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型客车用前独立悬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082755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轻型客车用前独立悬架系统,所述两个轮边本体之间通过转向拉杆连接,所述两个下摆臂之间连接有横向稳定杆,在下摆臂上方设有减振立柱,转向拉杆一端连接左转向托座,转向拉杆另一端连接右转向托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通过上摆臂和下摆臂的不等长布置及纵向角度布置可实现主销倾角及轮距变化小,可有效降低四轮定位参数变化,减少轮胎磨损;减振支柱占用空间小,同时螺旋式的减振弹簧可根据整车需求灵活调整刚度,可有效降低悬架偏频,提升行驶平顺性及乘坐舒适性;在左转向托座和右转向托座内部采用止推滚针组合轴承,可有效降低系统内摩擦,提升转向回正性;同时使用过程也可以做到全生命周期免维护,降低运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轻型客车用前独立悬架系统
本技术涉及客车
,具体涉及一种轻型客车用前独立悬架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轻型客车上使用的悬架多为非独立悬架,簧下质量大,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都较差。部分轻客虽采用扭杆弹簧独立悬架,但因其偏频高,乘坐舒适性及行驶平顺性仍不能得到保证;且扭杆弹簧布置需占用大量空间,影响电池布置。此外若采用空气弹簧独立悬架,因受限于底盘布置空间,气囊必须选择小气囊,这会导致悬架系统刚度偏大,乘坐舒适性及行驶平顺性变差;此外还需增加单独的气源及储气装置导致成本增加;因受底盘空间限制采用空气悬架只能受限选择小气囊,导致悬架系统刚度大,乘坐舒适性及行驶平顺性变差;此外还需增加单独的气源及储气装置导致成本增加;扭杆弹簧悬架因其偏频高,乘坐舒适性及行驶平顺性仍不能得到保证;且扭杆弹簧布置需占用大量空间,影响电池布置,市场上现有转向托座总成内部大都采用铜套结构,内摩擦大导致整车低速回正性能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轻型客车用前独立悬架系统。本技术的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一种轻型客车用前独立悬架系统,包括相对设置的轮边本体,轮边本体上端铰接上摆臂,轮边本体下端铰接下摆臂,所述两个轮边本体之间通过转向拉杆连接,所述两个下摆臂之间连接有横向稳定杆,在下摆臂上方设有减振立柱,转向拉杆一端连接左转向托座,转向拉杆另一端连接右转向托座。转向拉杆通过转向侧拉杆球销连接轮边本体,所述转向侧拉杆一端通过球销铰接转向拉杆,转向侧拉杆另一端通过球销铰接轮边本体。转向拉杆两端通过球销分别铰接左转向托座和右转向托座。所述上摆臂为C型状,所述上摆臂一端通过球销铰接轮边本体,上摆臂另一端通过第五螺栓连接车架。所述下摆臂为Y型状,所述下摆臂一端通过球销铰接轮边本体,下摆臂另一端通过第二螺栓连接车架。所述稳定杆两端均通过拉杆球销铰接下摆臂。稳定杆上设有橡胶轴承,稳定杆通过橡胶轴承连接车架。所述减振立柱包括减振器和减振弹簧,所述减振器上端设有上减振垫,减振器下端设有下减振垫,所述上减振垫和下减振垫之间安置减振弹簧,所述减振弹簧一端与上减振垫卡接,减振弹簧与减振器套接,减振器下端设有U型状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通过螺栓连接下摆臂的衬套,下摆臂上设有与衬套配合使用的通孔,衬套固定安置在通孔中,所述衬套为橡胶材质制成。所述左转向托座和右转向托座结构相同,所述左转向托座和右转向托座均包括支座,所述支座内部设有转向轴,所述转向轴一端通过转向摇臂连接转向拉杆,转向轴与转向摇臂固定连接,转向轴通过滚针轴承连接支座,在支座上设有螺纹孔,支座通过第四螺栓与车架刚性连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能够通过上摆臂和下摆臂的不等长布置及纵向角度布置可实现主销倾角及轮距变化小,可有效降低四轮定位参数变化,减少轮胎磨损;减振支柱占用空间小,同时螺旋式的减振弹簧可根据整车需求灵活调整刚度,可有效降低悬架偏频,提升行驶平顺性及乘坐舒适性;在左转向托座和右转向托座内部采用止推滚针组合轴承,可有效降低系统内摩擦,提升转向回正性;同时使用过程也可以做到全生命周期免维护,降低运营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正视图。图3是减振立柱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左转向托座和右转向托座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轮边本体,2.减振立柱,21.连接座,22.减振器,23.下减振垫,24.减振弹簧,25.上减振垫,3.上摆臂,4.左转向托座,5.转向拉杆,6.右转向托座,7.下摆臂,8.稳定杆,9.转向侧拉杆,10.支座,11.转向轴,12.滚针轴承,13.转向摇臂。