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段式对重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2059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6: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段式对重架,包括对重架结构,所述对重架结构包括对重架一和对重架二,所述对重架一与对重架二在高度方向上固定连接,所述对重架一包括顶板一、侧壁一A、底板一和侧壁一B,所述侧壁一A与侧壁一B顶端固定连接在顶板一两端,所述侧壁一A与侧壁一B底端固定连接在底板一两端,所述对重架二包括顶板二、侧壁二A、底板二和侧壁二B,所述侧壁二A与侧壁二B顶端固定连接在顶板二两端,所述侧壁二A与侧壁二B底端固定连接在底板二两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配重更加精准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段式对重架
本技术涉及电梯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多段式对重架。
技术介绍
对重是电梯曳引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减少曳引电动机的功率和曳引轮、蜗轮上的力矩。对重装置位于井道内,通过曳引绳经曳引轮与轿厢连接。在电梯运行过程中,对重装置通过对重导靴在对重导轨上滑行,起平衡作用。对重装置由对重架和对重铁块两部分组成。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02687712U的一篇中国专利文件,记载了一种用于电梯的对重架结构,包括一个上部对重架和一个下部对重架,上部对重架和下部对重架中各自设置有对重块。上述中的现有设计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对重块的最小单位较大,不能做到对电梯配重的精细化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多段式对重架,其具有配重更加精准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一种多段式对重架,包括对重架结构,所述对重架结构包括对重架一和对重架二,所述对重架一与对重架二在高度方向上固定连接,所述对重架一包括顶板一、侧壁一A、底板一和侧壁一B,所述侧壁一A与侧壁一B顶端固定连接在顶板一两端,所述侧壁一A与侧壁一B底端固定连接在底板一两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重架结构分为对重架一和对重架二,实现对重架结构的分段,在安装对重架一时,先将底板一两端分别固定侧壁一A与侧壁一B,再将顶板一固定在侧壁一A与侧壁一B的另一端,实现对对重架一的固定。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对重架二包括顶板二、侧壁二A、底板二和侧壁二B,所述侧壁二A与侧壁二B顶端固定连接在顶板二两端,所述侧壁二A与侧壁二B底端固定连接在底板二两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对重架二时,先将底板二两端分别固定侧壁二A与侧壁二B,再将顶板二固定在侧壁二A与侧壁二B的另一端,实现对对重架二的固定。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侧壁一B与侧壁二B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侧壁一B与侧壁二B固定连接,实现对重架一和对重架二的固定,实现对重架结构为多段式。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对重架一和对重架二内设有多个对重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重架一和对重架二内均放置多块对重块,使得对重块单个质量较轻,对于对重架结构配重更加精准。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对重块底部靠近两端开设有入手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入手槽便于将对重块放入对重架结构内,同时也便于将对重块从对重架结构内取出。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对重块顶面的长度方向上开设有叠摞对重块用的凹槽,所述对重块底面的长度方向上开设有凸起。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一次放入的对重块上的凹槽与这次放入的对重块的凸起相互配合,实现对重块与对重块之间固定的较为牢固。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侧壁一A与侧壁一B上开设有定位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槽便于将对重块固定,为固定对重块提供安装点。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对重块顶端固定连接有用于固定多个对重块用的固定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结构实现对多个对重块的固定,达到在对重架结构运动时,多个对重块之间不会产生噪声。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固定板和固定螺栓,所述固定板为L形钢板,所述固定螺栓贯穿固定板和定位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板为L形钢板,L形钢板的一面与对重块抵触,另一面与对重架的侧壁抵触,只需将固定板的一面与对重架侧壁抵触固定,便可实现固定板对对重块的固定。