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电容式湿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2201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传感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薄膜电容式湿敏装置。其特点是芯片粘接在管座上,光刻下电极在上电极引出中,上电极引出为“冂”形,绝缘层上面是光刻下电极和上电极引出,下面是硅基片。感湿膜上面是光刻上电极,下面是光刻下电极和上电极引出,内引线与上电极引出和下电极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可大规模批量生产,基础电容量大,体积小,安装使用方便。(*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传感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薄膜电容式湿敏装置。目前经中国专利局CD光盘查新、检索发现有这方面的装置,如专利号91223530.6名称“耐高湿分子湿敏元件”,其不足之处在于不能做得很小,一般为4×6mm左右,电容采用两极板串联式,现有电容元件的有效面积只是实际面积的1/4,而基础电容量却不大,从而成本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在相同硅片上制作元件量大的薄膜电容式湿敏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芯片粘接在管座上,光刻下电极在上电极引出中,上电极引出为 形,绝缘层上面是光刻下电极和上电极引出,下面是硅基片。感湿膜上面是光刻上电极,下面是光刻下电极和上电极引出,芯片是由硅基片、绝缘层、光刻下电极、上电极引出、感湿膜、光刻上电极组成,内引线与上电极引出和下电极连接。本技术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可大规模批量生产,基础电容量大,体积小,安装使用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原理主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原理主视图的A-A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结构原理分解示意图;图3(a)为本技术结构原理光刻上电极示意图;图3(b)为本技术结构原理感湿膜示意图;图3(c)为本技术结构原理光刻下电极、上电极引出示意图;图3(d)为本技术结构原理硅基片、绝缘层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结构原理安装示意图;图4(e)为本技术结构原理管帽示意图;图4(f)为本技术结构原理管座示意图。以下结合附图详述本技术最佳实施例芯片(11)粘接在管座(8)上,光刻下电极(3)在上电极引出(4)中,上电极引出(4)为 形,绝缘层(2)上面是光刻下电极(3)和上电极引出(4),下面是硅基片(1),感湿膜(5)上面是光刻上电极(6),下面是光刻下电极(3)和上电极引出(4),芯片(11)是由硅基片(1)、绝缘层(2)、光刻下电极(3)、上电极引出(4)、感湿膜(5)、光刻上电极(6)组成,内引线(7)与上电极引出(4)和下电极(3)连接。内引线与外引线连接,管帽与管座连接,避免机械损伤,增加抗震性。权利要求1.一种薄膜电容式湿敏装置,它是由硅基片(1)、绝缘层(2)、光刻下电极(3)、上电极引出(4)、感湿膜(5)、光刻上电极(6)、内引线(7)、管座(8)、管帽(9)、外引线(10)、芯片(11)组成,其特征是芯片(11)粘接在管座(8)上,光刻下电极(3)在上电极引出(4)中,上电极引出(4)为 形,绝缘层(2)上面是光刻下电极(3)和上电极引出(4),下面是硅基片(1),感湿膜(5)上面是光刻上电极(6),下面是光刻下电极(3)和上电极引出(4),芯片(11)是由硅基片(1)、绝缘层(2)、光刻下电极(3)、上电极引出(4)、感湿膜(5)、光刻上电极(6)组成,内引线(7)与上电极引出(4)和下电极(3)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传感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薄膜电容式湿敏装置。其特点是芯片粘接在管座上,光刻下电极在上电极引出中,上电极引出为“”形,绝缘层上面是光刻下电极和上电极引出,下面是硅基片。感湿膜上面是光刻上电极,下面是光刻下电极和上电极引出,内引线与上电极引出和下电极连接。本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可大规模批量生产,基础电容量大,体积小,安装使用方便。文档编号G01N27/22GK2243659SQ9522230公开日1996年12月25日 申请日期1995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1995年9月14日专利技术者孙晴, 张树琨, 赵国强 申请人:电子工业部第四十九研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薄膜电容式湿敏装置,它是由硅基片(1)、绝缘层(2)、光刻下电极(3)、上电极引出(4)、感湿膜(5)、光刻上电极(6)、内引线(7)、管座(8)、管帽(9)、外引线(10)、芯片(11)组成,其特征是:芯片(11)粘接在管座(8)上,光刻下电极(3)在上电极引出(4)中,上电极引出(4)为“7”形,绝缘层(2)上面是光刻下电极(3)和上电极引出(4),下面是硅基片(1),感湿膜(5)上面是光刻上电极(6),下面是光刻下电极(3)和上电极引出(4),芯片(11)是由硅基片(1)、绝缘层(2)、光刻下电极(3)、上电极引出(4)、感湿膜(5)、光刻上电极(6)组成,内引线(7)与上电极引出(4)和下电极(3)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晴张树琨赵国强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工业部第四十九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3[中国|哈尔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