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夹持有液晶层;偏光片,位于所述第二基板远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上方;导电胶,位于所述偏光片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银胶,位于所述第二基板的上表面及侧面、所述导电胶的上表面及侧面以及所述偏光片的侧面相接触,并且与所述接地电路电连接。本申请通过将所述导电胶层与所述银胶相接触的侧边采用T型、波浪形以及锯齿形结构中的一种,使得所述银胶与导电胶层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实现高效的静电释放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本申请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触摸屏通常分为:外嵌式(On-Cell)和内嵌式(In-Cell);外嵌式(On-Cell)是指将触摸面板嵌入到显示屏的彩色滤光片基板和偏光片之间的方法,即在液晶面板表面配触摸传感器,由于多了一层触控层,模组整体厚度较厚,而且在触控时容易产生的颜色不均等问题;内嵌式(incell)是指将触摸面板功能嵌入到液晶像素中的方法,在减少模组厚度的同时,较完美的实现触控功能,而成为当前消费触控屏的主流。然而内嵌式触摸屏在使用过程中通常受外界ESD(静电释放)性能以及TP信号干扰,在整机测试中验证影响触控屏触控性能以及抗静电性能。在现有技术中,消除静电影响大致包括两种途径:一是使用具有高阻抗特性的高阻膜,当高阻膜接地后,可以为电子装置屏蔽静电,但高阻膜在当前使用过程中因为受较高的生产成本以及工艺限制,因此并没有广泛普及;二是通过在彩膜基板上方的偏光片边缘涂敷导电银胶,并将该导电银胶与阵列基板的薄膜晶体管的零电位连接,以消除积累在彩膜基板表面的静电;然而,在触控屏使用过程中,第二种方案受其导电能力过小的限制以及偏光片与导电银胶接触面积过小等因素,因此触控屏表面静电释放能力较弱。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的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屏表面的静电释放效果较弱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与所述显示区相邻的非显示区,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夹持有液晶层,所述第一基板面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所述非显示区设置有接地电路;偏光片,位于所述第二基板远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导电胶层,位于所述偏光片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以及银胶,所述银胶与所述偏光片的侧面、所述导电胶层的上表面及侧面相接触,并且与所述接地电路电连接;其中,所述导电胶层与所述银胶相接触的侧边为T型、波浪形以及锯齿形结构中的一种。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至少两个所述银胶位于所述导电胶层靠近所述接地电路的一侧,所述偏光片与所述第一基板的接地电路至少通过两个所述银胶相连接。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导电胶层的材料包括碳粉、石墨烯以及碳管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靠近所述接地电路的一侧,所述偏光片、所述导电胶层以及所述第二基板呈阶梯状设计,所述偏光片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导电胶层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投影内。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偏光片包括层叠设置的下保护层、偏光层以及上保护层;靠近所述接地电路的一侧,所述下保护层、所述偏光层以及所述上保护层的侧面与所述银胶相接触。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下保护层及所述上保护层的材料为三醋酸纤维素酯,所述偏光层的材料为聚乙烯醇;其中,所述上保护层表面经过硬化处理,形成表面硬化三醋酸纤维素层。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靠近所述接地电路的一侧,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和所述导电胶层之间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遮光层;所述遮光层的上表面和侧面与所述银胶相接触。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靠近所述接地电路的一侧,所述偏光片、所述导电胶层以及所述第二基板呈阶梯状设计。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遮光层靠近所述接地电路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基板的侧边平齐设置;所述导电胶层靠近所述接地电路的一侧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遮光层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投影内。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所述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有益效果:本申请在触控显示面板的所述第二基板上方的所述偏光片边缘涂敷所述银胶,并将所述银胶与所述第一基板的上表面的接地电路电连接,以消除积累在所述第二基板上表面的静电;通过将所述导电胶层与所述银胶相接触的侧边采用T型、波浪形以及锯齿形中的一种,使得所述银胶与导电胶层的横切接触面积增大,在靠近所述接地电路的一侧,所述偏光片、所述导电胶层以及所述第二基板呈阶梯状设计,使得所述银胶与所述导电胶层的水平接触面积增大,从而实现高效的静电释放效果;同时,在所述非显示区内,所述第二基板所述导电胶层之间设置一遮光层,所述遮光层紧贴所述第二基板远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上表面,从而防止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在接地电路一侧发生漏光现象。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图1为现有技术中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导电胶层与银胶的截面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导电胶层与银胶的截面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偏光片靠近接地电路一侧的截面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现有技术中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10、彩膜基板20、液晶层(图中未示出)、导电胶层30、偏光片40以及银胶50,其中,所述银胶50,并与所述阵列基板10的上表面的接地电路电连接。现有技术中,通过在所述彩膜基板20上方的偏光片40边缘涂敷所述银胶50,并将该银胶50与阵列基板10的上表面的接地电路电连接,以消除积累在所述彩膜基板20上表面的静电;然而,由于所述银胶50与所述偏光片40的接触面积过小可能存在导电效果不佳,使得触控屏表面静电释放能力较弱,同时还存在所述偏光片40与阵列基板10的接地电位出现接触不良等的现象。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能够解决上诉缺陷。请参阅图2,本申请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在本申请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100和与所述显示区100相邻的非显示区200。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基板10;第二基板20,与所述第一基板10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基板20与所述第一基板10之间夹持有液晶层(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基板面10向所述第二基板20一侧的所述非显示区200设置有接地电路(图中未示出);偏光片40,位于所述第二基板20远离所述第一基板10的上方;导电胶层30,位于所述偏光片40与所述第二基板10之间;以及银胶50,所述银胶50与所述偏光片40的侧面、所述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和与所述显示区相邻的非显示区,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n第一基板;/n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n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夹持有液晶层,所述第一基板面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所述非显示区设置有接地电路;/n偏光片,位于所述第二基板远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n导电胶层,位于所述偏光片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以及/n银胶,所述银胶与所述偏光片的侧面、所述导电胶层的上表面及侧面相接触,并且与所述接地电路电连接;/n其中,所述导电胶层与所述银胶相接触的侧边为T型、波浪形以及锯齿形结构中的一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和与所述显示区相邻的非显示区,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
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夹持有液晶层,所述第一基板面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所述非显示区设置有接地电路;
偏光片,位于所述第二基板远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
导电胶层,位于所述偏光片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以及
银胶,所述银胶与所述偏光片的侧面、所述导电胶层的上表面及侧面相接触,并且与所述接地电路电连接;
其中,所述导电胶层与所述银胶相接触的侧边为T型、波浪形以及锯齿形结构中的一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银胶位于所述导电胶层靠近所述接地电路的一侧,所述偏光片与所述第一基板的接地电路至少通过两个所述银胶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胶层的材料包括碳粉、石墨烯以及碳管中的至少一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接地电路的一侧,所述偏光片、所述导电胶层以及所述第二基板呈阶梯状设计,所述偏光片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导电胶层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投影内。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景维云,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