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本车的间距调节的方法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263746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8:04
用于本车与前车的间距调节的方法以及间距调节系统,在该方法中,本车具有用于设定自动的间距调节模式的间距调节系统,以该间距调节系统,由本车的环境检测系统检测在本车前的前方对象,将前方对象识别为前车,并且将与前车的间距调节到ACC目标间距,其中,当至少满足下列判据时,确定存在安全的跟随行驶状况:‑前车是运动的对象,‑在最小跟随时间段内跟随前车,‑在最小跟随时间段中,跟随相同的前车,‑与前车的间距处在预定的间距范围内,‑相对速度处在预定的速度容差范围内,其中,在确定了安全的跟随行驶状况时,将显示信号发出给驾驶员,并且在通过驾驶员输入确认信号时,设定自动的间距调节列队模式,自动的间距调节列队模式具有比自动的间距调节模式的ACC目标间距更小的目标间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本车的间距调节的方法和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本车的间距调节的方法和一种间距调节系统。
技术介绍
商用车辆、特别是载重汽车的燃耗尤其在匀速的较为长途的行驶中根本上由风阻决定。在载重汽车后方形成了一个有涡流和较小空气压力的区域,该区域也称为背风区。若随后的车辆足够靠近地在前车后面行驶,那么后车的燃耗就会下降;但在行驶速度为例如80km/h至100km/h的载重汽车中,为此需要明显低于例如50m的常用安全间距的间距,然而足够大的安全间距是必需的,从而使后车在前车例如突然制动时能足够快地制动。自主的间距调节系统(ACC,自适应巡航调节系统)用作舒适系统并且通常具有诸如雷达装置之类的环境检测系统,以便通过自主的制动介入和发动机介入恒定不变地控制与前车的间距。作为舒适系统,最大减速度和制动坡度,也就是说减速度的时间上的改变,受到限制。想要实现后车的背风区行驶,但在此设置的间距过大。此外还已知AEBS(预先紧急制动系统),当事故即将来临并且驾驶员可能不再能独自阻止事故时,AEBS作为紧急制动系统介入。为AEBS设置一个AEBS级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本车(1)与前车(3)的间距调节的方法,在所述方法中,/n所述本车(1)具有用于设定自动的间距调节模式(ACC)的间距调节系统(8),以所述间距调节系统,/n-由所述本车(1)的环境检测系统(4)检测在所述本车(1)前的前方对象,/n-将所述前方对象识别为前车(3),并且/n-将与所述前车(3)的间距(d、dt)调节到ACC目标间距(d_ACC、t_ACC-P),/n其中,当至少满足下列判据(K1-K5)时,确定存在安全的跟随行驶状况(FS):/n-所述前车(3)是运动的对象(v_VF>0)(K1),/n-在最小跟随时间段(t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418 DE 102018109235.01.用于本车(1)与前车(3)的间距调节的方法,在所述方法中,
所述本车(1)具有用于设定自动的间距调节模式(ACC)的间距调节系统(8),以所述间距调节系统,
-由所述本车(1)的环境检测系统(4)检测在所述本车(1)前的前方对象,
-将所述前方对象识别为前车(3),并且
-将与所述前车(3)的间距(d、dt)调节到ACC目标间距(d_ACC、t_ACC-P),
其中,当至少满足下列判据(K1-K5)时,确定存在安全的跟随行驶状况(FS):
-所述前车(3)是运动的对象(v_VF>0)(K1),
-在最小跟随时间段(tmin)内跟随所述前车(3)(K2),
-在所述最小跟随时间段(tmin)中,跟随相同的前车(3)(K3),
-与所述前车(3)的间距(d、dt)处在预定的间距范围(△d_lim、△t_lim)内(K4),
-相对速度(△v)处在预定的速度容差范围(△v_lim)内(K5),
其中,在确定了所述安全的跟随行驶状况(FS)时,将显示信号(S2)发出给驾驶员,
并且在通过驾驶员输入确认信号(S3)时,设定自动的间距调节列队模式(ACC-P),所述自动的间距调节列队模式具有比所述自动的间距调节模式(ACC)的ACC目标间距(d_ACC、t-ACC)更小的目标间距(t_ACC-P、d_ACC-P)(△t_acc-p<△t_acc并且△d_acc-p<△d_acc)。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补充地设置一个或多个下列判据,以便识别安全的跟随行驶状况(FS):
-所述前车(3)被分类为在所述最小跟随时间段(tmin)期间不改变的允许的对象类别,例如卡车,(K6)
-所述前车(3)的对象宽度(b3)处在允许的范围内,(K7)
-所述对象宽度(b3)在某一测量准确度内是恒定不变的,
-所述前车(3)与所述本车(1)的相对横向速度(△vy)低于横向速度边界值(△vy_tres)(K8),
-所检测的前方对象(3)的对象高度(h3)处在允许的范围内(K9),
-所述对象高度(h3)在某一测量准确度内是恒定不变的,
-与所述前车(3)的间距(d、dt)充分地恒定不变,例如所述间距(d)的时间上的改变(ddt、dd)低于间距边界值(d_tres)。


3.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另外的判据(K10)规定:
所述自动的间距调节模式(ACC)是已经接通的。


4.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检测系统(4)具有用于获知与所述前车(3)的间距(d)的间距测量系统、特别是雷达间距测量系统(4)。


5.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补充地使用第二环境检测系统、特别是相机,
-明确地识别所述前车(3)(K3),和/或
-获知对象类别(K6)。


6.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显示信号(S2)显示在车厢内的光学的显示装置中,并且在所述显示信号(S2)显示期间,驾驶员输入所述确认信号(S3)作为触觉输入,用以设定自主的间距调节列队模式(ACC-P)。


7.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设定了间距调节列队模式(ACC-P)并且随后没有满足其中一项判据(K1-K5、K6-K10)时,终止所述间距调节列队模式(ACC-P)并且切换到所述自动的间距调节模式(ACC)。


8.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自动的间距调节列队模式(ACC-P)中,与在所述自动的间距调节模式(ACC)中相比,从数值而言设置了更大的最大车辆减速度和/或更陡的制动斜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托马斯·迪克曼拉尔夫卡斯滕·吕尔芬奥利弗·伍尔夫斯特凡·卡伦巴赫
申请(专利权)人:威伯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