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重架的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2059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6: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对重架的框架结构,涉及井道提升设备配重领域,包括对重框架,所述对重框架的上下两端分别安装有上横梁和下横梁,所述对重框架内安装有多个对重块,所述对重框架内固定有对重块压板,所述对重块压板与所述对重块抵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块压板与所述对重框架之间通过螺栓螺母紧固件相固定,所述对重框架上对应所述螺栓螺母紧固件开设有竖直设置的长圆孔。对于现有技术中对重块压板安装较为不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对重块压板安装方便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对重架的框架结构
本技术涉及井道提升设备配重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对重架的框架结构。
技术介绍
对重是电梯曳引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减少曳引电动机的功率和曳引轮、蜗轮上的力矩,对重包括对重架和对重铁,对重架用槽钢或用3~5mm钢板折压成槽钢形后和钢板焊接而成,由于使用场合不同,对重架的结构形式也略有不同。电梯的额定载重量不同时,对重架所用的形钢和钢板的规格也不同。用不同规格的形钢作对重架直梁时,必须用与形钢槽口尺寸相对应的对重铁块。对重铁块用铸铁做成。对重铁块的大小以便于安装或维修人员搬动为宜。对重铁块放入对重架后,需用压板压紧,防止电梯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窜动而产生噪音。现有的专利公开号为CN207811031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防止对重块调动的电梯对重架,包括对重轮防护罩、空心轨导靴、对重框架、缓冲器底座和空心轨压码,所述对重框架上端和下端分别安装有上梁和下梁,所述上梁中部安装有对重轮,所述对重轮上方设置有对重轮防护罩,所述对重框架上端和下端左右两外侧均安装有空心轨导靴,所述对重框架下部设置有对重块,所述对重块顶部所在的对重框架位置处设置有对重块压板,所述下梁下端中部安装有缓冲座,所述缓冲座下方安装有缓冲器底座。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对重框架中安装对重块后,需要固定对重块压板紧固对重块,以避免对重块发生调动;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对重块压板两端通过螺栓和螺母分别固定在对重框架两侧竖直设置的竖直框架上,在对重框架上需要预开设螺栓的安装孔,对重块压板的安装位置是固定的,易受到安装孔的位置精度影响导致对重块压板无法压紧对重块或者对重块压板安装费力,对此,需要做出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重架的框架结构,目的在于降低对重块压板的安装难度同时保证对重块压板对对重块压板的压紧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对重架的框架结构,包括对重框架,所述对重框架的上下两端分别安装有上横梁和下横梁,所述对重框架内安装有多个对重块,所述对重框架内固定有对重块压板,所述对重块压板与所述对重块抵接,所述对重块压板与所述对重框架之间通过螺栓螺母紧固件相固定,所述对重框架上对应所述螺栓螺母紧固件开设有竖直设置的长圆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重块压板与对重框架之间通过螺栓螺母紧固件连接,将对重框架上用于穿设螺栓的安装孔设置为竖直设置的长圆孔,螺栓穿设在长圆孔内具有一定的竖直方向的自由度,通过螺栓螺母紧固件固定在对重框架上的对重块压板,能够跟随螺栓进行一定的上下移动,能够降低对重块压板的安装难度,安装时先用螺栓螺母紧固件连接对重框架和对重块压板且螺母处于松弛状态,通过重物按压或其他方式压紧对重块压板后再旋紧螺母,进而确保对重块压板具有较好的紧固效果,有效放置对重块调动。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对重块压板包括左压板和右压板,所述左压板和所述右压板分别位于所述对重块的两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左压板和右压板分别对对重块的两端进行按压固定,达到较好的防调动效果;同时,缩短了单个对重块压板的长度,对重块压板占用空间更小且搬运更加省力,安装时也便于对重块压板位置的调整和固定。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单一的所述左压板或所述右压板由至少两组竖直排布的所述螺栓螺母紧固件固定在所述对重框架上,所述左压板和所述右压板为角钢形紧固件,所述左压板和所述右压板的角钢夹角为钝角。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对重块压板时,先将两对或更多的螺栓螺母紧固件安装子啊对重框架和对重块压板上,螺母都处于松弛状态,将对重块压板的底部压紧对重块后,先将上方的螺栓螺母紧固件的螺母旋紧,将对重块压板的上端进行固定,此时对重块下端与对重框架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旋拧位于下方的螺栓螺母紧固件慢慢旋紧,螺栓螺母紧固件收紧过程中会使对重块压板与对重框架之间的间隙有缩小的趋势,同时对重块压板的底部会有向下挤压的趋势,进而增强对重块压板的压紧力,优化对重块压板的防对重块调动效果。