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1到4所示,一种轻型客车用前独立悬架系统,包括相对设置的轮边本体1,轮边本体1上端铰接上摆臂3,轮边本体1下端铰接下摆臂7,所述两个轮边本体1之间通过转向拉杆5连接,所述两个下摆臂7之间通过稳定杆8紧固连接,在下摆臂7上方设有减振立柱2,转向拉杆5一端连接左转向托座4,转向拉杆5另一端连接右转向托座6,上摆臂3和下摆臂7的长度不等长,通过上摆臂3和下摆臂7与车架连接,以及上摆臂3和下摆臂7的纵向角度布置可实现主销角度及轮距变化小,可有效降低四轮定位参数变化及轮胎磨损。转向拉杆5一端连接左转向托座4,转向拉杆5另一端连接右转向托座6,转向拉杆5通过转向侧拉杆9铰接轮边本体1,所述转向侧拉杆9一端通过第一螺栓连接转向拉杆5,转向侧杆9另一端通过球销连接轮边本体1,转向拉杆5通过转向侧杆9对轮边本体1进行转向控制。转向拉杆5两端通过螺栓分别连接左转向托座4和右转向托座6,左转向托座4和右转向托座6连接车架,对转向拉杆5进行固定。上摆臂3为C型状,所述上摆臂3一端通过球销连接轮边本体1,上摆臂3另一端通过第五螺栓连接车架,上摆臂3通过球销连接轮边本体1的转向节上支点。下摆臂7为Y形状,所述下摆臂7一端通过球销铰接轮边本体1,下摆臂7另一端通过第二螺栓连接车架,下摆臂7通过球销铰接轮边本体1的转向节下支点。所述稳定杆8两端均通过拉杆球销连接下摆臂7,稳定杆8与下摆臂7进行柔性连接,第三螺栓上套接第三垫片。稳定杆8上设有橡胶轴承,稳定杆8通过橡胶轴承连接车架,轴承座上有连接孔,轴承座通过连接孔紧固连接车架。所述减振立柱2包括减振器22和减振弹簧24,所述减振器22上端设有上减振垫25,立柱22下端设有下减振垫23,所述上减振垫25和下减振垫23之间安置减振弹簧24,所述减振弹簧24一端与上减振垫25卡接,减振弹簧24与减振器22套接,减振器22下端设有U型状的连接座21,所述连接座21通过螺栓连接下摆臂7的衬套,下摆臂7上设有与衬套配合使用的通孔,衬套固定安置在通孔中,所述衬套为橡胶材质制成,减振立柱2占用空间小,使得悬架偏频可低至1.2Hz,提高了悬架系统平顺性和整车的乘坐舒适性,同时螺旋式减振弹簧24可根据整车需求灵活调整刚度,可有效降低悬架偏频,提升行驶平顺性及乘坐舒适性,同时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成本低。所述左转向托座4和右转向托座6结构相同,所述左转向托座4和右转向托座6均包括支座10,所述支座10内部设有转向轴11,所述转向轴11一端通过转向摇臂13连接转向拉杆5,转向轴11与转向摇臂13固定连接,转向轴11通过滚针轴承12连接支座10,在支座10上设有螺纹孔,支座10通过第四螺栓与车架刚性连接,左转向托座4和右转向托座6内部采用止推滚针组合轴承,可有效降低系统内摩擦,提升转向回正性;同时使用过程也可以做到全生命周期免维护,降低运营成本。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轮边本体1上部铰接上摆臂3,轮边本体1下部铰接下摆臂7,铰接方式如球销连接,在下摆臂上通过衬套连接减振立柱2,减振立柱2在上摆臂3空间中部,上摆臂3通过第五螺栓连接车架,下摆臂7通过第二螺栓连接车架,在两个下摆臂7之间安装稳定杆8,稳定杆8两端通过拉杆球销铰接下摆臂7,稳定杆8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轻型客车用前独立悬架系统,包括相对设置的轮边本体,其特征在于:轮边本体上端铰接上摆臂,轮边本体下端铰接下摆臂,所述两个轮边本体之间通过转向拉杆连接,所述两个下摆臂之间连接有横向稳定杆,在下摆臂上方设有减振立柱,转向拉杆一端连接左转向托座,转向拉杆另一端连接右转向托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轻型客车用前独立悬架系统,包括相对设置的轮边本体,其特征在于:轮边本体上端铰接上摆臂,轮边本体下端铰接下摆臂,所述两个轮边本体之间通过转向拉杆连接,所述两个下摆臂之间连接有横向稳定杆,在下摆臂上方设有减振立柱,转向拉杆一端连接左转向托座,转向拉杆另一端连接右转向托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型客车用前独立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转向拉杆通过转向侧拉杆球销连接轮边本体,所述转向侧拉杆一端通过球销铰接转向拉杆,转向侧拉杆另一端通过球销铰接轮边本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轻型客车用前独立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转向拉杆两端通过球销分别铰接左转向托座和右转向托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型客车用前独立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摆臂为C型状,所述上摆臂一端通过球销铰接轮边本体,上摆臂另一端通过第五螺栓连接车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型客车用前独立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摆臂为Y型状,所述下摆臂一端通过球销铰接轮边本体,下摆臂另一端通过第二螺栓连接车架。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永前曾浩然张丰登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精益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