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自幽门螺杆菌的粘附性基因和由其编码的多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1875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DNA分子, 其中,它包括: (a)SEQ ID NO:1所示核苷酸序列, (b)在遗传密码简并性范围内与(a)中序列相应的核苷酸序列,或 (c)在严格条件下与(a)或/和(b)中序列杂交的核苷酸序列。(*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鉴别得自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的分泌性基因、特别是粘附性基因的方法。此外,本专利技术涉及适于鉴别得自幽门螺杆菌的分泌性基因的基因库、可从该基因库获得的多核苷酸和多肽、特别是得自幽门螺杆菌的alpA-基因及其所编码的多肽。这些多核苷酸和多肽可用于诊断、预防和治疗螺杆菌感染。长期以来,人们已知人胃粘膜中存在螺形菌(Bizzozero,1893)。不过,直到Marshall和Warren从胃溃疡患者的胃粘膜中成功地分离出并培养这种细菌时,人们才认识到它们是致病性细菌这一事实(Warren和Marshall,1983;Marshall等,1984)。最初的分析表明,分离出的微生物是革兰氏阴性螺形菌,它具有极高的游动性和能在强酸性条件下(约达pH1.5)存活的非凡能力。这些最初被称为幽门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pylori)的细菌最终根据生化和形态特征归入新确立的“螺杆菌(Helicobacter)”属(Goodwin等,1989)。几年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这一发现的意义已很清楚。Taylor和Blaser(1991)所做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约有50%人口受到这种细菌感染,发展中国家比工业化国家的感染率更高。还注意到,随年龄的提高,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概率急剧增大。因此,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细菌感染之一。目前已经知道,这种感染不可避免地导致人类细菌性胃炎(B型胃炎)的诱发。另外,还假设幽门螺杆菌在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以及某些形式的胃癌(腺癌)的发展中起诱因作用(Lee等,1993;Solnick和Tompkins,1993)。甚至更少见的、被视为免疫系统B细胞瘤的先兆的胃MALT(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大概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结果。对这类病人进行的能成功根除(完全消除)幽门螺杆菌的抗菌治疗导致胃溃疡和低级MALT淋巴瘤的治愈(Sipponen和Hyvrinen,1993;Isaacson和Spencer,1993;Stolte和Eidt,1993)。长期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一个后果是萎缩性胃炎,粘性、产酸或产胃蛋白酶的胃上皮细胞变性,这必然被视为癌前期损害。根据1980年对全球最常见癌症类型的统计结果,胃癌位居第二,但有下降趋势(Parkin等,1988)。近期的两项研究表明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发生(肠型)之间的统计学显著相关性;两者得出的结论都是,发生的全部胃癌中约有60%大概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结果(Parsonnet等,1991;Nomura等,1991)。Sipponen(1992)所做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许多工业化国家中受到感染的人有20%以上在其一生中患上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而对胃粘膜正常的人而言,这种危险性小得可以忽略。这意味着,这类常见的胃-十二指肠疾病必被视为传染病并需适当治疗(Alper,1993)。消除已发生的慢性幽门螺杆菌门螺杆菌感染的一项疗法会治愈胃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或者MALT淋巴瘤。