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261512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58
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包括步骤:提供衬底,所述衬底上形成有若干分隔排列的鳍部;在所述衬底上形成横跨所述鳍部的伪栅结构;在所述衬底上形成、所述伪栅结构的侧壁上形成第一层间介电层,且所述第一层间介电层的顶部低于所述伪栅结构的顶部;定义切断开口图形;沿所述切断开口图形,刻蚀所述伪栅结构,直至暴露出所述衬底,形成切断开口;在所述第一层间介电层上形成第二层间介电层,且所述第二层间介电层填充满所述切断开口,所述第二层间介电层顶部与所述伪栅结构顶部齐平;本发明专利技术使得所形成的半导体器件性能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半导体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半导体器件朝着更高的元件密度,以及更高的集成度的方向发展。器件作为最基本的半导体器件,目前正被广泛应用,传统的平面器件对沟道电流的控制能力变弱,产生短沟道效应而导致漏电流,最终影响半导体器件的电学性能。为了克服器件的短沟道效应,抑制漏电流,现有技术提出了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鳍式场效应晶体管是一种常见的多栅器件,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包括:位于半导体衬底表面的鳍部和隔离结构,所述隔离结构覆盖部分所述鳍部的侧壁,且隔离结构表面低于鳍部顶部;位于隔离结构表面,以及鳍部的顶部和侧壁表面的栅极结构;位于所述栅极结构两侧的鳍部内的源区和漏区。然而,随着半导体器件的尺寸缩小,器件密度的提高,形成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工艺难度增大,且所形成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也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使得所形成的半导体器件性能稳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提供衬底,所述衬底上形成有若干分隔排列的鳍部;/n在所述衬底上形成横跨所述鳍部的伪栅结构;/n在所述衬底上以及所述伪栅结构的侧壁上形成第一层间介电层,且所述第一层间介电层的顶部低于所述伪栅结构的顶部;/n定义切断开口图形;/n沿所述切断开口图形,刻蚀所述伪栅结构,直至暴露出所述衬底,形成切断开口;/n在所述第一层间介电层上形成第二层间介电层,且所述第二层间介电层填充满所述切断开口,所述第二层间介电层的顶部与所述伪栅结构的顶部齐平。/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衬底,所述衬底上形成有若干分隔排列的鳍部;
在所述衬底上形成横跨所述鳍部的伪栅结构;
在所述衬底上以及所述伪栅结构的侧壁上形成第一层间介电层,且所述第一层间介电层的顶部低于所述伪栅结构的顶部;
定义切断开口图形;
沿所述切断开口图形,刻蚀所述伪栅结构,直至暴露出所述衬底,形成切断开口;
在所述第一层间介电层上形成第二层间介电层,且所述第二层间介电层填充满所述切断开口,所述第二层间介电层的顶部与所述伪栅结构的顶部齐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切断开口的方法为干法刻蚀法。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法刻蚀法采用四氟化碳、六氟化硫外加氮气和氧气作为刻蚀气氛,其中所述四氟化碳的气体流量范围是50~2005sccm,所述六氟化硫的气体流量为5~500sccm,所述氮气的气体流量为6~300sccm,所述氧气的气体流量为1~250sccm,刻蚀压强为1~150毫托,刻蚀处理时间为10~2000s,电压为50~300V,功率为200~500W。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第二层间介电层之前,还包括:
在所述伪栅结构的侧壁及所述切断开口的侧壁形成绝缘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采用单层或者叠层。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飞
申请(专利权)人: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