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邓怡宁专利>正文

由点阵基桩网模型展示对长江三峡工程的升级改造方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8290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8: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由点阵基桩网模型展示对长江三峡工程的升级改造方案,该方案以一种模型展示了一种由“点阵基桩网”对长江三峡工程的升级改造方案,该方案第一期完成成就以后可以大大提高长江三峡工程的安全与抗各种灾变能力,第二期更加彻底根除现有的各种灾患、打造生态长江,为未来长江展现出“无限风光”的“黄金水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由点阵基桩网模型展示对长江三峡工程的升级改造方案
本专利技术涉及基础建设领域,具体是由点阵基桩网模型展示对长江三峡工程的升级改造方案。
技术介绍
现有的基桩,包括其品种、大小、规格、承载载荷不同等外在条件,可分为摩擦桩、端承桩、钢管桩、自然桩(石木结构)等同时还包括桩基、桥墩等用于承载各自载荷的基础体,但是归根究底它们都是在“单打独斗”;至多所属的基桩有通过结构件连成一线的、但是并没有连成一片、更不用说连成一体的了。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由点阵基桩网模型展示对长江三峡工程的升级改造方案;所谓“点阵基桩网”就是根据人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与布局,把每个设定的(或现有的)各种基桩的“点”通过各种架构件联结为可以大幅度提高整体结构指标和物理性能的“阵”其流程图可以如下(见图10):例如:“分纲1”——长江与它的流域:1目【三峡大坝】、2目:【长江流域】……{:图标说明:“2目【“综合运用”】之【2科:《由特定模型展现一种点阵基桩网的创建与运用》(2019107147048已经进入“实质审查”)】、【3科:《一种基于点阵基桩网构建的装配型道路系统》2019106458815同上进入“实质审查”】;3目【“东太湖穿越”】:【《一种由点阵基桩网拓展无损水系工程的实践模型》2019216610259】;N目之“社会治理”【《一种可拓展人类发展空间(含极端环境)的实践模型》2019220392263】;其中的“横线”表示它们之间都是可以“互通有无”的……显然,如果该课题足够大,哪怕是最后的“种”也可以成为“纲”;那么根据本文主题,就可以把本文标题“由点阵基桩网模型展示对长江三峡工程的升级改造方案”为纲,其流程图就是(见图11):图标说明:目1:分类方案目2:运用方案目3:结构方案目4:创新方案目N:其它(包括“非技术性方案”)其从属关系的进一步“细化”由下文配合说明。进一步的,作为三峡工程升级改造的主要手段是采用“点阵基桩网”的主要特征是:该对长江三峡工程的升级改造方案是基于一种叫做“点阵基桩网”,该“点阵基桩网”的主要特征是:a.在常规常态下,本专利技术的“点阵基桩网”布局是:在同一平面内每相距60米布局1个大型基桩的点、30米布局中型基桩的点、15米布局小型基桩的点,2个大型基桩之间的“中点”布局1个中型基桩的点,大型基桩与中型基桩之间的“中点”布局1个小型基桩的点;b.在“点”组合成为“阵”中,采用在同一平面内大型横向架构件,大型纵向架构件,大型三角形架构件,中小型横向架构件,中小型纵向架构件、中小型三角形架构件一起进行联结成为一个“阵”,其作为联结成为“阵”的“连接中心体”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特有的“前、后、左、右、上、下”6个端口、5个端口的、圆柱体结构的,同时也包括采用现有技术下的“榫接”“铆接”“非着力点焊接”“整体浇筑接”等予以牢靠固定;c.对于成就其“点阵基桩网”的单个基桩或“桩基”采用“十字排桩”为核心的“非‘一字排桩’”系列,以便可比现有技术下的“一字排桩”更能胜任适用于“点阵基桩网”;d.对于基桩的“内芯”——钢筋类结构加强筋,本专利技术采用了非“扎钢筋”成型的而是通过模压成型或“3D打印”成型的方案,以达到适应来自6个方向的各种承载或破坏(如地震)力的整体加强筋、加强边兼接口、整体加强筋导流孔、置于中心的耐腐蚀备用管具有“多功能”兼备系统作用;e.充分运用《仿生学》中的“蜂巢形”结构于其中;通过山箍可以把山体装备得“严严实实”由此这些山体可以成为“天然大基桩”、为建立“天然”的“点阵基桩网”“打下基础”。