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载体的或耦合器装置的载体组件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308822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20: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90)的尾部(91)的载体组件(10),其中,所述载体组件形成能松开地能紧固在所述车辆(90)上的、尤其是在使用时在所述车辆(90)的尾部(91)之前前伸的负载载体(300)的一组成部件或在所述车辆(90)的车身(92)的尾部(91)上布置或能紧固的耦合器装置的一组成部件,其中,所述载体组件(10)在所述负载载体(300)的情况下被设置用于放置负载并且在所述耦合器装置的情况下具有保持装置(14),所述保持装置针对用于将挂车(100)悬挂到所述车辆(90)上的悬挂耦合器(15)或针对用于将负载载体能松开地耦接到所述车辆(90)上的负载载体耦合器部件,其中,所述载体组件(10)具有至少一个承载型材(40),所述承载型材具有承载型材周缘壁(44),所述承载型材周缘壁具有相对彼此成角度的和/或绕承载型材(40)的纵轴线(43)屈曲延展的并关于所述纵轴线(43)在周缘侧上限界承载型材(40)的内部空间(50)的承载型材周缘壁区段(45‑48)。设置,承载型材(40)至少沿着其纵轴线(43)的一部分在一加固区段(51)中通过加固型材(60)被加固,加固型材具有相对彼此成角度的和/或绕所述加固型材(60)的加固型材纵轴线屈曲延展的加固型材壁区段并且为了加固承载型材(40)而支撑在承载型材(40)的承载型材周缘壁上,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加固型材(60)接入到承载型材(40)的内部空间(50)中或承载型材(40)接入到加固型材(60)的加固型材内部空间中,所述加固型材内部空间在绕承载型材(40)的纵轴线(43)延伸的大于180°的周缘角度区域中通过所述加固型材壁区段被限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负载载体的或耦合器装置的载体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尾部的载体组件,其中,所述载体组件形成能松开地能紧固在所述车辆上的、尤其是在使用时在所述车辆的尾部之前前伸的负载载体的一组成部件或在所述车辆的车身的尾部上布置或能紧固的耦合器装置的一组成部件,其中,所述载体组件在所述负载载体的情况下被设置用于放置负载并且在所述耦合器装置的情况下具有保持装置,所述保持装置针对用于将挂车悬挂到所述车辆上的悬挂耦合器或针对用于将负载载体能松开地耦接到所述车辆上的负载载体耦合器部件,其中,所述载体组件具有至少一个承载型材,所述承载型材具有承载型材周缘壁,所述承载型材周缘壁具有相对彼此成角度的和/或绕至少一个承载型材的纵轴线屈曲延展的并关于所述纵轴线在周缘侧上限界承载型材的内部空间的承载型材周缘壁区段。
技术介绍
这类载体组件例如被设计为负载载体的承载支架,例如DE102011122285A1中描述的那样。负载载体例如向后在车辆、例如客车的尾部之前前伸并用承载载荷、例如自行车等来负载。载体组件例如被设计为具有一个或多个承载型材的承载支架,这些承载型材在高载荷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车辆(90)的尾部(91)的载体组件,其中,所述载体组件(10)形成能松开地能紧固在所述车辆(90)上的、尤其是在使用时在所述车辆(90)的尾部(91)之前前伸的负载载体(300)的一组成部件或在所述车辆(90)的车身(92)的尾部(91)上布置或能紧固的耦合器装置的一组成部件,其中,所述载体组件(10)在所述负载载体(300)的情况下被设置用于放置负载并且在所述耦合器装置的情况下具有保持装置(14),所述保持装置针对用于将挂车(100)悬挂到所述车辆(90)上的悬挂耦合器(15)或针对用于将负载载体能松开地耦接到所述车辆(90)上的负载载体耦合器部件,其中,所述载体组件(10)具有至...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227 DE 102018104490.9;20180611 DE 102018113901.用于车辆(90)的尾部(91)的载体组件,其中,所述载体组件(10)形成能松开地能紧固在所述车辆(90)上的、尤其是在使用时在所述车辆(90)的尾部(91)之前前伸的负载载体(300)的一组成部件或在所述车辆(90)的车身(92)的尾部(91)上布置或能紧固的耦合器装置的一组成部件,其中,所述载体组件(10)在所述负载载体(300)的情况下被设置用于放置负载并且在所述耦合器装置的情况下具有保持装置(14),所述保持装置针对用于将挂车(100)悬挂到所述车辆(90)上的悬挂耦合器(15)或针对用于将负载载体能松开地耦接到所述车辆(90)上的负载载体耦合器部件,其中,所述载体组件(10)具有至少一个承载型材(40),所述承载型材具有承载型材周缘壁(44),所述承载型材周缘壁具有相对彼此成角度的和/或绕所述至少一个承载型材(40)的纵轴线(43)屈曲延展的并关于所述纵轴线(43)在周缘侧上限界所述至少一个承载型材(40)的内部空间(50)的承载型材周缘壁区段(45-48),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承载型材(40)至少沿着其纵轴线(43)的一部分在一加固区段(51)中通过至少一个加固型材(60)被加固,所述至少一个加固型材具有相对彼此成角度的和/或绕所述加固型材(60)的加固型材纵轴线屈曲延展的加固型材壁区段(66)并且为了加固所述至少一个承载型材(40)而支撑在所述至少一个承载型材(40)的承载型材周缘壁上,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加固型材(60)接入到所述至少一个承载型材(40)的内部空间(50)中或所述至少一个承载型材(40)接入到所述至少一个加固型材(60)的加固型材内部空间中,所述加固型材内部空间在绕所述至少一个承载型材(40)的纵轴线(43)延伸的大于180°的周缘角度区域中通过所述加固型材壁区段(66)被限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型材(40)的周缘壁和/或所述加固型材(60)的所述加固型材壁区段(66)在所述加固区段(51)中围绕所述纵轴线(43)完全和/或环形地被闭合和/或形成绕所述承载型材(40)的或所述加固型材(60)的纵轴线(43)环形闭合的周缘壁(44)。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载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型材(60)根据与所述承载型材(40)的直接和无螺栓的连接和加固型材(60)在所述承载型材(40)上的支撑被不可丢失地保持在所述承载型材(40)上。