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设备。其中,针对该触控面板,通过将触控面板中的第一电极单元设置成围绕辐射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的多个电极分支,并采用第二电极单元包裹第一电极单元,第一电极单元在多个方向上均部署有电极分支,并且位于每个方向上的电极分支能够与第二电极单元之间形成互容。当在触控面板上进行各个方向的触控划动时,各个方向上均会产生较为稳定的互容。通过此种设置方式,根据各个方向上的互容,能够精准计算出触控位置,并提升触控面板上进行持续触控划动时的线性度,提升用户体验。
Touch panel and touch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面板及触控设备
本专利技术属于触控
,具体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设备。
技术介绍
触控面板依据其感应方式主要包括电阻式、电容式、光学式、声波式以及电磁式等类型。其中,电容式触控面板因在反应时间、可靠性、以及耐用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已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然而,常见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在使用时会对触控位置的侦测出现偏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改善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设备。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多个第一电极以及多个第二电极;每个所述第一电极包括沿第一设定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电极单元,每个所述第二电极包括沿第二设定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电极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包括围绕一辐射中心沿多个方向呈放射状分布的多个电极分支;每个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绕设于一个所述第一电极单元,使得该所述第一电极单元被该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包裹。如此,通过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之间的互相配合,能够根据触控面板在各个方向上的互容,精准计算触控面板上的触控位置,确保在触控面板上进行持续的触控划动时的较佳的线性度,提升用户体验。在一个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面板包括多个触控感应单元;每个所述触控感应单元内具有一个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和一个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极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电极单元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电极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电性连接。确保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形成互容以精准感测触控面板上的触控操作。在一个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包括第一包裹部和第二包裹部;所述第一包裹部和所述第二包裹部沿所述第二设定方向分别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的相对两侧,并包裹对应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所述第一包裹部和所述第二包裹部桥连接。此种设置方式使第二电极单元从多个方向上对第一电极单元进行包裹,使得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在多个方向上产生互容,确保在触控面板上进行持续的触控划动时的较佳的线性度。在一个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单元的多个电极分支中,每相邻两个所述电极分支形成的夹角大小相同。确保了触控面板在多个方向上的触控划动的线性度。在一个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夹角为15°、18°、30°、36°、45°或60°。进一步提高了触控面板在计算触控位置时的计算精度。在一个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夹角为45°,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包括八个所述电极分支。提高了触控面板在计算触控位置时的计算精度。在一个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触控感应单元内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间隙的宽度为3-8微米。确保了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之间的绝缘隔离以形成稳定的互容。在一个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间隙的宽度为5微米。提高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分布密度以增大触控感应的精确性。在一个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第一设定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触控感应单元内的所述第二电极单元通过dummy单元绝缘。实现了第二电极单元在第一设定方向上的互相绝缘以确保触控面板的正常运行。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触控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此种设置方式,该触控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能够较为精准地感知划动轨迹并计算出触控位置或触控轨迹。综上所述,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面板及触控设备,通过将第一电极单元设置成围绕辐射中心沿多个方向呈放射状分布的多个电极分支,并采用第二电极单元包裹第一电极单元,第一电极单元在多个方向上均部署有电极分支,并且位于每个方向上的电极分支能够与第二电极单元之间形成互容。当在触控面板上进行各个方向的触控划动时,触控面板在各个方向上均会产生较为稳定的互容。通过此种设置方式,根据触控面板在各个方向上的互容,能够精准计算出触控面板上的触控位置,进而确保在触控面板上进行持续的触控划动时的较佳的线性度,提升用户体验。附图说明图1为针对一种菱形感应电极的触控操作示意图。图2为针对一种条形感应电极的触控操作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其中一个触控感应单元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一种可替代实施例中图4所示的第一电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另一种可替代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又一种可替代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针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触控操作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在三种不同触控感应单元上进行触控模拟操作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在三种不同触控感应单元上进行触控模拟操作的互容变化曲线示意图。图标:100-触控面板;110-第一电极;111-第一电极单元;1111-电极分支;120-第二电极;121-第二电极单元;1211-第一包裹部;1212-第二包裹部;130-dummy单元;H-间隙;O-辐射中心;X1-第一设定方向;X2-第二设定方向;Z-触控感应单元。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以及“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形成在另一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或者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各电极之间的电容量变化来确定触控点的位置。当手指触摸到触控面板时,手指和触控面板表面之间形成一个耦合电容,手指将从与触控面板的接触点吸走一部分电流,通过检测电路可以测量这个电流的变化以确定触控点的位置。然而,专利技术人对常见的电容式触控面板(例如使用菱形电极及条形电极的触控面板)进行长期分析后发现,当电容式触控面板侦测到某些方向上的划动操作时,电容式触控面板所检测出的划动操作的划动轨迹(触控位置)会存在偏差。为便于说明,以手指在触控面板上划动为一种示例性的划动操作进行后续技术方案的说明。应当理解,在具体实施时,划动操作的具体实现方式并不限于手指划动。例如,请参阅图1,当手指从右往左进行划动时,菱形感应电极之间的电容量的变化不是均匀的。可以理解,针对菱形感应电极,手指在0°和90°方向上划动时,菱形感应电极之间的电容量变化不是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多个第一电极以及多个第二电极;/n每个所述第一电极包括沿第一设定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电极单元,每个所述第二电极包括沿第二设定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电极单元;其中:/n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包括围绕一辐射中心沿多个方向呈放射状分布的多个电极分支;/n每个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绕设于一个所述第一电极单元,使得该所述第一电极单元被该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包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第一电极以及多个第二电极;
每个所述第一电极包括沿第一设定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电极单元,每个所述第二电极包括沿第二设定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电极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包括围绕一辐射中心沿多个方向呈放射状分布的多个电极分支;
每个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绕设于一个所述第一电极单元,使得该所述第一电极单元被该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包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包括多个触控感应单元;
每个所述触控感应单元内具有一个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和一个所述第二电极单元;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极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电极单元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电极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包括第一包裹部和第二包裹部;
所述第一包裹部和所述第二包裹部沿所述第二设定方向分别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的相对两侧,并包裹对应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
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义超,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