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铸连杆体顶出方法及压铸连杆型腔结构和压铸模技术

技术编号:2615508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2: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压铸连杆体顶出方法及压铸连杆型腔结构和压铸模,于连杆体上设置多个顶出结构,所述顶出结构包括集渣包和连接筋,所述集渣包作为顶针的顶动位置;所述连接筋一端与集渣包连接,另一端与连杆体的大头加工面和小头外壁连接;所述连接筋的横截面为T形结构。本技术方案能够避免在连杆体铸件上留下凸点等痕迹,保持连杆体的动平衡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铸连杆体顶出方法及压铸连杆型腔结构和压铸模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杆压铸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压铸连杆体顶出方法及压铸连杆型腔结构和压铸模。
技术介绍
发动机连杆铸造通常加工方式为浇铸和压铸两种方式,其中压铸模具中分为动模和定模,在动模上开设流道和与流道连通的铸件型腔,虽然用于连杆体成型的型腔在动模和定模上各有一部分,但是为方便铸件脱模,铸件成型后将预留在动模上,并通过顶针将铸件以及流道同步顶出;其中,为能够将铸件顶出,顶针的顶出位置在连杆大头、连杆小头以及连接筋板上均有分布;顶针顶出位置将在铸件形成过程中形成凸出部,影响产品的动平衡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压铸连杆体顶出方法及压铸连杆型腔结构和压铸模。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压铸连杆体顶出方法,于连杆体上设置多个顶出结构,所述顶出结构包括集渣包和连接筋,所述集渣包作为顶针的顶动位置;所述连接筋一端与集渣包连接,另一端与连杆体的大头加工面和小头外壁连接;所述连接筋的横截面为T形结构。一种压铸连杆型腔结构,包括开设于动模上的连杆体型腔,所述连杆体型腔一端用于连杆大头成型,另一端用于连杆小头成型,中部用于连杆筋板成型;所述连杆大头型腔包括两个用于与连杆盖贴合的凸出部和两个凸出部之间的轴瓦安装槽,两个所述凸出部与连杆盖的贴合面、轴瓦安装槽的内侧面和连杆小头的外侧壁均连接有沟槽,且通过沟槽连接有集渣包型腔;所述集渣包型腔底部开有用于顶针顶出的安装孔。进一步限定,所述轴瓦安装槽的内侧面和连杆小头外侧面与集渣包之间设置有凸点型腔,所述凸点型腔底部开有用于顶针顶出的安装孔。进一步限定,所述集渣包型腔连接有排气道。一种压铸模,包括压铸连杆体型腔结构。一种压铸连杆毛坯件,采用压铸连杆型腔结构成型。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取消产品上的顶针位置,避免产品因重量不一导致的动平、配重异常;为保证产品顶出的平衡、有效,应在产品大头、小头分别布置顶出结构,经计算,大头抱紧力将大于小头抱紧力,故而大头加布3支顶出结构,小头为2支。根据产品的大小及抱紧力的大小,需适当的调整顶出结构机构的大小及与T形连接筋位置的大小;设计渣包顶出结构,渣包与产品链接处采用T形连接筋方式。采用T形连接筋,即可以保证渣包在敲除后无残留,也可保证,渣包敲除后不会导致产品崩缺,最主要的是保证,顶针力能够完全传递到产品上,辅助其顺利出模。T形连接筋的侧面为直升2-4mm后,增加25度斜度;与渣包相连,保证渣包顶出力,完全传递至产品,辅助其顺利出模,并要适当增加圆角,避免应力集中;计算产品的抱紧力,其渣包顶出力需大于产品抱紧力;产品所在大端需设计3个顶出结构机构,呈三角形排布,所在小端需设计2个强制顶住机构,呈45度分布;其与顶出结构相连接的渣包上需加布顶针,为顶出结构的动能机构、并在边缘处有排气机构。其中,将顶针的顶出的安装孔位置移动到集渣包型腔内和凸点型腔内,在集渣包和凸点上形成顶针位,且集渣包型腔通过沟槽与连杆大头型腔和连杆小头型腔连接,铸件成型后,沟槽内将形成用于连接集渣包型和铸件之间的连接筋条,作为力传导部位,在集渣包被顶出的时候通过连接筋条将铸件带出,实现脱模;由于,连杆大头型腔中两个用于与连杆盖贴合的凸出部和两个凸出部之间的轴瓦安装槽,均为后期切削加工面,连杆小头外壁处也作为方便加工的外侧面,该处的连接筋条在切除浇道的时候可以一并切除,能够通过后期加工过程中,将连接筋条将被切削去除,能够避免在连杆体铸件上留下凸点等痕迹,保持连杆体的动平衡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压铸连杆毛坯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连杆大头1、连杆小头2、连杆筋板3、凸出部4、轴瓦安装槽5、连接筋条6、集渣包7、凸点8、顶针位9。