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载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型材(60)和/或所述承载型材(40)尤其在所述加固区段(51)的区域中具有圆形的横截面和/或多边形的横截面、尤其是矩形或方形的横截面。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载体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加固型材壁区段(66)面式地贴靠在所述承载型材(40)的周缘壁(44)上。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载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型材(60)完全被容纳在所述承载型材(40)的内部空间(50)中且不在所述承载型材(40)的周缘壁(44)之前前伸。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载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型材(60)在所述加固区段(51)中在所述承载型材(40)的外周缘轮廓之前在至少一侧上、尤其是在彼此相反的侧上前伸。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载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在一构件承载型材(40)或加固型材(60)的情况下存在留空部,另一构件承载型材(40)或加固型材(60)接入到所述留空部中。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载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型材(60)在所述承载型材(40)的至少一个带材区段(54G、55G)旁边平行于或基本上平行于所述承载型材(40)的纵轴线(43)延伸,尤其是被布置在两个这类的带材区段(54G、55G)之间,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带材区段(54G、55G)具有至少两个横向于所述纵轴线(43)相对彼此成角度的和/或屈曲的、尤其是在横截面上U形或L形或V形布置的且沿着所述纵轴线(43)延伸的承载型材周缘壁区段(45-48)。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载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型材(60)具有基础腿部(66J)和至少一个从所述基础腿部(66J)伸出的侧腿部(67J、68J)(282)和/或所述加固型材(60)具有C形、U形、V形、E形、W形、T形或L形的横截面。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载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加固型材(60)的基础腿部(66J)布置在所述承载型材(40)的内部空间(50)之外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加固型材(60)的至少一个从所述基础腿部(66J)伸出的腿部(67J、68J)、尤其是所有从所述基础腿部(66J)伸出的腿部(67J、68J)接入到所述承载型材(40)的内部空间(50)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载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加固型材(60)的所述基础腿部(66J)支撑在所述至少一个承载型材(40)的所述周缘壁(44)上和/或与所述承载型材(40)的所述周缘壁(44)材料融合和/或形状配合地连接。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载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在载体组件(10)的使用姿势中,承载型材(40)横向于其纵轴线(43)的竖直的高度延伸大于加固型材(60)的竖直的高度延伸和/或所述承载型材(40)的上部与下部承载型材周缘壁区段(45-48)之间的间距大于上部与下部加固型材壁之间的间距。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载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承载组件(10)的使用姿势中,承载型材(40)横向于其纵轴线(43)的水平的深度延伸小于所述加固型材(60)的水平的深度延伸和/或承载型材(40)的水平地彼此最远离开的承载型材周缘壁区段(45-48)之间的间距小于水平地彼此最远离开的加固型材壁之间的间距。


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载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型材(40)的至少一个纵向端部(42)、尤其是两个纵向端部(42)没有通过所述加固型材(60)被加固和/或所述承载型材(40)基本上在其整个长度上通过加固型材(60)被加固。


1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载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承载型材的通过与所述载体组件的另一构件、尤其是侧载体(12、13)的连接用于与所述车辆(90)和/或针对悬挂耦合器(15)或所述负载载体耦合器部件的保持装置(14)和/或另一型材部件进行连接的区域中,所述承载型材(40)通过所述加固型材(60)被加固。


1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载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型材(40)和所述加固型材(60)由不同的材料制成,尤其是所述加固型材(60)由比所述承载型材(40)强度更高的材料制成,和/或所述承载型材(40)和/或所述加固型材(60)由金属、尤其是由钢,或塑料、尤其是经纤维加强的塑料制成。


1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载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型材(60)与所述承载型材(40)形状配合和/或力配合地尤其是以压配合,和/或材料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K·安格曼A·库伦S·施塔楚斯基M·维尔维奇
申请(专利权)人:威斯特伐利亚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