更进一步的,由点阵基桩网模型展示对长江三峡工程的升级改造方案,其特征是:a.首先在三峡大坝两侧长江上下游各取180米按“三峡大坝升级配套改造的整体平面图的格局平均每30米增建一个大型基桩(带避震阻尼)——即所谓“点阵基桩网”的“点”,接下来组建该“点阵基桩网”的“阵”即在同一平面内组建与大坝垂直的“点阵基桩网”联结架构体,组建与大坝平行“点阵基桩网”的联结架构体,三角形加强筋;b.新建安全保障型辅助型大坝包括其“微拱形”单元,因为有30米点位的基桩为“依托”,该辅助大坝采用非混凝土重力坝而是“轻钢龙骨型”的非梯形的矩形坝(在江底部分仍然另立基桩与“混凝土”一体),该“拱形单元”同样取30米宽度30米垂直长度(可微调)的“3D打印”复合材料或其它能拼装抗老化具有良好物理结构特质的材料,甚至还可以在若干年后方便更换,由此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永久型建筑体”;c.在大坝上游180米处增建“上游滤网”、“滤网型积留物体清理搬运系统”,该系统可以依托其上游180米的基桩和基桩网,在水下的“重力传感器”或“声呐传感器”的“触发”下、通过轨道或缆车把较大的淤积物(特别是“烁卵石”)清运出去,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淤积物”(主要是“烁卵石”)经过处理后又可以“变废为宝”成为建筑混凝土的“骨料”;d.由于三峡大坝是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必须对于它在无论是升级还是改造的过程中都必须做到“毫发无损”,为此整个点阵基桩网与大坝的连接采用的是“无损连接”;综合上述——以4倍“抗力”与“常态化”清淤为特质于三峡大坝升级改造工程被称之为“第一期工程”的升级改造方案。更进一步的,由点阵基桩网模型展示对长江三峡工程的升级改造方案,在上述基础上可以对以三峡大坝为中心的长江及长江流域进行永久性、生态化的升级改造方案,其特征是:a.以大坝上游库底下游江底长江江底箱涵体等,外加上下游沿江众多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的底部进行“‘深’化”改造——即在“点阵基桩网”依托下平均向下深挖10~100米,由此可以带来长江流域的“地下空间”等于是原来长江水体的好几倍;b.依托“点阵基桩网”构建长江两岸永久性干堤的护堤单元门【形状同辅助坝的“微拱形”单元门】、依托“点阵基桩网”在沿江山峰开发采用“山箍”不但可以杜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汛期常常听到的字眼,还可以构建临江“江景房”楼盘、依山傍水别墅群楼盘;c.通过对长江两侧交叉开发,在完成“临时任务”后成为“‘深’化”后永久型的“生态港湾”、沿江保护区山林等系列措施,可以让改造升级后的长江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化的“黄金水道”。更进一步的,采用“点阵基桩网体系”解决上下游浸渍冲刷水土流失造成崩岸、塌方、淤积问题、具体为:在三峡大坝上游上述的180米的“点阵基桩框架网”上游方向的边缘处,把上游冲刷下来的体积为非砂类物体(砂类物体由三峡大坝现有的“喷砂口”解决)利用“点阵基桩框架网”在采用现有技术下的水下作业构建水下清理搬运系统,具体是:以“水库”中水底下的“点阵基桩框架网”为依托、可以采用一定口径滤网装备的水下轨道车、“缆车”,成为“常态化”作业的“清道夫”予以解决,由此在提高到4倍以上的“抵抗力”常态化的“清道夫”方案归纳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期工程”:“一定口径滤网装备的水下轨道车、‘缆车’”由重力“传感器”、水下声呐扫描仪等辅之、通过招标等手段给原有的“清道夫”升级改造、更需要引进防破坏的特别是军事性破坏的系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由点阵基桩网模型展示对长江三峡工程的升级改造方案,其基本特征是:该对长江三峡工程的升级改造方案是基于一种叫做“点阵基桩网”,该“点阵基桩网”的主要特征是:a.在常规常态下,本专利技术的“点阵基桩网”布局是:在同一平面内每相距60米布局1个大型基桩(902)的点、30米布局中型基桩(903)的点、15米布局小型基桩(904)的点,2个大型基桩(902)之间的“中点”布局1个中型基桩(903)的点,大型基桩(902)与中型基桩(903)之间的“中点”布局1个小型基桩(904)的点;b.