因此,可以采用防止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预防性疗法(例如,免疫接种)以及消除已发生的幽门螺杆菌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法来治疗这类常见的胃-十二指肠疾病。除了一些高级灵长类之外,人是以前已知的幽门螺杆菌的唯一天然宿主。较近期的发现即家猫也能被幽门螺杆菌感染,新近阐述了传播的问题以及人体之外的可能细菌贮主。从受感染人的粪便中偶尔成功培养出幽门螺杆菌以及这种细菌在水中存活数月都支持了粪便-口传播这一假设。根据家族研究,认为直接口-口传播也是可能的。感染经常发生在家族中的儿童中,恶劣的生活条件和低的卫生标准与感染率有正相关性。细菌从口摄入后,首先到达极酸的胃腔(pH1-2)中。在此,通过产生脲酶这种酶使细菌可能存活,所述脲酶造成已有脲的分解,从而引起胃中酸性pH值的局部中和。借助趋化定向和依赖于鞭毛的游动性,微生物再移动到胃窦区的碳酸氢盐缓冲的粘膜层,这里实际上是其天然栖所。它们在此处于独特的生态小境中,由于酸性屏障作用,只有几种竞争性细菌能进入该生态小境。为到达上皮,微生物大概借助于腔(pH1-2)和上皮细胞表面(pH6-7)之间的pH梯度进行自身定向。由于其螺形、其在粘膜中的游动性、粘膜修饰酶的产生及其微需氧的生活方式,这些细菌最佳地适应了该栖所中的生活条件。它们通常生活在窦区的深腺(deep crypts)中,在此免受如酸、胃蛋白酶这样的外界影响,也免受如抗生素这样的药物对其进行的清除。部分菌群(约20%)与上皮细胞、特别是产粘液细胞密切相关。在胃化生的条件下即在十二指肠中由酸诱发的胃上皮形成的条件下,十二指肠中的化生区也被移生;这就产生了十二指肠溃疡发展的前提。随流出的粘液完全排出大概受到其粘附能力的阻碍,这样细菌就可以存活几年、几十年或者甚至一生(慢性感染)。在知道幽门螺杆菌的存在和其对溃疡病的意义之前,是用所谓的解酸剂或H2-受体拮抗剂进行治疗的。这些物质是能抑制胃壁细胞分泌酸的物质。这些药剂的作用通常能治愈溃疡,但由于不能由此消除溃疡病因之一即幽门螺杆菌感染,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在短期内复发溃疡病。更为常用的溃疡疗法是铋处理。各种铋盐(CBS、BSS)对幽门螺杆菌都有杀菌效果。但仅在8-32%的病例中达到完全清除细菌的效果。这种处理表面上造成细菌的暂时抑制,但停止处理后多数病例中感染会再次发作。用高剂量长期治疗会导致这些物质在肝、肾和神经系统中的积累,具有相当大的神经学副作用(Malfertheiner,1994)。既然已经发现胃十二指肠溃疡是传染病,治疗目的之一就是用抗生素消除病原体。然而,用各种抗生素(阿莫西林、硝基呋喃、furazolidin红霉素a.o.)进行单独治疗已被证实并不令人满意,因为甚至在这种情况下仅有0-15%病例会根除细菌。目前,把酸阻断剂(Ompeprazol)和抗生素(阿莫西林)结合使用达到最成功的治疗效果,这种疗法使清除率达80%(Malfertheiner,1994)。不过,用抗生素治疗消除幽门螺杆菌并不是有前途的长期治疗方案,因为一定会有这种假设,即细菌会迅速产生对抗生素的耐性。因此,需要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用的新型疗法,特别是特异性针对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的疫苗。毒力因子是指致病菌的某些性质,这些性质使细菌不管宿主体内的免疫反应和非特异性防御机制而在宿主体内的特定生态小境中移生并在那里繁殖。所以,有关毒力因子的理解在于更好地理解传染病的过程和机制。先前研究的幽门螺杆菌的最重要的毒力因子是脲酶、鞭毛、粘附素以及细胞毒素的产生。脲酶和细菌表面上的酶由两个亚基(UreA,26kDa,UreB,66kDa)组成,它们占总细菌蛋白达5%。脲酶把胃汁中低浓度的脲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根据目前的理解,细菌周围环绕着一团氨,这能局部中和胃汁中的酸。细菌极高的游动性可归因于极生鞭毛的存在,它使细菌能在胃粘膜的粘液中移动,从而到达上皮细胞层。把脲酶基因族(ureA-ureH)以及形成鞭毛用的基因(flaA,flaB)克隆在大肠杆菌(E.coli)中并测序,构建出同基因的突变体。所有分离出的幽门螺杆菌菌株中大约有50-60%能产生一种87kDa蛋白即所谓的空泡形成细胞毒素(v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R·哈斯S·奥登莱特T·F·梅尔A·L·比卢姆I·科斯塞西拉兹
申请(专利权)人:马普科技促进协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