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全自动酶免检测仪所使用的吸液泵。它包括步进电机和缸体,缸体的上侧内部安装有丝杆轴和推板,丝杆轴的上端通过联轴器与步进电机相连,下端与推板固定;推板的下方连接有若干根活塞杆,活塞杆置于下侧缸体的内部垂直通道之内,垂直通道的上端为粗径端,内部安装有由压圈、弹簧座、弹簧、滑套、密封座和密封圈组成的加压密封机构,下端的外口安装快速气接头,用于与酶免检测仪的加样针相连。该吸液泵吸液精度高、密封效果好,可实现多位同步工作,工作效率大为提高。(*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酶免检测仪,尤其是酶免检测仪的吸液装置,特别为全自动酶免检测仪所使用的吸液泵。
技术介绍
人体微量和痕量物质常常利用酶联免疫反应的方法进行检测,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国内外许多厂商研究开发出多种酶免检测仪,其中全自动酶免分析仪的开发大约已有15年的历史。与生化分析自动化不同,酶联免疫反应是在预先包被了试剂的多孔酶标板上进行,加样速度越快,则每个标本孵育时间的一致性就越高,孔间差异就越小。因此,医疗器械厂商不得不开发独立的、8~12通道的全自动样本处理机来满足这一技术要求,这就是“前处理设备”概念的由来。另一方面,对比生化分析仪的试验反应过程,酶联免疫试验是十分复杂的,这就要求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具备多任务平行处理能力,特别是要具备自由任务——资源管理系统,以保证随时增加任务菜单和急诊插入,并且要求酶免实验过程不受加样处理的影响。也就是说,“后处理设备”必须相对独立于“前处理设备”,以实现最优反应过程(实验质量)和最大化分析生产力(throughput)。第一代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的基本特征是单/双针加样系统与酶标板处理系统一体化,多数孵育位置少于4块板。由于加标本将占用较长时间,单针每板需15分钟,三块板通常需45分钟完成加标本工作,因此,第一代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被认为是“节约劳动力而不提高效率”。第二代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的基本技术特征为非常任务和单一轨道。由于不能同时地处理两种过程,比如洗板的同时不能加试剂等,因此其工作任务表(或时间管理器TMS)“堵车”现象无法避免,造成处理过程不能严格执行,试验完成时间延长,或者单纯执行试验时间表,完成实验动作而不考虑试验效率。不含标本加样装置的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通常也称为“后处理系统”。第三代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的基本特征是采用多任务、多通道,完全实现平行过程处理,其典型产品为瑞士哈美顿公司的FAME(费米)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费米系统的独特品质表现在硬件上采用了综合模块化设计,广泛采用液体水平检测(LLD)、体积与重量传感、光学位置传感等技术,真正实现了全过程控制(TPC)。特别是该公司拥有专利权的洗板液体传感器,确保了最佳洗板效果,是保障酶联免试验特异性的关键。在软件与功能上,费米系统也非常有特点,目前仍是唯一的全自动GMP/GLP规范符合系统。勿用置疑,吸液泵是酶免检测仪的关键部件,对于全自动酶免检测仪来说,吸液泵尤为重要,它是整台仪器能够准确测试的基础,也是提升仪器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令人遗憾的是,现有酶免检测仪(包括全自动酶免检测仪),其吸液泵存在吸液量偏低、吸液精度不高、密封性不佳、密封圈使用寿命较短等缺陷,这些问题对于仪器的整体性能构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吸液量大、吸液精度高、密封性能好的酶免检测仪吸液泵。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酶免检测仪吸液泵,包括电机、缸体、快速气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为步进电机,步进电机固定在电机底座上面,电机底座通过电机盖和缸体盖与缸体相连;缸体的上侧为空洞结构,内部安装有丝杆轴和推板,丝杆轴的上端通过联轴器与步进电机相连,丝杆轴的下端与推板固定连接;在推板的下方连接有若干根活塞杆,每根活塞杆置于设置在下侧缸体的内部垂直通道之内,该垂直通道的中间主体部位的内径与活塞杆的外径之间呈滑动配合,垂直通道的上端为粗径端,内部安装有密封机构,活塞杆穿过该密封机构而进入垂直通道的中间主体部位,垂直通道的下端外口安装快速气接头,用于与酶免检测仪的加样针相连。