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排对重块式的对重架及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7937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电梯设备相关技术领域的一种双排对重块式的对重架及其装置;包括下夹板、上夹板、对重绳头、第一对重直梁、第二对重直梁、第一直梁槽钢、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第一对重直梁和第二对重直梁的下端分别与下夹板的两端连接,第一对重直梁和第二对重直梁的上部分别与上夹板的两端连接,第一对重直梁和第二对重直梁的上端分别与对重绳头的两端连接,下夹板、上夹板与对重绳头相互平行;第一直梁槽钢的下端与下夹板的中心连接,第一直梁槽钢的上端与上夹板的中心连接;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均连接于上夹板与对重绳头之间;能适应电梯额定载重较大的需求,且单块对重块减小,制作、运输和安装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排对重块式的对重架及其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梯设备相关
,特别涉及一种双排对重块式的对重架及其装置。
技术介绍
对重是电梯曳引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在于减少曳引电动机的功率和曳引轮、蜗轮上的力矩。对重架的结构设有固定的形式,为了使对重装置能对轿厢起最佳的平衡作用,必须正确计算对重装置的总重量。对重装置的总重量与电梯轿厢本身的净重和轿厢的额定载重有关,它们之间的关系常用下式来决定:PD=G+QKP式中,PD—对重装置的总重量(kg)G—轿厢净重Q—电梯额定载重量KP—平衡系数(一般取0.4~0.5)当PD较大时,也就是轿厢净重以及额定载重特别大时,这时候对重架上对重块的数量和单块对重块重量也需要相应加大,当对重块的体积大到一定程度时,对于搬运就较为困难,单块对重块的制作,运输等都会造成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单排对重块式对重架无法适应电梯额定载重较大的需求,且单块对重块过重安装不便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双排对重块式的对重架及其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排对重块式的对重架,包括下夹板、上夹板、对重绳头、第一对重直梁、第二对重直梁、第一直梁槽钢、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对重直梁和所述第二对重直梁的下端分别与所述下夹板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对重直梁和所述第二对重直梁的上部分别与所述上夹板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对重直梁和所述第二对重直梁的上端分别与所述对重绳头的两端连接,所述下夹板、所述上夹板与所述对重绳头相互平行;所述第一直梁槽钢的下端与所述下夹板的中心连接,所述第一直梁槽钢的上端与所述上夹板的中心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均连接于所述上夹板与所述对重绳头之间。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直梁槽钢,所述第二直梁槽钢与所述第一直梁槽钢抵接且分别连接所述下夹板和所述上夹板的中心。进一步的,所述下夹板的下表面还设置有第一缓冲器撞板和第二缓冲器撞板;所述第一缓冲器撞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对重直梁与所述第一直梁槽钢之间;所述第二缓冲器撞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对重直梁与所述第二直梁槽钢之间。一种双排对重块式的对重架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双排对重块式的对重架和导向轮;所述导向轮设置于所述对重绳头的中心。一种双排对重块式的对重架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双排对重块式的对重架、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所述第一导向轮设置于所述对重绳头上距离所述对重绳头端头四分之一处;所述第二导向轮设置于所述对重绳头上距离所述对重绳头端头四分之三处。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第一直梁槽钢将对重架上安装对重块的区间平均分成两份,形成双排对重架,适应电梯额定载重较大的需求;2.均分的双排对重架相对于单排对重架,其中使用的单个对重块的重量也相应减轻,便于对重块的制作、运输和安装。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双排对重块式的对重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有一个导向轮的双排对重块式的对重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有两个导向轮的双排对重块式的对重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对重直梁;2-下夹板;3-上夹板;4-对重绳头;5-第一直梁槽钢;6-第一加强板;21-第一缓冲器撞板;7-导向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对本技术结构的说明,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的简便,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对于本技术方案中的“第一”和“第二”,仅为对相同或相似结构,或者起相似功能的对应结构的称谓区分,不是对这些结构重要性的排列,也没有排序、或比较大小、或其他含义。另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结构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本技术的总体思路,联系本方案上下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所示,一种双排对重块式的对重架,包括下夹板2、上夹板3、对重绳头4、第一对重直梁1、第二对重直梁、第一直梁槽钢5、第一加强板6和第二加强板;第一对重直梁1和第二对重直梁的下端分别与下夹板2的两端连接,第一对重直梁1和第二对重直梁的上部分别与上夹板3的两端连接,这里所称的上部,指的是接近上端,但是距上端还有一定距离的地方,第一对重直梁1和第二对重直梁的上端分别与对重绳头4的两端连接,下夹板2、上夹板3与对重绳头4相互平行,并且均与第一对重直梁1和第二对重直梁垂直;第一直梁槽钢5的下端与下夹板2的中心连接,第一直梁槽钢5的上端与上夹板3的中心连接;第一加强板6和第二加强板均连接于上夹板3与对重绳头4之间;需要补充的是,本技术中所称的中心,指的是对应结构上到两端距离相等的地方,具体指的是其中心线,而不是中心的一个点,其他地方与此相同,不再赘述。第一直梁槽钢5将对重架上安装对重块的区间平均分成两份,形成双排对重架,适应电梯额定载重较大的需求;并且均分的双排对重架相对于单排对重架,其中使用的单个对重块的重量也相应减轻,便于对重块的制作、运输和安装。以上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基本型,为了改进技术效果,还可对本实施的基本型做如下改进,以下改进没有矛盾的地方均可相互结合。双排对重块式的对重架中,还包括第二直梁槽钢,第二直梁槽钢与第一直梁槽钢1抵接且分别连接下夹板2和上夹板3的中心,这样,用两个直梁槽钢背向贴合安装,便于对重块更加牢固的安装。双排对重块式的对重架,下夹板2的下表面还设置有第一缓冲器撞板21和第二缓冲器撞板;第一缓冲器撞板21设置于第一对重直梁1与第一直梁槽钢5之间;第二缓冲器撞板设置于第二对重直梁与第二直梁槽钢之间。如图2所示,一种双排对重块式的对重架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双排对重块式的对重架和导向轮7;导向轮7设置于对重绳头4的中心,增加导向轮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动滑轮,使得牵引力只需原来的二分之一即可,节约能源。如图3所示,一种双排对重块式的对重架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双排对重块式的对重架、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排对重块式的对重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夹板、上夹板、对重绳头、第一对重直梁、第二对重直梁、第一直梁槽钢、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对重直梁和所述第二对重直梁的下端分别与所述下夹板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对重直梁和所述第二对重直梁的上部分别与所述上夹板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对重直梁和所述第二对重直梁的上端分别与所述对重绳头的两端连接,所述下夹板、所述上夹板与所述对重绳头相互平行;所述第一直梁槽钢的下端与所述下夹板的中心连接,所述第一直梁槽钢的上端与所述上夹板的中心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均连接于所述上夹板与所述对重绳头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排对重块式的对重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夹板、上夹板、对重绳头、第一对重直梁、第二对重直梁、第一直梁槽钢、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对重直梁和所述第二对重直梁的下端分别与所述下夹板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对重直梁和所述第二对重直梁的上部分别与所述上夹板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对重直梁和所述第二对重直梁的上端分别与所述对重绳头的两端连接,所述下夹板、所述上夹板与所述对重绳头相互平行;所述第一直梁槽钢的下端与所述下夹板的中心连接,所述第一直梁槽钢的上端与所述上夹板的中心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均连接于所述上夹板与所述对重绳头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排对重块式的对重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直梁槽钢,所述第二直梁槽钢与所述第一直梁槽钢抵接且分别连接所述下夹板和所述上夹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武福黄奔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阿尔法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