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风道液压动力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8489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风道液压动力站,包括底架、外壳,以及将外壳隔成上下两个区域的水平隔板,所述外壳中从前到后依次设置有液压油箱和液压油冷却系统,汽油机,以及联轴器与油泵,所述液压油冷却系统设置在水平隔板上方,所述液压油箱设置在水平隔板下方,所述液压油箱上设置有前后对穿的进风口,所述汽油机对应所述进风口位置设置有散热进气口,所述散热进气口设置于所述水平隔板下方,汽油机和液压系统吸风口及散热通道分为上下两层,互不影响。液压油箱可以做到形状规整,加工制造工艺简单,质量可靠易控制,成本低。液压油温主动可控,避免油温偏低时散热器仍然持续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风道液压动力站
本技术涉及液压泵站,属于施工机械

技术介绍
液压泵站一般采用水平轴或竖直轴两种设计方案,需要对汽油机和液压油进行散热,采用水平轴方案,液压油尾部轴流风机散热。若轴流风机为吸风,则汽油机吸入热分,影响汽油的散热;若轴流风机为吹风,则轴流风机和汽油机抢风,两者散热效率均受到影响。液压油箱分为主副2个油箱,造成浪费。并且,一般水平轴方案的汽油机输出轴与液压油冷却风机串联,汽油机启动则散热器持续工作。在低温环境下,液压油温度可能持续偏低。油温过低会导致液压油的粘度升高,液压泵的吸油阻力变大,此时容易吸入空气,当泵吸油腔的的压力低于该温度下的气体分离压力时,空气会析出,造成气穴现象,产生巨大的噪音。采用垂直轴方案,通过尾部散热,虽然油箱设计比较规整,但是离心风机的蜗壳比较复杂,导致底架加工制造难度大,质量不易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填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散热可控、互不干涉的双风道液压动力站。一种双风道液压动力站,包括底架,设置在底架上的外壳,以及将外壳隔成上下两个区域的水平隔板,所述外壳中从前到后依次设置有液压油箱和液压油冷却系统,汽油机,以及联轴器与油泵,所述液压油冷却系统设置在水平隔板上方,所述液压油箱设置在水平隔板下方,所述液压油箱上设置有前后对穿的进风口,所述汽油机对应所述进风口位置设置有散热进气口,所述散热进气口设置于所述水平隔板下方,所述外壳中还设置有主控阀块。进一步,所述底架上设置有车轮和支腿。进一步,所述外壳前端对应所述进风口位置设置有进风罩,对应所述液压油冷却系统设置有散热窗口。进一步,所述液压油冷却系统包括风-油散热器、吸式轴流风机和马达,所述马达驱动液压油流经风-油散热器进行散热,所述吸式轴流风机将空气吸入通过所述风-油散热器。进一步,所述液压油冷却系统后方的水平隔板上设置有竖隔板,所述液压油冷却系统固定于所述外壳、水平隔板、竖隔板围成的空间内,所述液压油冷却系统的进气口朝向所述液压动力站的前方,所述外壳上方和/或侧面对应设置有液压油冷却系统的出气口。进一步,所述进风口、水平隔板下方空隙、散热进气口依次贯通形成供气流吹向汽油机机体的空气流动路径,该空气流动路径的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上方和/或侧面。进一步,还包括设置在联轴器与油泵一侧的汽油箱。进一步,所述主控阀块固定在所述汽油箱上方,所述外壳上对应设置有操作面板。进一步,还包括温度感应模块,所述温度感应模块包括温度检测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温度检测模块设置在风-油散热器上或者风-油散热器后端的液压油输送管道中,所述温度检测模块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信号输入端,所述控制模块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马达和/或吸式轴流风机的信号输入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汽油机散热从液压油箱中间的进气道吸风,经过汽油机内部通道冷却汽油机后从汽油机输出轴一侧排出。液压油由专门的散热途径,能够有效散热并且互不干涉。汽油机和液压系统吸风口及散热通道分为上下两层,互不影响。液压油箱可以做到形状规整,加工制造工艺简单,质量可靠易控制,成本低。液压油冷却系统主动可控。风-油散热器配备温度传感器,可将液压油温度控制在最优的运行温度范围。当液压油温度低于设定值时,液压油冷却系统不启动;当液压油温度高于设定值或者最优值时,液压油冷却系统运行,从而降低液压油温度。液压油温主动可控,避免油温偏低时散热器仍然持续工作。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侧方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说明:1001液压油箱、1002进风罩、1003散热窗口、1004风-油散热器、1005吸式轴流风机、1006马达、1007水平隔板、1008竖隔板、1009汽油机、1010主控阀块、1011汽油箱、1012支腿、1013车轮、1014联轴器与油泵、1015底架。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本技术涉及一种双风道液压动力站,下面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为了便于描述,在本技术方案中,定义图1中正对的面为前面,定义图2中左侧方向为“前”,定义图2中右侧的方向为“后”,定义车轮所在的方位为“下”,定义图2中上方的方向为“上”。