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无线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9298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共享无线充电装置,包括上壳体、下壳体、无线充电发射模块、隔磁片、电路板和散热器,上壳体与下壳体扣合,无线充电发射模块、隔磁片、电路板和散热器均安装于上壳体与下壳体形成的空间内,无线充电发射模块与电路板电性连接,隔磁片位于电路板与无线充电发射模块之间,散热器安装于下壳体且位于下壳体与电路板之间。该共享无线充电装置的电路板用于控制无线充电发射模块工作,无线充电发射模块用于向待充电设备输出电能以实现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上述共享无线充电装置结构紧凑,整体体积小,且在下壳体与电路板之间设置有散热器,能够及时有效的对电路板以及壳体内部进行散热,进而提高各部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共享无线充电装置
本技术涉及无线充电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共享无线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无线充电技术源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分为小功率无线充电和大功率无线充电两种方式。小功率无线充电常采用电磁感应式,如对手机充电的Qi方式。大功率无线充电常采用谐振式(大部分电动汽车充电采用此方式)。由于充电器与用电装置之间以磁场传送能量,两者之间不用电线连接。现有的小功率共享无线充电装置在给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时一般是将其放置在桌面上进行,该共享无线充电装置会占用桌面的空间,在不需给待充电设备充电时,还得对其进行收纳以防丢失,不便于人们的使用。如专利号为201821338297.2的中国技术专利所示,其公开了一种台面式共享无线充电装置及应用该种共享无线充电装置的桌子,该共享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还包括沿所述壳体顶端到其底端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无线充电发射模块、隔磁片、PCBA电路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充电线,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充电线分别与所述PCBA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壳体的顶面、底面均为平面且互相平行,以便于嵌入到桌面内。上述台面式共享无线充电装置用于嵌装到桌面内,在待充电设备需充电时,直接将待充电设备放置到共享无线充电装置上即可,方便使用,可节省桌面空间,且不需要对其进行收纳,不会丢失,解决了上述问题。现有的共享无线充电装置一般未设置散热结构,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电路板以及发射线圈会产生热量,这些热量如果不及时排出会留在壳体内部。造成充电器温度升高,严重影响共享无线充电装置的时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结构紧凑、散热效果好的共享无线充电装置,至少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之一。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共享无线充电装置,包括上壳体、下壳体、无线充电发射模块、隔磁片、电路板和散热器,上壳体与下壳体扣合,无线充电发射模块、隔磁片、电路板和散热器均安装于上壳体与下壳体形成的空间内,无线充电发射模块与电路板电性连接,隔磁片位于电路板与无线充电发射模块之间,散热器安装于下壳体且位于下壳体与电路板之间。由此,本技术的共享无线充电装置的电路板用于控制无线充电发射模块工作,无线充电发射模块用于向待充电设备输出电能以实现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本技术的共享无线充电装置结构紧凑,整体体积小,且在下壳体与电路板之间设置有一用于散热的散热器,能够及时有效的对电路板以及壳体内部进行散热,进而提高各部件的使用寿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下壳体的底面开设有多个出风孔。由此,散热更快。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散热器为风扇,电路板的中心开设有通风孔,散热器的一端固定安装于下壳体,另一端与电路板固定连接,散热器的进风口与通风孔相对应,散热器的出风口与下壳体的内底面相抵。由此,电路板和无线充电发射模块等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以及壳体内部的热量在散热器作用下经通风孔、散热器从下壳体的出风口排出,内部结构紧凑,散热效果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散热器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安装孔,下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限位柱,限位柱与安装孔相配合。由此,安装时,通过限位柱与安装孔的配合,可以实现整个散热器的快速安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下壳体的外壁外侧开设有镂空槽,下壳体的内壁设有挡块,挡块与镂空槽相对应。由此,两者配合能够有效防止异物直接插入,保护内部结构,比如能够防止金属等插入出现漏电等情况,还能增加通风效率,增大进风量,进而加快内部电子元件的散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镂空槽沿下壳体的外壁倾斜向内开设。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共享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箍盘,箍盘安装于下壳体,箍盘与下壳体形成一绕线空间,该绕线空间能够容纳与电路板相连接的电线或者数据线。由此,箍盘的设置方便对与共享无线充电装置连接的数据线以及电源线等进行容纳,避免缠绕同时方便使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箍盘上开设有限位槽。