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平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3384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6: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压平模,底座上表面设置有下模座,下模座内部设置有下模流道,下模座上表面设置有下模槽台,底座上表面四个角设置有下导柱,下导柱顶端与上导柱底端相连,压板下表面设置有上模座,上模座下表面设置有上模凸台,上模座内部设置有上模流道,压板的四个角分别与上导柱活动相连,中间板上表面设置有上模槽台,上模槽台与上模凸台相配合,中间板下表面设置有下模凸台,下模凸台与下模槽台相配合,中间板的四个角分别与下导柱活动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通过下模座上表面的下模槽台与中间板下表面的下模凸台配合,中间板上表面的上模槽台与上模座下表面的上模凸台配合,可实现一次压平多个工件,效率大大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平模
本技术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涉及模具技术,具体为一种压平模。
技术介绍
压平模是将不平整工件压平的模具,传统的压平模大都为单层结构,加工效率较低,压平效果较差,因此,亟待一种改进的技术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平模,通过下模座上表面的下模槽台与中间板下表面的下模凸台配合,中间板上表面的上模槽台与上模座下表面的上模凸台配合,可实现一次压平多个工件,至少是单层压平模的两倍,效率大大提高,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压平模,包括底座、压板、中间板;底座,所述底座上表面设置有下模座,所述下模座内部设置有下模流道,所述下模座上表面设置有下模槽台,所述底座上表面四个角设置有下导柱,所述下导柱顶端与上导柱底端相连;压板,所述压板下表面设置有上模座,所述上模座下表面设置有上模凸台,所述上模座内部设置有上模流道,所述压板的四个角分别与上导柱活动相连;中间板,所述中间板上表面设置有上模槽台,所述上模槽台与上模凸台相配合,所述中间板下表面设置有下模凸台,所述下模凸台与下模槽台相配合,所述中间板的四个角分别与下导柱活动相连。优选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压平模,其中,所述下导柱外部设置有下端弹簧,所述上导柱外部设置有上端弹簧,所述上导柱顶端设置有限位板,所述下端弹簧底端与底座上表面相连,所述下端弹簧顶端与中间板下表面相连,所述上端弹簧底端与中间板上表面相连,所述上端弹簧顶端与压板下表面相连,使压平工序完成后,中间板可自行回位,便于取件及再次放件,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优选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压平模,其中,所述压板的四个角分别设置有上端滑套,所述上导柱与上端滑套相连,所述上端滑套的内径与上导柱的外径一致,提高压板的稳定性及顺畅性。优选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压平模,其中,所述中间板的四个角分别设置有下端滑套,所述下导柱与下端滑套相连,所述下端滑套的内径与下导柱的外径一致,提高中间板的稳定性及顺畅性,所述下导柱的外径小于上导柱的外径。优选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压平模,其中,所述下模座位于下模流道两端以及上模座位于上模流道两端均分别设置有进口及出口,所述下模流道与上模流道分别呈蛇形布置与下模座及上模座内,针对某些需要加热的工件进行加热压平,从而提高压平效果及效率。优选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压平模,其中,所述下模槽台与上模槽台的结构一致,所述下模槽台与上模槽台两侧均设置有侧板,用于对工件进行限位。优选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压平模,其中,所述下模凸台与上模凸台的结构一致,所述下模凸台与上模凸台两侧设置有安装板,安装板用于固定下模凸台和上模凸台,所述安装板的位置与下模槽台及上模槽台两侧的侧板的位置相匹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结构合理,通过下模座上表面的下模槽台与中间板下表面的下模凸台配合,中间板上表面的上模槽台与上模座下表面的上模凸台配合,可实现一次压平多个工件,至少是单层压平模的两倍,效率大大提高。(2)下模座内部设置有下模流道,上模座内部设置有上模流道,可对下模座及上模座进行高温加热,对于部分工件压平效果有明显提升。(3)通过设置下导柱及上导柱,以及下弹簧和上弹簧的配合,使压平工序完成后,中间板可自行回位,便于取件及再次放件,使用起来更加方便。(4)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拆卸,以及零部件的更换及保养。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上模座内部的上模流道排布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压平加工状态示意图。