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防反接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92995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防反接电路,包括变压器T1,极性电容CE1,二极管D1,三极管Q1,三极管Q2,N‑MOS管Q3,电阻R1,电阻R2,电阻R3,二极管D2,电感L1,二极管D3,电阻R5,二极管D4,电阻R4,稳压二极管ZV1。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池防反接电路,使得电池充电器只有在与电池正接的情况下对电池进行充电,在电池充电器接反的情况下不会对电池进行供电,进而很好的保护了电池和电池充电器,有效的避免了电池充电器接反时导致的电池和电池充电器损坏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防反接电路
本技术属于电子电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电池防反接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兴起,各类带电池类的设备越来越多,充电接口没有统一类型,普通的电池充电器直接接电池负载的话,电池正负极性接反很容易发生事故,进而损坏电池和电池充电器。如何设计一款电路来避免电池充电器接反而导致的电池和充电器损坏便是如今行业中的研究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电池防反接电路,使得电池充电器只有在与电池正接的情况下对电池进行充电,在电池充电器接反的情况下不会对电池进行供电,进而很好的保护了电池和电池充电器,有效的避免了电池充电器接反时导致的电池和电池充电器损坏的情况发生。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电池防反接电路,包括变压器T1,A极与变压器T1副边电感器线圈的同名端相连接、K极经极性电容CE1后与变压器T1副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1,还包括三极管Q1,三极管Q2,N-MOS管Q3,串接在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基极之间的电阻R1,A极经电阻R2后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K极经电阻R3后与N-MOS管Q3的D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与电阻R3并联设置的电感L1,A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接、K极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串接在三极管Q2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5,K极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接、A极与N-MOS管Q3的G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4,与二极管D4并联设置的电阻R4,以及K极与二极管D4的A极相连接、A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ZV1组成。作为优选,所述极性电容CE1的正极同时与二极管D1的K极和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接。作为优选,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极性电容CE1的负极相连接。作为优选,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N-MOS管Q3的S极相连接。作为优选,所述变压器T1原边电感线圈的两端作为电路的电源输出端,三极管Q1的发射极作为电路的正输出端,二极管D2的K极作为电路的负输出端。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电路结构使得电池充电器只有在与电池正接的情况下对电池进行充电,在电池充电器接反的情况下不会对电池进行供电,进而很好的保护了电池和电池充电器,有效的避免了电池充电器接反时导致的电池和电池充电器损坏的情况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电池防反接电路,包括变压器T1,A极与变压器T1副边电感器线圈的同名端相连接、K极经极性电容CE1后与变压器T1副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1,还包括三极管Q1,三极管Q2,N-MOS管Q3,串接在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基极之间的电阻R1,A极经电阻R2后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K极经电阻R3后与N-MOS管Q3的D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与电阻R3并联设置的电感L1,A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接、K极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串接在三极管Q2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5,K极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接、A极与N-MOS管Q3的G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4,与二极管D4并联设置的电阻R4,以及K极与二极管D4的A极相连接、A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ZV1组成。作为优选,所述极性电容CE1的正极同时与二极管D1的K极和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极性电容CE1的负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N-MOS管Q3的S极相连接。所述变压器T1原边电感线圈的两端作为电路的电源输出端,三极管Q1的发射极作为电路的正输出端,二极管D2的K极作为电路的负输出端。具体的电路原理为:当输出电池负载极性正负接对的时候,即正输出端与负输出端与电池接正确时,电压一路经电阻R1、电阻R2和二极管D2给三极管Q1的基极提供偏置电压,三极管Q1导通,二极管D3导通,输出电压经三极管Q1、二极管D3和电阻R4给N-MOS管Q3的G极提供一个电压,N-MOS管Q3导通,此时由于二极管D3的钳位作用三极管Q2为截止状态,电池充电电流经正输出端、负输出端、电感L1、N-MOS管Q3流回到极性电容CE1的负极,完成充电回路。当电池正负极性接反时,即正输出端与负输出端与电池接反时,此时负输出端为正向电压,由于二极管D2反向截止,N-MOS管Q3的G极电压始终为低电平,故而N-MOS管Q3始终是截止状态,电池电压没有任何电流回路,从而不会损坏电池和电池充电器。如上所述,便可很好的实现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防反接电路,包括变压器T1,A极与变压器T1副边电感器线圈的同名端相连接、K极经极性电容CE1后与变压器T1副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三极管Q1,三极管Q2,N-MOS管Q3,串接在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基极之间的电阻R1,A极经电阻R2后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K极经电阻R3后与N-MOS管Q3的D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与电阻R3并联设置的电感L1,A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接、K极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串接在三极管Q2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5,K极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接、A极与N-MOS管Q3的G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4,与二极管D4并联设置的电阻R4,以及K极与二极管D4的A极相连接、A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ZV1组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防反接电路,包括变压器T1,A极与变压器T1副边电感器线圈的同名端相连接、K极经极性电容CE1后与变压器T1副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三极管Q1,三极管Q2,N-MOS管Q3,串接在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基极之间的电阻R1,A极经电阻R2后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K极经电阻R3后与N-MOS管Q3的D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与电阻R3并联设置的电感L1,A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接、K极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串接在三极管Q2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5,K极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接、A极与N-MOS管Q3的G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4,与二极管D4并联设置的电阻R4,以及K极与二极管D4的A极相连接、A极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继浩叶修雷贾红叶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东科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