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中,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底、发光器件层、触控层,触控层位于发光器件层背离基底一侧;触控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显示区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发光区域和位于发光区域之间的非发光区域,发光器件层中的阴极层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口,开口位于非发光区域内;触控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至少部分触控电极在基底上的投影与开口在基底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降低触控电极与阴极之间的电容负载,提高触控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触控显示面板因具备显示和位置触控检测功能、使用方便、人机交流体验好等优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当用户用手或外物与触控显示面板接触时,触控显示面板可以检测到触控点,并根据输入指令来驱动触控显示装置,以实现特定的显示。触控层可在显示面板的发光层以上制备,如在封装层上形成触控层的oc-cell类型的触控显示面板,随着触控显示面板的尺寸的增大,触控电极的面积增大,触控电极与显示面板中的导电层之间产生较大的电容负载,导致触控性能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以降低触控电极与阴极之间的电容负载,提高触控性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底、发光器件层、触控层,触控层位于发光器件层背离基底一侧;触控层触控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显示区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发光区域和位于发光区域之间的非发光区域,发光器件层中的阴极层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口,开口位于非发光区域内;触控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至少部分触控电极在基底上的投影与开口在基底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可以降低触控电极与阴极之间的电容负载,提高触控性能,避免触控芯片处理能力有限,导致触控性能失效的情况发生。进一步地,多个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排列;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一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绝缘交叉设置;开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开口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排列,第一触控电极与开口一一对应设置,第一触控电极在基底上的投影与对应的开口在基底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可以避免将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设置在发光区域,影响子像素的发光亮度的情况发生,并可以降低第一触控电极与阴极层的正对面积,进而降低第一触控电极与阴极之间的电容负载。进一步地,开口沿第一方向设置有多个节点,开口在节点处的宽度大于开口在相邻两个节点之间的宽度,宽度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至少部分第二触控电极与对应的节点沿垂直于触控显示面板的方向相对,通过在第一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的交叉位置处设置节点,以进一步减小第二触控电极与阴极层之间的电容负载。进一步地,节点包括下述至少一种形状:菱形和矩形。进一步地,任一开口上的节点与第二触控电极一一对应设置;至少部分第二触控电极与对应的节点的最大宽度处沿垂直于触控显示面板的方向相对;相邻开口上的节点间隔设置。进一步地,多个间隔设置的发光区域呈阵列排布,开口位于相邻两行或两列发光区域之间的非发光区域内,第一方向平行于行方向或列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第一触控电极在基底上的投影位于对应的开口在基底上的投影范围内,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第一触控电极与阴极层的正对面积,进而降低第一触控电极与阴极之间的电容负载。进一步地,第一触控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第二触控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或者,第一触控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第二触控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进一步地,发光器件层还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阳极层、像素定义层、支撑柱和发光材料层,像素定义层和支撑柱位于非发光区域,像素定义层在发光区域设置有子像素开口,发光区域与子像素一一对应,发光材料层位于子像素开口内;至少部分触控电极覆盖阴极层的开口暴露出的支撑柱,使触控电极位于支撑柱远离基底的一侧,可以使触控电极与驱动阵列层中的导电层之间的距离增大,从而降低触控电极与驱动阵列层中的导电层之间的电容负载。进一步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驱动阵列层,位于基底和发光器件层之间,阴极层包括多个间隔分布的子阴极,子阴极通过阴极连接线电连接,阴极连接线位于驱动阵列层。进一步地,驱动阵列层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金属层,以及相邻金属层之间的无机绝缘层,阴极连接线形成于靠近阴极层的金属层中,可以减少连接阴极层和阴极连接线的过孔的爬坡高度,以降低过孔制备不良的风险。进一步地,驱动阵列层用于在触控显示面板的多个侧边框形成栅极驱动电路、发光驱动电路和数据驱动电路,阴极连接线与栅极驱动电路、发光驱动电路和数据驱动电路位于触控显示面板的不同的侧边框,以使触控显示面板的各边框的宽度一致。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的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底、发光器件层、触控层,触控层位于发光器件层背离基底一侧;触控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显示区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发光区域和位于发光区域之间的非发光区域,发光器件层中的阴极层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口,开口位于非发光区域内;触控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至少部分触控电极在基底上的投影与开口在基底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以降低触控电极与阴极之间的电容负载,提高触控性能,避免触控芯片处理能力有限,导致触控性能失效的情况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阴极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沿A1A2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蒸镀阴极层所用的掩膜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沿A1A2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阴极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蒸镀阴极层所用的掩膜板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阴极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蒸镀阴极层所用的掩膜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掩膜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阴极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沿A1A2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该触控显示面板1包括:基底10、发光器件层30、触控层50,触控层50位于发光器件层30背离基底10一侧。触控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100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发光区域101和位于发光区域101之间的非发光区域102,发光器件层30中的阴极层31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口311,开口311位于非发光区域102内。触控层50包括:多个触控电极501,至少部分触控电极501在基底10上的投影与开口311在基底10上的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基底、发光器件层、触控层,所述触控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背离所述基底一侧;/n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发光区域和位于所述发光区域之间的非发光区域,所述发光器件层中的阴极层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口,所述开口位于所述非发光区域内;/n所述触控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至少部分所述触控电极在所述基底上的投影与所述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底、发光器件层、触控层,所述触控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背离所述基底一侧;
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发光区域和位于所述发光区域之间的非发光区域,所述发光器件层中的阴极层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口,所述开口位于所述非发光区域内;
所述触控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至少部分所述触控电极在所述基底上的投影与所述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
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绝缘交叉设置;
所述开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开口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开口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在所述基底上的投影与对应的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有多个节点,所述开口在所述节点处的宽度大于所述开口在相邻两个节点之间的宽度,所述宽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
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与对应的节点沿垂直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方向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包括下述至少一种形状:菱形和矩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开口上的节点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一一对应设置;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席胜,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