图中:底座1、压板2、中间板3、下模座4、下模流道5、下模槽台6、下导柱7、上导柱8、上模座9、上模凸台10、上模流道11、上模槽台12、下模凸台13、下端弹簧14、上端弹簧15、限位板16、上端滑套17、下端滑套18、侧板19、安装板2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压平模,包括底座1、压板2、中间板3;底座1上表面设置有下模座4,下模座4内部设置有下模流道5,下模座4上表面设置有下模槽台6,底座1上表面四个角设置有下导柱7,下导柱7顶端与上导柱8底端相连,下导柱7外部设置有下端弹簧14,上导柱8外部设置有上端弹簧15,上导柱8顶端设置有限位板16,下端弹簧14底端与底座1上表面相连,下端弹簧14顶端与中间板3下表面相连,上端弹簧15底端与中间板3上表面相连,上端弹簧15顶端与压板2下表面相连;压板2下表面设置有上模座9,上模座9下表面设置有上模凸台10,上模座9内部设置有上模流道11,压板2的四个角分别与上导柱8活动相连,压板2的四个角分别设置有上端滑套17,上导柱8与上端滑套17相连,上端滑套17的内径与上导柱8的外径一致,下模座4位于下模流道5两端以及上模座9位于上模流道11两端均分别设置有进口及出口,下模流道5与上模流道11分别呈蛇形布置与下模座4及上模座9内;中间板3上表面设置有上模槽台12,上模槽台12与上模凸台10相配合,中间板3下表面设置有下模凸台13,下模凸台13与下模槽台6相配合,下模槽台6与上模槽台12的结构一致,下模槽台6与上模槽台12两侧均设置有侧板19,下模凸台13与上模凸台10的结构一致,下模凸台13与上模凸台10两侧设置有安装板20,安装板20的位置与下模槽台6及上模槽台12两侧的侧板19的位置相匹配,中间板3的四个角分别与下导柱7活动相连,中间板3的四个角分别设置有下端滑套18,下导柱7与下端滑套18相连,下端滑套18的内径与下导柱7的外径一致,下导柱7的外径小于上导柱8的外径。安装方法及使用原理:将下模座4固定在底座1上表面,随后将中间板3通过下端滑套18与下导柱7相连,并使中间板3上表面抵住上导柱8,再在下导柱7外部套上下端弹簧14,随后将下导柱7底端与底座1上表面相连,将上模座9与压板2相连,在上导柱8外部套上上端弹簧15,将压板2四个角通过上端滑套17与上导柱8相连,最后在上导柱8的顶端安装上限位板16,将蒸汽进出口管道分别接在上模座9和下模座4的进口及出口上,将下模座4内的下模流道5和上模座9内的上模流道11内循环高温蒸汽,完成安装,使用时,将待压平件放置到下模座4上表面的下模槽台6及中间板3的上模槽台12内,下压压板2,使上模座9的上模凸台10压在上模槽台12的待压平件上,中间板3下表面的下模凸台13压在下模槽台6的带压平件上,如图4所示,完成工件的压平。本技术结构合理,通过下模座4上表面的下模槽台6与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平模,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压板(2)、中间板(3);/n底座(1),所述底座(1)上表面设置有下模座(4),所述下模座(4)内部设置有下模流道(5),所述下模座(4)上表面设置有下模槽台(6),所述底座(1)上表面四个角设置有下导柱(7),所述下导柱(7)顶端与上导柱(8)底端相连;/n压板(2),所述压板(2)下表面设置有上模座(9),所述上模座(9)下表面设置有上模凸台(10),所述上模座(9)内部设置有上模流道(11),所述压板(2)的四个角分别与上导柱(8)活动相连;/n中间板(3),所述中间板(3)上表面设置有上模槽台(12),所述上模槽台(12)与上模凸台(10)相配合,所述中间板(3)下表面设置有下模凸台(13),所述下模凸台(13)与下模槽台(6)相配合,所述中间板(3)的四个角分别与下导柱(7)活动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平模,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压板(2)、中间板(3);
底座(1),所述底座(1)上表面设置有下模座(4),所述下模座(4)内部设置有下模流道(5),所述下模座(4)上表面设置有下模槽台(6),所述底座(1)上表面四个角设置有下导柱(7),所述下导柱(7)顶端与上导柱(8)底端相连;
压板(2),所述压板(2)下表面设置有上模座(9),所述上模座(9)下表面设置有上模凸台(10),所述上模座(9)内部设置有上模流道(11),所述压板(2)的四个角分别与上导柱(8)活动相连;
中间板(3),所述中间板(3)上表面设置有上模槽台(12),所述上模槽台(12)与上模凸台(10)相配合,所述中间板(3)下表面设置有下模凸台(13),所述下模凸台(13)与下模槽台(6)相配合,所述中间板(3)的四个角分别与下导柱(7)活动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平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导柱(7)外部设置有下端弹簧(14),所述上导柱(8)外部设置有上端弹簧(15),所述上导柱(8)顶端设置有限位板(16),所述下端弹簧(14)底端与底座(1)上表面相连,所述下端弹簧(14)顶端与中间板(3)下表面相连,所述上端弹簧(15)底端与中间板(3)上表面相连,所述上端弹簧(15)顶端与压板(2)下表面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双恩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新砚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