在“点”组合成为“阵”中,采用在同一平面内大型横向架构件(905),大型纵向架构件(906),大型三角形架构件(907),中小型横向架构件(908),中小型纵向架构件(909)中小型三角形架构件(910)一起进行联结成为一个“阵”,其作为联结成为“阵”的“连接中心体”(801)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特有的“前(803)后(804)左(805)右(806)上(807)下(808)”6个端口、5个端口的(809)、圆柱体结构的(810),同时也包括采用现有技术下的“榫接”“铆接”“非着力点焊接”“整体浇筑接”等予以牢靠固定;c.对于成就其“点阵基桩网”的单个基桩或“桩基”采用“十字排桩”为核心的“非‘一字排桩’”系列(701),以便可比现有技术下的“一字排桩”更能胜任适用于“点阵基桩网”;d. 对于基桩的“内芯”——钢筋类结构加强筋,本专利技术采用了非“扎钢筋”成型的而是通过模压成型或“3D打印”成型的方案,以达到适应来自6个方向的各种承载或破坏(如地震)力的整体加强筋(702)、加强边兼接口(703)、整体加强筋导流孔(704)、置于中心的耐腐蚀备用管(705)具有“多功能”兼备系统作用;e.充分运用《仿生学》中的“蜂巢形”结构(206)(703)于其中;f.通过山箍(413)(414)可以把山体(509)装备得“严严实实”由此这些山体(509)可以成为“天然大基桩”、为建立“天然”的“巨型点阵基桩网”“打下基础”。/n...

【技术特征摘要】
1.由点阵基桩网模型展示对长江三峡工程的升级改造方案,其基本特征是:该对长江三峡工程的升级改造方案是基于一种叫做“点阵基桩网”,该“点阵基桩网”的主要特征是:a.在常规常态下,本发明的“点阵基桩网”布局是:在同一平面内每相距60米布局1个大型基桩(902)的点、30米布局中型基桩(903)的点、15米布局小型基桩(904)的点,2个大型基桩(902)之间的“中点”布局1个中型基桩(903)的点,大型基桩(902)与中型基桩(903)之间的“中点”布局1个小型基桩(904)的点;b.在“点”组合成为“阵”中,采用在同一平面内大型横向架构件(905),大型纵向架构件(906),大型三角形架构件(907),中小型横向架构件(908),中小型纵向架构件(909)中小型三角形架构件(910)一起进行联结成为一个“阵”,其作为联结成为“阵”的“连接中心体”(801)所示的本发明特有的“前(803)后(804)左(805)右(806)上(807)下(808)”6个端口、5个端口的(809)、圆柱体结构的(810),同时也包括采用现有技术下的“榫接”“铆接”“非着力点焊接”“整体浇筑接”等予以牢靠固定;c.对于成就其“点阵基桩网”的单个基桩或“桩基”采用“十字排桩”为核心的“非‘一字排桩’”系列(701),以便可比现有技术下的“一字排桩”更能胜任适用于“点阵基桩网”;d.对于基桩的“内芯”——钢筋类结构加强筋,本发明采用了非“扎钢筋”成型的而是通过模压成型或“3D打印”成型的方案,以达到适应来自6个方向的各种承载或破坏(如地震)力的整体加强筋(702)、加强边兼接口(703)、整体加强筋导流孔(704)、置于中心的耐腐蚀备用管(705)具有“多功能”兼备系统作用;e.充分运用《仿生学》中的“蜂巢形”结构(206)(703)于其中;f.通过山箍(413)(414)可以把山体(509)装备得“严严实实”由此这些山体(509)可以成为“天然大基桩”、为建立“天然”的“巨型点阵基桩网”“打下基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由点阵基桩网模型展示对长江三峡工程的升级改造方案,其特征是:a.首先在三峡大坝(107)两侧长江上下游各取180米按“三峡大坝升级配套改造的整体平面图(101)的格局平均每30米增建一个大型基桩(带避震阻尼)(103)——即所谓“点阵基桩网”的“点”,接下来组建该“点阵基桩网”的“阵”即在同一平面内组建与大坝垂直的“点阵基桩网”联结架构体(104),组建与大坝平行“点阵基桩网”的联结架构体(105),三角形加强筋(106);b.新建安全保障型辅助型大坝(110)包括其“微拱形”单元(109),因为有30米点位的基桩为“依托”,该辅助大坝(110)采用非混凝土重力坝而是“轻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怡宁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邓怡宁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