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如图1所示,一种压铸连杆型腔结构,包括开设于动模上的连杆体型腔,所述连杆体型腔一端用于连杆大头成型,另一端用于连杆小头成型,中部用于连杆筋板成型;所述连杆大头型腔包括两个用于与连杆盖贴合的凸出部和两个凸出部之间的轴瓦安装槽,两个所述凸出部与连杆盖的贴合面、轴瓦安装槽的内侧面和连杆小头的外侧壁均连接有沟槽,且通过沟槽连接有集渣包型腔;所述集渣包型腔底部开有用于顶针顶出的安装孔。进一步限定,所述轴瓦安装槽的内侧面和连杆小头外侧面与集渣包之间设置有凸点型腔,所述凸点型腔底部开有用于顶针顶出的安装孔。进一步限定,所述集渣包型腔连接有排气道。一种压铸模,包括压铸连杆体型腔结构。一种压铸连杆毛坯件,采用压铸连杆型腔结构成型。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取消产品上的顶针位置,避免产品因重量不一导致的动平、配重异常;为保证产品顶出的平衡、有效,应在产品大头、小头分别布置顶出结构,经计算,大头抱紧力将大于小头抱紧力,故而大头加布3支顶出结构,小头为2支。根据产品的大小及抱紧力的大小,需适当的调整顶出结构机构的大小及与T形连接筋位置的大小;设计渣包顶出结构,渣包与产品链接处采用T形连接筋方式。采用T形连接筋,即可以保证渣包在敲除后无残留,也可保证,渣包敲除后不会导致产品崩缺,最主要的是保证,顶针力能够完全传递到产品上,辅助其顺利出模。T形连接筋的侧面为直升2-4mm后,增加25度斜度;与渣包相连,保证渣包顶出力,完全传递至产品,辅助其顺利出模,并要适当增加圆角,避免应力集中;计算产品的抱紧力,其渣包顶出力需大于产品抱紧力;产品所在大端需设计3个顶出结构机构,呈三角形排布,所在小端需设计2个强制顶住机构,呈45度分布;其与顶出结构相连接的渣包上需加布顶针,为顶出结构的动能机构、并在边缘处有排气机构。其中,将顶针的顶出的安装孔位置移动到集渣包型腔内和凸点型腔内,在集渣包和凸点上形成顶针位,且集渣包型腔通过沟槽与连杆大头型腔和连杆小头型腔连接,铸件成型后,沟槽内将形成用于连接集渣包型和铸件之间的连接筋条,作为力传导部位,在集渣包被顶出的时候通过连接筋条将铸件带出,实现脱模;由于,连杆大头型腔中两个用于与连杆盖贴合的凸出部和两个凸出部之间的轴瓦安装槽,均为后期切削加工面,连杆小头外壁处也作为方便加工的外侧面,该处的连接筋条在切除浇道的时候可以一并切除,能够通过后期加工过程中,将连接筋条将被切削去除,能够避免在连杆体铸件上留下凸点等痕迹,保持连杆体的动平衡性能。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铸连杆体顶出方法,其特征在于:/n于连杆体上设置多个顶出结构,所述顶出结构包括集渣包和连接筋,所述集渣包作为顶针的顶动位置;/n所述连接筋一端与集渣包连接,另一端与连杆体的大头加工面和小头外壁连接;/n所述连接筋的横截面为T形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铸连杆体顶出方法,其特征在于:
于连杆体上设置多个顶出结构,所述顶出结构包括集渣包和连接筋,所述集渣包作为顶针的顶动位置;
所述连接筋一端与集渣包连接,另一端与连杆体的大头加工面和小头外壁连接;
所述连接筋的横截面为T形结构。


2.一种压铸连杆型腔结构,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铸连杆体顶出方法,包括开设于动模上的连杆体型腔,所述连杆体型腔一端用于连杆大头成型,另一端用于连杆小头成型,中部用于连杆筋板成型;
所述连杆大头型腔包括两个用于与连杆盖贴合的凸出部和两个凸出部之间的轴瓦安装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浩杨阳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环鹰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