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轮胎带束层耐久性能的带束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92328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14:47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提高轮胎带束层耐久性能的带束层结构,包括胎面及胎体,所述胎面与胎体之间设置有延轮胎周向贴合的带束层,所述带束层包括第一带束层及第二带束层,所述第一带束层和第二带束层采用分段式设计,所述第一带束层及第二带束层中间采用高强度帘线5°‑20°的角度设计,两边采用高延伸帘线0°设计;该提高轮胎带束层耐久性能的带束层结构,能够更加有效抑制轮胎肩部径向成长,从而减小带束层端点处变形及生热,以提高轮胎耐久性能,轮胎胎面各位置径向成长更加均匀,有利于提高轮胎磨耗性能,根据轮胎胎面受力分布,采用不同角度,不同特性的帘线,使轮胎径向成长更均匀,采用小角度高强度帘线设计,节约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轮胎,具体涉及一种提高轮胎带束层耐久性能的带束层结构


技术介绍

1、近年来,随着市场使用环境的变化,要求车辆具有更高的速度和更低的底盘,导致安装在车辆上的轮胎越来越扁平化。扁平率越低,轮胎充气后胎面的径向膨胀越大。径向膨胀的增大,加剧了带束层端部应力集中,导致轮胎带束层端部早期分离,引发带束层耐久问题。

2、现有技术中,轮胎的带束层结构都是采用有角度的带束层交叉排列的方式,且通常第一带束层采用大角度,通常大于45°,其余带束层采用小角度(10°-30°)设计,对于低扁平系列轮胎,尤其是扁平率70以下的,除非加宽带束层宽度,否则很难如期抑制胎面肩部区域的径向成长,受轮胎胎面的冠弧影响,越靠近轮胎的肩部,带束层的周向拉伸越大,这种周向拉伸在带束层之间的差别很大,从而产生剪切力,导致带束层端部层间分离,同时周向拉伸增大,带束层端部易发生疲劳断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轮胎带束层耐久性能的带束层结构,解决现有技术周向拉伸在带束层之间的差别很大,从而产生剪切力,导致带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高轮胎带束层耐久性能的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胎面(1)及胎体(4),所述胎面(1)与胎体(4)之间设置有延轮胎周向贴合的带束层(5),所述带束层(5)包括第一带束层(51)及第二带束层(52),所述第一带束层(51)和第二带束层(52)采用分段式设计,所述第一带束层(51)及第二带束层(52)中间采用高强度帘线5°-20°的角度设计,两边采用高延伸帘线0°设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轮胎带束层耐久性能的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胎面(1)上设置有多个周向沟槽(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轮胎带束层耐久性能的带束层结构,其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轮胎带束层耐久性能的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胎面(1)及胎体(4),所述胎面(1)与胎体(4)之间设置有延轮胎周向贴合的带束层(5),所述带束层(5)包括第一带束层(51)及第二带束层(52),所述第一带束层(51)和第二带束层(52)采用分段式设计,所述第一带束层(51)及第二带束层(52)中间采用高强度帘线5°-20°的角度设计,两边采用高延伸帘线0°设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轮胎带束层耐久性能的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胎面(1)上设置有多个周向沟槽(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轮胎带束层耐久性能的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胎侧部(2)、胎圈部(3)及胎冠,所述胎体(4)从胎冠经由胎侧部(2)再到胎圈部(3)形成环状轮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轮胎带束层耐久性能的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束层(51)和第二带束层(52)均包括左段部、中段部及右段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提高轮胎带束层耐久性能的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束层(51)的总宽度为胎面(1)宽度的60%-85%,所述第一带束层(51)的左段部与右段部宽度相同,所述第一带束层(51)左段部宽度与胎面(1)宽度比值为5%-20%,所述第一带束层(51)中段部与轮胎行驶方向呈5°-20°,所述第一带束层(51)左段部和右段部角度相同并且与轮胎行驶方向呈0°。

6.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凡杨刚黄耀华黄学海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佳通乘用子午线轮胎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