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化学需氧量(COD)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纳米管阵列结构的COD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该传感器在水质分析中测定水中COD含量的应用。属于传感器的制备以及传感器用途的
技术介绍
目前,COD测定的方法主要有标准法(亦即重铬酸钾法)、库仑法以及光度法。这些方法在操作过程中大多需要消耗大量的重铬酸钾、浓硫酸和价格昂贵的硫酸银,同时为了消除氯离子的干扰,还需要加入毒性极大的硫酸汞加以掩蔽,并且需要高温消解,回流时间长,操作过程烦琐,测定时间长达2~4小时,测定结果准确性差,还污染环境。近几年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出现了许多新的COD测定方法。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号02145349.7)“用纳米二氧化钛粉体测定水体化学需氧量的方法”和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号200410015761.0)“检测水体化学需氧量的方法”,在测定COD的反应体系中引入了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大大缩短了测定时间,但是在反应体系中仍保留了重铬酸钾氧化反应体系,未能消除COD测定中铬盐的污染问题。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号02111970.8)公开了一种“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纳米管阵列化学需氧量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纯度95%以上的钛片经打磨、抛光或无机酸表面处理后,用做阳极,采用体积比为0.5~1%的氢氟酸水溶液做电解液,控制阳极氧化电压在10~20V范围内,铂电极为对电极,对钛片进行阳极氧化,阳极氧化时间控制在15~30分钟范围内;钛片经阳极氧化之后,在400~600℃范围内的高温炉中于空气或氧气气氛中烧结1~6小时,在金属钛表面得到一层管长300~700nm、管径为20~90nm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由金属钛和钛表面形成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构成纳米管阵列化学需氧量传感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保学,蔡伟民,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