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双风道液压动力站,包括底架1015,设置在底架1015上的外壳,以及将外壳隔成上下两个区域的水平隔板1007,所述外壳中从前到后依次设置有液压油箱1001和液压油冷却系统,汽油机1009,以及联轴器与油泵1014,所述液压油冷却系统设置在水平隔板上方,所述液压油箱设置在水平隔板下方,两者纵向叠加布置,所述液压油箱上设置有前后对穿的进风口,所述汽油机对应所述进风口位置设置有散热进气口,所述散热进气口设置于所述水平隔板1007下方,所述外壳中还设置有主控阀块1010。液压油箱用于储存循环的液压油,液压油冷却系统用于对液压管道中输送的液压油进行冷却,汽油机通过联轴器连接油泵,汽油机需要散热,液压油也需要散热,传统的方式是散热风依次吹过液压油冷却系统和汽油机,结构死板较为复杂,有若干弊端,采用本结构能够通过双风道送风,可控性好。为了方便移动,所述底架上设置有车轮1013和支腿1012,两个车轮和支架形成三角形的支撑结构,同时也方便移动。为了降低危险避免堵塞风道,所述外壳前端对应所述进风口位置设置有进风罩1002,对应所述液压油冷却系统设置有散热窗口1003。可选的进风罩可以是螺钉固定在液压油箱1001上的多孔面板,散热窗口1003为可以手动调节开合的百叶窗,从而实现可调散热。进一步,所述液压油冷却系统包括风-油散热器1004、吸式轴流风机1005和马达1006,所述马达驱动液压油流经风-油散热器进行散热,从而实现液压油在油泵、液压油箱和液压油冷却系统之间的循环,所述吸式轴流风机将空气吸入通过所述风-油散热器,从而实现风冷散热,热风从外壳上方和侧面的孔洞中流出。作为可选的方式,风-油散热器1004的驱动马达即吸式轴流风机1005可以采用电机驱动,电机直接从汽油机发电线圈或者蓄电池接。为了构建双风道结构,所述液压油冷却系统后方的水平隔板上设置有竖隔板1008,所述液压油冷却系统固定于所述外壳、水平隔板、竖隔板围成的空间内,所述液压油冷却系统的进气口朝向所述液压动力站的前方,所述外壳上方和/或侧面对应设置有液压油冷却系统的出气口,该气流路径如图2中B所示,使得热空气不会吹至汽油机内部,造成气流紊乱和散热不均。如图2中A所示的气流路径,所述进风口、水平隔板下方空隙、散热进气口依次贯通形成供气流吹向汽油机机体的空气流动路径,该空气流动路径的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上方和/或侧面,该结构符合热空气上升的特性,也有利于将设备朝向迎风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风道液压动力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架,设置在底架上的外壳,以及将外壳隔成上下两个区域的水平隔板,所述外壳中从前到后依次设置有液压油箱和液压油冷却系统,汽油机,以及联轴器与油泵,所述液压油冷却系统设置在水平隔板上方,所述液压油箱设置在水平隔板下方,所述液压油箱上设置有前后对穿的进风口,所述汽油机对应所述进风口位置设置有散热进气口,所述散热进气口设置于所述水平隔板下方,所述外壳中还设置有主控阀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风道液压动力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架,设置在底架上的外壳,以及将外壳隔成上下两个区域的水平隔板,所述外壳中从前到后依次设置有液压油箱和液压油冷却系统,汽油机,以及联轴器与油泵,所述液压油冷却系统设置在水平隔板上方,所述液压油箱设置在水平隔板下方,所述液压油箱上设置有前后对穿的进风口,所述汽油机对应所述进风口位置设置有散热进气口,所述散热进气口设置于所述水平隔板下方,所述外壳中还设置有主控阀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风道液压动力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上设置有车轮和支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风道液压动力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前端对应所述进风口位置设置有进风罩,对应所述液压油冷却系统设置有散热窗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风道液压动力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油冷却系统包括风-油散热器、吸式轴流风机和马达,所述马达驱动液压油流经风-油散热器进行散热,所述吸式轴流风机将空气吸入通过所述风-油散热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风道液压动力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油冷却系统后方的水平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全文贤孙丹周现奇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中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