肩部补强胶片上距离轮胎赤道面较近一侧的端点为B点,靠近胎肩部一侧的端点为C点,且该肩部补强胶片上表面上距离A点最近的点为D点,则B点、C点、D点之间具有如下关系:其中为B点和D点之间在肩部补强胶片上表面的弧长,为C点和D点之间在肩部补强胶片上表面的弧长。轮胎的现有制造工艺,导致轮胎肩部拉伸量较大,内衬层减薄其肩部经拉伸后保气性能下降,导致轮胎漏气过快。在轮胎的任意一个径向截面上,第一带束层两端点的位置对应着轮胎肩部拉伸较为剧烈的点,肩部补强胶片设置在内衬层与帘布层之间,且以第一带束层的两侧端点为中心向两边的轮廓方向延伸贴合,能够将肩部补强胶片设置在内衬层拉伸量最大的位置处,提高肩部补强胶片的补强作用,保证了轮胎的存气性能。所述肩部补强胶片的胶料类型与帘布层的胶料相同,肩部补强胶片与帘布层的结合力大。所述第一带束层3的宽度W1B为150mm~260mm。如图2所示,所述充气轮胎还包括设置于胎圈部的子口耐磨胶7和三角胶6,所述三角胶的高度HBF为SDH*(0.5~0.6),且所述三角胶的上端点E点高于子口耐磨胶上端点F点,且两点的径向高度差H为5mm~10mm。通过降低子口耐磨胶的高度,使子口耐磨胶上端点的径向高度低于三角胶上端点,降低胎侧部位参与形变的橡胶量,降低了轮胎的滚动阻力。如图2所示,所述帘布层2围绕胎圈部从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内侧朝向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外侧反包形成折返部21,所述折返部的上端点G径向高度H1P为SDH±5mm,其中SDH为轮胎最宽处与胎踵之间的径向高度差。如图2所示,所述胎圈部设置有钢丝圈8,所述子口耐磨胶7与钢丝圈在径向方向上重合部分的厚度为1.2mm~1.8mm,子口耐磨胶与轮辋直接接触,起到保护胎圈的作用,上述子口耐磨胶的厚度保证了轮胎的安全性能。对比例1:内衬层厚度1.2mm,没有肩部补强胶片,胎侧耐磨胶高度为55mm。对比例2:内衬层厚度1.2mm,没有肩部补强胶片,胎侧耐磨胶高度为45mm。对比例3:内衬层厚度1.2mm,没有肩部补强胶片,胎侧耐磨胶高度为35mm。实施例1:内衬层厚度1.0mm,肩部补强胶片宽度为40mm,胎侧耐磨胶高度为55mm。实施例2:内衬层厚度1.0mm,肩部补强胶片宽度为40mm,胎侧耐磨胶高度为45mm。实施例3:内衬层厚度1.0mm,肩部补强胶片宽度为40mm,胎侧耐磨胶高度为35mm。为了更加直观的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效果,使用了上述三组对比例和三组实施例进行了滚动阻力测试,参考标准ISO28580,轮胎规格为205/55R16;速度:80km/h;气压:210kpa;负荷:单胎最大负荷*80%;温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能够降低滚动阻力的充气轮胎,包括内衬层(1)、帘布层(2)、第一带束层(3)、胎肩部(4)和胎圈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层的厚度为0.8mm~1.2mm,所述充气轮胎两侧胎肩部的内衬层与帘布层之间对称设置有两个肩部补强胶片(5),充气轮胎一侧的肩部补强胶片的宽度a与第一带束层的宽度W1B之间具有如下关系:/n0.2≤a/W1B≤0.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够降低滚动阻力的充气轮胎,包括内衬层(1)、帘布层(2)、第一带束层(3)、胎肩部(4)和胎圈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层的厚度为0.8mm~1.2mm,所述充气轮胎两侧胎肩部的内衬层与帘布层之间对称设置有两个肩部补强胶片(5),充气轮胎一侧的肩部补强胶片的宽度a与第一带束层的宽度W1B之间具有如下关系:
0.2≤a/W1B≤0.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降低滚动阻力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充气轮胎的任意一个径向截面上,所述第一带束层(3)一侧端点为A点;靠近A点一侧的肩部补强胶片上距离轮胎赤道面较近一侧的端点为B点,靠近胎肩部一侧的端点为C点,且该肩部补强胶片上表面上距离A点最近的点为D点,则B点、C点、D点之间具有如下关系:



其中为B点和D点之间在肩部补强胶片上表面的弧长,为C点和D点之间在肩部补强胶片上表面的弧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俊陈华健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佳通乘用子午线轮胎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