限位槽的大小能够使得数据线或者电源线的线体部分通过,但是对于连接头部分则无法从限位槽通过,由此,箍盘能够对充电线或者数据线进行限位,防止数据线或者充电线被拔出,具有一定的防盗功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共享无线充电装置的电路板用于控制无线充电发射模块工作,无线充电发射模块用于向待充电设备输出电能以实现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本技术的共享无线充电装置结构紧凑,整体体积小,且在下壳体与电路板之间设置有一用于散热的散热器,能够及时有效的对电路板以及壳体内部进行散热,进而提高各部件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共享无线充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共享无线充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图3为图1所示的共享无线充电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共享无线充电装置的下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下壳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的共享无线充电装置的箍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所示的共享无线充电装置应用于桌面使用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1所示的共享无线充电装置应用于桌面使用时桌面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8中的附图标记:1-桌面板;2-共享无线充电装置;3-待充电设备;11-充电区域;12-二维码;20-绕线空间;21-上壳体;22-下壳体;23-箍盘;24-无线充电发射模块;25-隔磁片;26-电路板;27-散热器;221-镂空槽;222-挡块;223-出风孔;224-定位柱;231-安装块;232-限位槽;261-通风孔;271-安装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8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共享无线充电装置。如图1~6所示,该共享无线充电装置2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壳体21、无线充电发射模块24、隔磁片25、电路板26、散热器27和下壳体22。上壳体21的上端面与桌面板1的底面相贴合,上壳体21与下壳体22扣合并可以通过螺丝等紧固件固定连接。无线充电发射模块24和电路板26安装于上壳体21与下壳体22形成的空间内,无线充电发射模块24与电路板26电性连接。上壳体21与下壳体22的材质可以为塑胶材质。电路板26可以为市面上常用的PCBA电路板26,用于控制无线充电发射模块24的工作。无线充电发射模块24用于向待充电设备3输出电能以实现对待充电设备3进行无线充电。无线充电发射模块24包括发射线圈。本实施方式的发射线圈可以为电磁感应式线圈,电磁感应式线圈在通电时产生磁场并通过电磁感应方式向待充电设备3输出电能。发射线圈也可以是磁共振式线圈,磁共振式线圈在通电时产生磁场并通过磁共振方式向待充电设备3输出电能。隔磁片25安装于上壳体21与下壳体22形成的空间内且位于电路板26与无线充电发射模块24之间。由此,隔磁片25用于增强无线充电发射模块24的发射线圈的磁场强度,增加能量传送效率,可加快待充电设备3的充电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共享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21)、下壳体(22)、无线充电发射模块(24)、隔磁片(25)、电路板(26)和散热器(27),所述上壳体(21)与下壳体(22)扣合,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24)、隔磁片(25)、电路板(26)和散热器(27)均安装于上壳体(21)与下壳体(22)形成的空间内,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24)与电路板(26)电性连接,所述隔磁片(25)位于电路板(26)与无线充电发射模块(24)之间,所述散热器(27)安装于下壳体(22)且位于下壳体(22)与电路板(26)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共享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21)、下壳体(22)、无线充电发射模块(24)、隔磁片(25)、电路板(26)和散热器(27),所述上壳体(21)与下壳体(22)扣合,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24)、隔磁片(25)、电路板(26)和散热器(27)均安装于上壳体(21)与下壳体(22)形成的空间内,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24)与电路板(26)电性连接,所述隔磁片(25)位于电路板(26)与无线充电发射模块(24)之间,所述散热器(27)安装于下壳体(22)且位于下壳体(22)与电路板(26)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享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22)的底面开设有多个出风孔(22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共享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27)为风扇,所述电路板(26)的中心开设有通风孔(261),所述散热器(27)的一端固定安装于下壳体(22),另一端与电路板(26)固定连接,所述散热器(27)的进风口与通风孔(261)相对应,所述散热器(27)的出风口与下壳体(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江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九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