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袁峰专利>正文

一种颈椎后路关节突间解剖型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49481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颈椎后路关节突间解剖型融合器,包括在融合器置入时处于上下关节突间位置的融合器主体,所述融合器主体前侧的端面上固定连接有融合器板,所述融合器板通过固定螺钉固定在上下关节突间,所述融合器主体的上端面整体下凹形成下凹面并且所述下凹面内嵌入有上移撑开部,所述融合器主体下端面与上移撑开部上端面均设有若干植骨槽和若干均布在植骨槽周边的防脱位锯齿,所述防脱位锯齿与固定螺钉共同作用以防止融合器移位,其更符合人体下颈椎小关节突解剖学形态,融合面积更大,融合效果好,更适合于颈椎后路的微创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关节融合率高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颈椎后路关节突间解剖型融合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颈椎后路关节突间解剖型融合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颈椎后路关节突间解剖型融合器。
技术介绍
进行下颈椎小关节突间融合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常规的小关节融合技术,手术切开组织,去除小关节软骨,植入骨块,然后使用颈椎后路钉棒固定;二是微创技术,使用内窥镜辅助去除小关节之间软骨,植入小关节融合器。在临床中,常规的小关节融合手术损伤大、出血多、恢复慢;而微创通道突关节融合技术,会出现融合器滑脱、脊椎不稳定、融合率低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颈椎后路关节突间解剖型融合器,其更符合人体下颈椎小关节突解剖学形态,融合面积更大,融合效果好,更适合于颈椎后路的微创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关节融合率高的优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颈椎后路关节突间解剖型融合器,包括在融合器置入时处于上下关节突间位置的融合器主体,所述融合器主体前侧的端面上固定连接有融合器板,所述融合器板通过固定螺钉固定在上下关节突间,所述融合器主体的上端面整体下凹形成下凹面并且所述下凹面内嵌入有上移撑开部,所述融合器主体下端面与上移撑开部上端面均设有若干植骨槽和若干均布在植骨槽周边的防脱位锯齿,所述防脱位锯齿与固定螺钉共同作用以防止融合器移位;所述融合器主体的下凹面设有前后横向布置的下旋转槽,所述下旋转槽上设有一个能够顶起上移撑开部的旋转撑开轴,所述旋转撑开轴前后两端分别与融合器主体前后端转动连接,所述上移撑开部下端面设有一个与旋转撑开轴适配的上旋转槽。优选地,所述融合器主体与固定导板形成的角度安装位置的根据关节角度确定。优选地,所述固定螺钉通过关节突间螺钉技术进行固定,既起到即刻稳定作用,又能防止融合器位移,有利于后期小关节突间的骨性融合。优选地,所述融合器板上开有供固定螺钉穿过的锁定螺纹孔。优选地,所述融合器主体下端面和上移撑开部上端面分别开有两个植骨槽。优选地,所述旋转撑开轴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柱形凸起,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前后端面分别开有与柱形凸起适配的通孔,所述旋转撑开轴前端柱形凸起的端面上开有十字孔。优选地,所述融合器主体与融合器板材质均为钛合金。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装置能够手动撑开上移撑开部,从而改变融合器的撑开高度,使得关节间隙增大,间接减压神经根,缓解患者根性症状;2、采用本装置手术方式简单,手术切口小,微创与融合相结合,既达到手术治疗以缓解症状的要求,又降低了患者因常规手术带来的创伤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风险。3、本装置形状更符合人体下颈椎小关节突解剖学形态,使融合面积更大,融合效果更好,更适合于颈椎后路的微创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关节融合率高的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颈椎后路关节突间解剖型融合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颈椎后路关节突间解剖型融合器的结构示意图爆炸图;图3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颈椎后路关节突间解剖型融合器的结构示意图仰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融合器主体;2、融合器板;3、固定螺钉;4、防脱位锯齿;5、植骨槽;7、下旋转槽;71、上旋转槽;8、旋转撑开轴;9、上移撑开部;10、锁定螺纹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颈椎后路关节突间解剖型融合器,包括在融合器置入时处于