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雅屹专利>正文

扣件检测输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6800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扣件检测输送装置;机台上设两组平行并列的输送链机构及驱动装置;输送链机构由第一链条、第二链条、链轮、转轴构成一组,各链条由串接单元组成,各串接单元顶缘或底缘设支撑平台,第一与第二链条互以一端上下交叠而定位;驱动装置是在各组输送链机构其中一转轴边侧或底侧处,设带动转轴转动的马达,使两组输送链机构的链条朝相对方向循环回转运动;供扣件循序逐一由第一链条端移送至第二链条端,并在移送过程中自动改变扣件支撑位置,使输送扣件利于在CCD影像视觉器取得具有足够供检测应用的侧面影像或顶面影像,达到扣件自动检测规格或质量优劣的输送效果,有效提高检测效率与精确性。(*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一、
本技术涉及检测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利于大量扣件连续输送,并使输送过程中的扣件可由CCD影像视觉器根据需求取得最佳化侧面或顶面影像的扣件检测输送装置。二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由于机械技术的日益改进发展,诸如螺丝、螺帽、铆钉等扣件的生产制造效率也随着不断提高;然而,早期制造完成的大量扣件成品,由于欠缺适当的机具可供产品质量优劣或规格分类的检测应用,造成使用时容易发生因扣件规格不合适或者质量不合格,而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这种问题,固然可通过更换适用且质量好的扣件得到解决,但是,由于扣件的尺寸规格种类繁多,其中的规格差异或质量的优劣,大部分是无法直接通过目测判别的,对于扣件使用量甚大的产业而言,不仅造成筛检适用扣件时的困扰与不方便,而且还会进一步影响生产效率与成本。为了解决现有采用人工目测检测螺丝扣件规格工作中存在的费工、耗时且准确率不佳的问题,本技术创作人在先申请有中国台湾第93217442号的“螺丝自动检测装置”新型专利案(下称参考案),参考案主要
技术实现思路
包括在一基座上架设两条可供螺丝扣件挂持其间的输送带与驱动装置,输送带外围架设有一只或一只以上的CCD影响视觉器与光源模组,使挂持在输送带上的螺丝扣件能够由CCD影像视觉器撷取螺丝头与螺纹段的较佳化侧面影像,供电脑进行规格形式或质量优劣的对比作业,从而达到螺丝自动检测的目的。该参考案的技术方案,虽然能够达到螺丝扣件自动检测的实施效果,然而,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发现其仍存在有实用性不足的问题,即,为使CCD影像视觉器能取得足够供检测应用的较佳(完整)化的螺丝头或螺纹段影像,其输送带的带体采用介于0.3至0.5mm厚度的挠性薄片材料围接一体而构成;再者,为使挠性带体具有足够的水平支撑定型强度,带体必需保持绷紧在传动轮上,造成该薄形带体的结构性容易受到破坏而产生断裂毁损情况,进而导致带体必需经常更换的不方便和增加成本的问题,因此有待改进克服。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产品存在的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扣件检测输送装置,其主要是在一机台上设有两组输送链机构及驱动装置,使带体结构稳定,延长使用寿命,提高检测效率与精确性。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扣件检测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机台上架设有两组平行并列的输送链机构及驱动装置;该输送链机构由第一链条、第二链条、链轮、转轴构成一组,各链条由数个串接单元组成,第一链条的各串接单元的底缘延伸设有支撑平台,第二链条的各串接单元的顶缘也延伸设有支撑平台,且第一链条与第二链条是互以一端上下交叠而架设定位;该驱动装置是在各组输送链机构其中一转轴的边侧或底侧处,设有可带动转轴转动的马达,使两组输送链机构的链条朝相对方向循环回转运动。前述的扣件检测输送装置,其中支撑平台为介于0.3至0.5mm厚度的板体。前述的扣件检测输送装置,其中支撑平台表面形成有凹凸纹路。前述的扣件检测输送装置,其中两组输送链机构至少有一组是设在一滑座上,以利于弹性调控两组输送链机构彼此间的距离。前述的扣件检测输送装置,其中第一链条与第二链条相邻接端的链轮是连动枢持在同一转轴上。前述的扣件检测输送装置,其中输送链机构的第一链条或第二链条外部增设有定位板。本技术扣件检测输送装置的有益效果是,其主要在一机台上架设有两组平行并列的输送链机构及驱动装置,其中,输送链机构由第一链条、第二链条、链轮、转轴构成一组,各链条是由数个串接单元组成,各串接单元的顶缘或底缘延伸有支撑平台,且第一链条与第二链条是互以一端上下交叠的方式架设定位;该驱动装置是在各组输送链机构其中一转轴的边侧或底部处,设有一可带动转轴转动的马达,使两组输送链机构的链条能同步循环回转运动;由此,可供扣件循序逐一置入地由第一链条端移送至第二链条端,并在移送过程中自动改变扣件的支撑位置,使输送的扣件能利于在CCD影像视觉器取得具有足够供检测应用的侧面影像或顶面影像,达到扣件自动检测规格或质量优劣的输送效果,有效提高检测效率与精确性。