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多模式原子力探针扫描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89607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多模式原子力探针扫描系统,属于纳米表面检测技术领域。为了能同时满足高分辨率和大范围检测的要求,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模式原子力探针扫描系统,包括光学测量单元、扫描探测单元和伺服控制单元三个部分,所述扫描探测单元包括承载样品的受伺服控制单元驱动的扫描台、微调机构、设在所述微调机构之上的压电双晶片,以及末端固定在压电双晶片上、探测端对应样品设置的微悬臂探针;所述微悬臂探针背面处于所述光学测量单元的光探针会聚点处,并与光探针轴线相垂直;所述压电双晶片由伺服控制单元控制,驱动微悬臂探针以接触式、非接触式或轻敲式三种模式之一进行探测。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实现大视场、纳米尺度超精表面缺陷检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纳米表面检测
,特别涉及一种能进行高分辨率大范围纳米级表面粗糙度、波纹度和表面损伤检测的多模式原子力探针扫描系统
技术介绍
电子产品的高集成度和高性能化的发展趋势,对部件表面检测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特殊要求,如要求盘片或晶片表面检测能达到纳米级面型精度,埃级表面波纹度和粗糙度,同时又能对整个盘片进行检测。传统的光学检测技术对于粗糙度检测已能达到埃级分辨率。这些检测技术有激光干涉法、椭偏法、散射法等。但是,由于受瑞利衍射极限限制,横向分辨率是限制传统光探针进行纳米量级超精表面检测的瓶颈。另一方面,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与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表面检测的纵向、横向分辨率都能达到纳米级精度。但是,它们的测量范围很小,一般只有几个微米到几十个微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模式原子力探针扫描系统,实现高分辨率大范围纳米尺度表面粗糙度、波纹度和表面损伤检测。 为了能同时满足高分辨率和大范围检测的要求,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多模式原子力探针扫描系统,采用固体微悬臂探针进行表面检测,使得横向分辨率达到纳米级;并且通过低频差双频激光干涉仪检测微悬臂探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模式原子力探针扫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光学测量单元(100)、扫描探测单元(200)和伺服控制单元(300)三个部分,所述扫描探测单元(200)包括承载样品的受伺服控制单元(300)驱动的扫描台(24)、微调机构(23)、设在所述微调机构(23)之上的压电双晶片(22),以及末端固定在压电双晶片(22)上、探测端对应样品设置的微悬臂探针(21);所述微悬臂探针(21)背面处于所述光学测量单元(100)的光探针会聚点处,并与光探针轴线相垂直;所述压电双晶片(22)由伺服控制单元(300)控制,驱动微悬臂探针(21)以接触式、非接触式或轻敲式三种模式之一进行探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模式原子力探针扫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光学测量单元(100)、扫描探测单元(200)和伺服控制单元(300)三个部分,所述扫描探测单元(200)包括承载样品的受伺服控制单元(300)驱动的扫描台(24)、微调机构(23)、设在所述微调机构(23)之上的压电双晶片(22),以及末端固定在压电双晶片(22)上、探测端对应样品设置的微悬臂探针(21);所述微悬臂探针(21)背面处于所述光学测量单元(100)的光探针会聚点处,并与光探针轴线相垂直;所述压电双晶片(22)由伺服控制单元(300)控制,驱动微悬臂探针(21)以接触式、非接触式或轻敲式三种模式之一进行探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式原子力探针扫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测量单元(100)包括横向塞曼激光器(1)、沿光轴方向依次位于所述横向塞曼激光器(1)前端的分束器(5)、负透镜(6)、双折射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玉和王东生李庆祥葛杨翔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