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左压板和所述右压板的拐角处设置有加强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对重块压板时,在左压板或右压板向对重框架靠近的过程中,左压板和右压板的两个侧板会有相互靠近的趋势,加强板能够支撑左压板和右压板的两个侧板,提高左压板和右压板得到结构强度,阻止左压板和右压板的变形,保障左压板和右压板的压紧效果。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左压板和所述右压板靠近所述对重框架的一侧设置有防滑纹,所述螺栓螺母紧固件与所述对重框架的抵接面之间设置有防滑垫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对重块压板与对重框架之间的摩擦力,在固定好对重块压板上部的螺栓螺母紧固件后,对重块压板与对重框架之间能够产生更大的最大静摩擦阻力,在收紧下部的螺栓螺母紧固件的过程中,对重块压板与对重框架之间难以发生相对错动,进一步保障了对重块压板对对重块的压紧效果,优化对重块压板的防调动作用。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上横梁上固定有吊轮固定架,所述吊轮固定架内安装有钢缆吊轮,所述吊轮固定架沿所述上横梁的长度方向设置有两组,且两个所述吊轮固定架中的所述钢缆吊轮关于所述上横梁长度方向的中心平面对称。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吊轮固定架用于固定钢缆吊轮,设置一对关于上横梁长度方向的中心平面对称的钢缆吊轮,在通过钢缆吊轮吊挂整个对重框架时,对重框架的受力较为稳定,相对于单个吊轮的吊挂,对重框架在升降过程中由于两侧受力均有受力且受力大小和位置相同,对重框架不易发生倾斜和震动,对重框架的升降更为稳定。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横梁的下端设置有缓冲垫。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低对重框架受到的冲击力,避免对重块的调动和对重架升降中收到的冲击力破坏。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长圆孔沿所述对重框架的高度方向设置有多个。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重框架可以固定不同数量的对重块,即可以应用于不同对重要求的电梯上,提高了对重框架的实用性。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将整体式的对重块压板替换为分开设置左压板和右压板,左压板和右压板分别压紧在对重块的两端具有较好的紧固效果,同时,相较于整体式的长条状对重块压板,左压板和右压板的长度可以设计的更短,在安装过程中更加方便;2.将螺栓螺母紧固件在对重框架上的安装孔设置为竖直的长远孔,螺栓螺母紧固件在长圆孔中的能偶进行一定的上下浮动,并带动对重块压板进行一定幅度的上下移动,使对重块压板的安装更加方便、省力;3.钝角角铁形的左压板和右压板在与对重块抵接时,左压板和右压板的侧板与对重框架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通过螺栓螺母紧固件,收缩侧板与对重框架之间的间隙,能够将螺栓螺母紧固件的收紧力转化为左压板和右压板对对重块的压紧力,优化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对重架的框架结构,包括对重框架(1),所述对重框架(1)的上下两端分别安装有上横梁(2)和下横梁(3),所述对重框架(1)内安装有多个对重块(4),所述对重框架(1)内固定有对重块压板(5),所述对重块压板(5)与所述对重块(4)抵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块压板(5)与所述对重框架(1)之间通过螺栓螺母紧固件(53)相固定,所述对重框架(1)上对应所述螺栓螺母紧固件(53)开设有竖直设置的长圆孔(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重架的框架结构,包括对重框架(1),所述对重框架(1)的上下两端分别安装有上横梁(2)和下横梁(3),所述对重框架(1)内安装有多个对重块(4),所述对重框架(1)内固定有对重块压板(5),所述对重块压板(5)与所述对重块(4)抵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块压板(5)与所述对重框架(1)之间通过螺栓螺母紧固件(53)相固定,所述对重框架(1)上对应所述螺栓螺母紧固件(53)开设有竖直设置的长圆孔(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重架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块压板(5)包括左压板(51)和右压板(52),所述左压板(51)和所述右压板(52)分别位于所述对重块(4)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对重架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单一的所述左压板(51)或所述右压板(52)由至少两组竖直排布的所述螺栓螺母紧固件(53)固定在所述对重框架(1)上,所述左压板(51)和所述右压板(52)为角钢形紧固件,所述左压板(51)和所述右压板(52)的角钢夹角为钝角。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志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亚荣电梯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