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输送装置结构配置主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输送装置结构配置俯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链条串接单元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链条串接单元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链条承载扣件进行侧面取像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取得的扣件侧面影像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扣件由第一链条移至第二链条实施状态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第二链条承载扣件进行侧面取像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取得的螺丝侧面影像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支撑平台表面设凹凸纹路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链条外部设置定位板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输送螺帽扣件供检测示意图。图中主要标号说明10机台、20输送链机构、20’输送链机构、201第一链条、202第二链条、203链轮、204转轴、205串接单元、206支撑平台、207支撑平台、208凹凸纹路、209定位板、30驱动装置、30’驱动装置、301马达、40螺丝、40’螺帽、50滑槽、60为CCD影像视觉器、70滑座。五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扣件检测输送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主要是在一机台10上架设有两组输送链机构20、20’以及驱动装置30、30’;其中,两组输送链机构20和20’是分别由第一链条201、第二链条202、设在链条两端的链轮203以及用以枢持链轮的转轴204构成一组,各链条201和202是由数个串接单元205连接组成,第一链条201的各串接单元的底缘延伸设有支撑平台206,第二链条202的各串接单元的顶缘也延伸设有支撑平台207,上述支撑平台206和207的厚度以0.3至0.5mm为较佳,但这一厚度数值非本技术实施时的限制,且第一链条201与第二链条202相邻接端的链轮203呈连动关系的枢持在同一转轴204上;该驱动装置30和30’是在各组输送链机构其中一转轴204的边侧或底侧处,设有可带动转轴转动的马达301,使两组输送链机构20、20’的链条能够朝相对方向同步循环回转运动。本技术的扣件检测输送装置,所述的扣件包括螺丝、铆钉、螺帽等,参阅图2、图3所示,当欲输送的扣件为螺丝40或铆钉时,可利用滑槽50的连续供给方式,使大量螺丝能够逐一滑落的挂持在两输送链机构的第一链条201间的支撑平台206上;另,如图5、图6所示,由于第一链条各支撑平台206是延伸在串接单元205的底缘,且其厚度仅有0.3至0.5mm,以既有的螺丝规格而言,裸出支撑平台206的螺纹段,确能由CCD影像视觉器60取得足够供检测所需要的螺纹段侧面影像;再配合图1、图2、图7所示,通过第一链条201与第二链条202衔接端的交叠结构,当挂持在第一链条201上的螺丝40移进到前述链条交叠位置的回转处时,即能通过底部支撑平台206的向外张开作用而自动落下,并由第二链条202的串接单元的支撑平台207承接,继续移位输送作业;如图8、图9所示,由于第二链条202各串接单元的支撑平台207是延伸在顶缘,因此,能利于CCD影像视觉器60直接取得完整的螺丝头侧面影像,或螺丝头的顶面影像供检测应用,由此达到螺丝扣件检测的输送效果。在上述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当扣件为螺帽时,通过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扣件检测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机台上架设有两组平行并列的输送链机构及驱动装置;该输送链机构由第一链条、第二链条、链轮、转轴构成一组,各链条由数个串接单元组成,第一链条的各串接单元的底缘延伸设有支撑平台,第二链条的各串接单元的顶缘也延伸设有支撑平台,且第一链条与第二链条是互以一端上下交叠而架设定位;该驱动装置是在各组输送链机构其中一转轴的边侧或底侧处,设有可带动转轴转动的马达,使两组输送链机构的链条朝相对方向循环回转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雅屹
申请(专利权)人:杨雅屹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