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金属圆棒消能阻尼器的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
本专利技术属于土木工程结构工程
,具体涉及到一种建筑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
技术介绍
1994年的北岭地震及1995年的阪神地震灾后研究表明,传统的钢框架梁柱焊接节点在地震中发生了严重的脆性破坏,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从此以后,各国科研工作者开始研究抗震性能良好的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实际工程上采用的主流方法是塑性铰外移法,即通过加强节点承载力或削减节点区域附近的梁截面抗弯承载力,塑性铰首先发生在梁上而不是节点上,从而有效避免节点脆性断裂。这种方法虽然能有效保证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这一设计原则,但是承担竖向荷载的框架梁在地震作用下会破坏,震后修复性差。此外依靠削减梁截面的方法实现塑性铰外移的设计方法会削减梁的承载能力,造成材料的浪费。近年来,随着可恢复功能结构、韧性结构与韧性城市等概念的提出,工程结构的可修复性得到了广泛关注,这不仅仅要求工程结构在地震中具有良好的性能表现,而且要求结构在震后能够快速修复并投入正常使用。面对这一要求,塑性铰外移节点设计方法的合理性需要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金属圆棒消能阻尼器的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钢柱(1)、钢梁(2)、金属圆棒阻尼器(3)、角钢(4)、腹板连接件(5)、T形连接件(6)及辅助配件;辅助配件包括梁加劲肋(7)、柱加劲肋(8)、传力板(9);/n钢柱(1)为钢结构;钢柱(1)的内部设置加劲肋(8),加劲肋(8)包括上侧加劲肋(81)、下侧加劲肋(82);/n钢梁(2)上翼缘通过角钢(4)与钢柱(1)右侧翼缘螺栓连接,节点之间固定连接(不可滑动);竖向上,上侧加劲肋(81)的下表面与角钢(4)水平板下表面齐平;钢梁(2)腹板通过腹板连接件(5)连接至钢柱(1)的翼缘上,节点之间滑动连接(螺 ...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505 CN 20201037019011.一种带金属圆棒消能阻尼器的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钢柱(1)、钢梁(2)、金属圆棒阻尼器(3)、角钢(4)、腹板连接件(5)、T形连接件(6)及辅助配件;辅助配件包括梁加劲肋(7)、柱加劲肋(8)、传力板(9);
钢柱(1)为钢结构;钢柱(1)的内部设置加劲肋(8),加劲肋(8)包括上侧加劲肋(81)、下侧加劲肋(82);
钢梁(2)上翼缘通过角钢(4)与钢柱(1)右侧翼缘螺栓连接,节点之间固定连接(不可滑动);竖向上,上侧加劲肋(81)的下表面与角钢(4)水平板下表面齐平;钢梁(2)腹板通过腹板连接件(5)连接至钢柱(1)的翼缘上,节点之间滑动连接(螺栓孔略大于螺栓外径);
水平方向,金属圆棒消能阻尼器(3)左侧通过左侧T形连接件(61)连接至钢柱(1)右侧翼缘上,金属圆棒消能阻尼器(3)右侧与右侧T形连接件(62)连接;竖向上,金属圆棒消能阻尼器安装于传力板(9)与钢梁(2)下翼缘的中间;
金属圆棒消能阻尼器(3)为圆形钢管结构,金属圆棒消能阻尼器(3)包括金属圆棒芯杆(31)、金属套管(32)、两块填充护瓣(34)、阻尼器螺栓(33);所述金属圆棒芯杆(31)为圆形钢棒,包括端部螺纹区(3101)、端部扩大区(3102)、中间消能区(3103)与中部凸肋(3105);金属套管(32)为一圆形钢管,其内径与金属圆棒芯杆(31)端部扩大区相同,外径根据稳定要求确定,并在中部开有若干带螺纹的孔洞(3201);所述阻尼器螺栓(33)拧入螺纹孔洞(3201),并顶紧填充护瓣(34)外表面,实现各个组件之间位置的相对固定;所述填充护瓣(34)为一弧形的钢板,其内表面半径略大于所述金属圆棒芯杆(31)的中间消能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强,钟云龙,王彦博,金华建,孙飞飞,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