上下关节突间位置的融合器主体1,所述融合器主体1前侧的端面上固定连接有融合器板2,所述融合器板2通过固定螺钉3固定在上下关节突间,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上端面整体下凹形成下凹面并且所述下凹面内嵌入有上移撑开部9,所述融合器主体1下端面与上移撑开部9上端面均设有若干植骨槽5和若干均布在植骨槽5周边的防脱位锯齿4,所述防脱位锯齿4与固定螺钉3共同作用以防止融合器移位;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下凹面设有前后横向布置的下旋转槽7,所述下旋转槽7上设有一个能够顶起上移撑开部9的旋转撑开轴8,所述旋转撑开轴8前后两端分别与融合器主体1前后端转动连接,所述上移撑开部9下端面设有一个与旋转撑开轴8适配的上旋转槽71。优选地,所述融合器主体2与固定导板1形成的角度安装位置的根据关节角度确定。优选地,所述固定螺钉3通过关节突间螺钉技术进行固定,既起到即刻稳定作用,又能防止融合器位移,有利于后期小关节突间的骨性融合。优选地,所述融合器板2上开有供固定螺钉3穿过的锁定螺纹孔10,防止固定螺钉3后退。优选地,所述融合器主体1下端面和上移撑开部9上端面分别开有两个植骨槽5。优选地,所述旋转撑开轴8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柱形凸起,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前后端面分别开有与柱形凸起适配的通孔,所述旋转撑开轴8前端柱形凸起的端面上开有十字孔。优选地,所述融合器主体1与融合器板2材质均为钛合金。使用时,融合器置入时,首先将融合器主体1处于上下关节突间最合适位置,并通过固定螺钉3将整个融合器牢固固定于上下关节突间,既起到即刻稳定作用,又能防止融合器位移,有利于后期小关节突间的骨性融合。融合器的防脱位锯齿4与固定螺钉3共同作用以防止融合后因外力导致融合器移位,融合器置入后,可利用工具通过十字孔促使旋转撑开轴8旋转并撑起上移撑开部9,旋转撑开轴8与上旋转槽71的配合需保证上移撑开部9能够达到一半高度置于融合器主体1内,另一半高度置于融合器主体1之外以保证其不会晃动,从而实现手动撑开小关节突;此融合器能够同时满足临床融合撑开及固定的要求。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专利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专利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颈椎后路关节突间解剖型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在融合器置入时处于上下关节突间位置的融合器主体(1),所述融合器主体(1)前侧的端面上固定连接有融合器板(2),所述融合器板(2)通过固定螺钉(3)固定在上下关节突间,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上端面整体下凹形成下凹面并且所述下凹面内嵌入有上移撑开部(9),所述融合器主体(1)下端面与上移撑开部(9)上端面均设有若干植骨槽(5)和若干均布在植骨槽(5)周边的防脱位锯齿(4),所述防脱位锯齿(4)与固定螺钉(3)共同作用以防止融合器移位;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下凹面设有前后横向布置的下旋转槽(7),所述下旋转槽(7)上设有一个能够顶起上移撑开部(9)的旋转撑开轴(8),所述旋转撑开轴(8)前后两端分别与融合器主体(1)前后端转动连接,所述上移撑开部(9)下端面设有一个与旋转撑开轴(8)适配的上旋转槽(7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颈椎后路关节突间解剖型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在融合器置入时处于上下关节突间位置的融合器主体(1),所述融合器主体(1)前侧的端面上固定连接有融合器板(2),所述融合器板(2)通过固定螺钉(3)固定在上下关节突间,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上端面整体下凹形成下凹面并且所述下凹面内嵌入有上移撑开部(9),所述融合器主体(1)下端面与上移撑开部(9)上端面均设有若干植骨槽(5)和若干均布在植骨槽(5)周边的防脱位锯齿(4),所述防脱位锯齿(4)与固定螺钉(3)共同作用以防止融合器移位;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下凹面设有前后横向布置的下旋转槽(7),所述下旋转槽(7)上设有一个能够顶起上移撑开部(9)的旋转撑开轴(8),所述旋转撑开轴(8)前后两端分别与融合器主体(1)前后端转动连接,所述上移撑开部(9)下端面设有一个与旋转撑开轴(8)适配的上旋转槽(7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颈椎后路关节突间解剖型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器主体(2)与固定导板(1)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秋安袁峰孙玛骥张星晨郭冲孙珺未洋洋
申请(专利权)人:袁峰王秋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