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对重架结构分为对重架一和对重架二,实现将对重架分段;2.对重架结构内放置有多块对重块,实现单个对重块质量较轻,达到对重架结构配重更加精准;3.对重块上设有凹槽和凸起,实现多个对重块之间配合较为紧密,进而达到对重块固定的较为牢固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爆炸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剖面示意图。附图标记:1、对重架一;11、顶板一;12、侧壁一A;13、底板一;14、侧壁一B;2、对重架二;21、顶板二;22、侧壁二A;23、底板二;24、侧壁二B;3、对重架结构;4、对重块;41、入手槽;42、凹槽;43、凸起;5、固定结构;51、固定板;52、固定螺栓;6、定位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结合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多段式对重架,包括对重架结构3,对重架结构3为长方体,对重架结构3为钢板焊接而成,且钢板的截面是匚形,用3~5mm钢板折压成槽钢形后和钢板焊接而成,对重架结构3包括对重架一1和对重架二2,对重架一1和对重架二2大小相等,且对重架一1和对重架二2截面均为长方形,对重架一1与对重架二2在高度方向上通过焊接固定而成。结合图1和图2,对重架一1包括顶板一11、侧壁一A12、底板一13和侧壁一B14,顶板一11是由有四块钢板通过焊接固定形成的长方体结构,侧壁一A12与侧壁一B14均是通过一块长方形钢板折弯而形成的匚形结构,底板一13是由五块钢板通过焊接固定形成的具有开口的长方体结构,且长方体的开口朝向顶板一11一侧,顶板一1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侧壁一A12和侧壁一B14顶端,底板一13通过焊接固定在侧壁一A12和侧壁一B14底端,侧壁一A12和侧壁一B14靠近顶板一11一侧开设有定位槽6。结合图1和图2,对重架二2包括顶板二21、侧壁二A22、底板二23和侧壁二B24,顶板二21是由有四块钢板通过焊接固定形成的长方体结构,侧壁二A22和侧壁二B24均是通过一块长方形钢板折弯而形成的匚形结构,底板二23是由五块钢板通过焊接固定形成的具有开口的长方体结构,顶板二2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侧壁二A22和侧壁二B24,底板二23通过焊接固定在侧壁二A22和侧壁二B24,侧壁二B24与侧壁一B14通过焊接固定,实现对重架一1和对重架二2固定,定位槽6开设在侧壁二A22和侧壁二B24上靠近顶板二21一侧。结合图1和图2,对重架一1和对重架二2内均放置有对重块4,在对重架一1和对重架二2在同一高度上放置有多块对重块4,在对重架一1和对重架二2不同高度上放置有多个对重块4相互叠摞放置,对重块4材料为铸铁制成,且每块对重块4的重量相等,对重块4外形为长方体结构,对重块4两端底部开设有入手槽41,入手槽41便于将对重块4搬离对重架一1或放进对重架一1内,对重块4顶面开设有凹槽42,对重块4底面开设有凸起43,下一个对重块4上的凹槽42与一个对重块4的凸起43配合,多个配重块4依次配合叠摞,实现对重块4叠摞的稳定性。结合图1和3,位于顶端的对重块4上通过螺栓固定有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段式对重架,包括对重架结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架结构(3)包括对重架一(1)和对重架二(2),所述对重架一(1)与对重架二(2)在高度方向上固定连接,所述对重架一(1)包括顶板一(11)、侧壁一A(12)、底板一(13)和侧壁一B(14),所述侧壁一A(12)与侧壁一B(14)顶端固定连接在顶板一(11)两端,所述侧壁一A(12)与侧壁一B(14)底端固定连接在底板一(13)两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段式对重架,包括对重架结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架结构(3)包括对重架一(1)和对重架二(2),所述对重架一(1)与对重架二(2)在高度方向上固定连接,所述对重架一(1)包括顶板一(11)、侧壁一A(12)、底板一(13)和侧壁一B(14),所述侧壁一A(12)与侧壁一B(14)顶端固定连接在顶板一(11)两端,所述侧壁一A(12)与侧壁一B(14)底端固定连接在底板一(13)两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段式对重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架二(2)包括顶板二(21)、侧壁二A(22)、底板二(23)和侧壁二B(24),所述侧壁二A(22)与侧壁二B(24)顶端固定连接在顶板二(21)两端,所述侧壁二A(22)与侧壁二B(24)底端固定连接在底板二(23)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段式对重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一B(14)与侧壁二B(24)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段式对重架,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继荣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亚荣电梯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