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上述的酶免检测仪吸液泵,其中,所述密封机构是加压密封机构,自上而下依次包括压圈、弹簧座、弹簧、密封座和密封圈。更进一步地,上述的酶免检测仪吸液泵,其中,所述弹簧与密封座之间还设有滑套。更进一步地,上述的酶免检测仪吸液泵,其中,所述垂直通道的数量为2条或4条;相应地,所述活塞杆的数量为2根或4根。更进一步地,上述的酶免检测仪吸液泵,其中,所述缸体的侧面还安装有对管支架、档光杆和红外对管电路板。再进一步地,上述的酶免检测仪吸液泵,其中,所述垂直通道的下端为渐进式收缩结构。这样,本技术便提供出一种全新结构的酶免检测仪吸液泵,其技术效果主要表现在该吸液泵活塞杆作直线运动是靠步进电机带动丝杆轴而工作的,吸液精度由步进电机控制,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吸液精度大为提高;采用压圈、弹簧座、弹簧、密封座和密封圈的加压密封机构,确保了活塞杆与缸体之间的密封效果,尤其是在弹簧与密封座之间设置滑套,使活塞杆在作直线运动时对密封圈不产生直接磨擦,不仅延长了密封圈的使用寿命,还进一步提升了吸液泵的密封性能;吸液泵工作过程中,缸体始终不与活塞杆发生磨擦,因此缸体的加工精度和长度不受技术上的限制,从而降低了加工成本和加工时间;可以设置多根活塞杆,实现吸液泵多位同步工作,并且通过将缸体加工得又细又长,使得每个工作位的吸液量增大,大大提高了整个吸液泵的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主体结构剖视图;图2是图1当中活塞杆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电机底座,2-电机盖,3-缸体盖,4-缸体,5-衬套,6-丝杆轴,7-推板,8-弹簧座,9-弹簧,10-活塞杆,11-滑套,12-密封座,13-压圈,14-对管支架,15-档光杆,16-红外对管电路板,17-密封圈,18-快速气接头,19-联轴器,20-步进电机,21-圆柱销,22、23、24均为十字槽盘头螺丝,25-定位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先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如图1所示,酶免检测仪吸液泵的主体结构包括步进电机20、缸体4、快速气接头18。步进电机20固定在电机底座1上面,电机底座1通过十字槽盘头螺丝24与电机盖2固定,电机盖2再通过十字槽盘头螺丝23与缸体盖3固定。缸体4的上侧为空洞结构,内部设有衬套5,并且安装有丝杆轴6和推板7。丝杆轴6的上端通过联轴器19与步进电机20相连,下端与推板7固定连接。在推板7的下方连接有四根活塞杆10,每根活塞杆10置于设置在缸体4下侧的内部垂直通道之内,该垂直通道的中间主体部位的内径与活塞杆10的外径之间呈滑动配合,垂直通道的上端为粗径端,内部安装有加压密封机构。快速气接头18安装在垂直通道的下端外口,用于与酶免检测仪的加样针相连。在缸体4的侧面还安装有对管支架14、档光杆15和红外对管电路板16。加压密封机构是本技术的关键结构,其组成如图2所示,包括压圈13、弹簧座8、弹簧9、滑套11、密封座12和密封圈17。压圈13介于推板7和弹簧座8之间,密封圈17衬在密封座12和缸体4之间,活塞杆10自上而下依次穿过压圈13、弹簧座8、弹簧9、滑套11、密封座12和密封圈17,向下进入垂直通道的中间主体部位。该加压密封机构组装完毕之后,滑套11在弹簧9的作用下抵在密封座12的内表面并作适当的弹性变形,从而对密封座12和活塞杆10之间的微小间隙起到很好的密封作用。归纳一下可以发现,本技术的主体结构是由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酶免检测仪吸液泵,包括电机、缸体、快速气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为步进电机,步进电机固定在电机底座上面,电机底座通过电机盖和缸体盖与缸体相连;缸体的上侧为空洞结构,内部安装有丝杆轴和推板,丝杆轴的上端通过联轴器与步进电机相连,丝杆轴的下端与推板固定连接;在推板的下方连接有若干根活塞杆,每根活塞杆置于设置在下侧缸体的内部垂直通道之内,该垂直通道的中间主体部位的内径与活塞杆的外径之间呈滑动配合,垂直通道的上端为粗径端,内部安装有密封机构,活塞杆穿过该密封机构而进入垂直通道的中间主体部位,垂直通道的下端外口安装快速气接头,用于与酶免检测仪的加样针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艺,王振明,张永明,秦庆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捷美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