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发动机进气接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87184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3: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燃气发动机进气接管,涉及燃气发动机的领域,解决了目前的发动机各缸进气均匀性没有得到改善且不具备释放过大压力的技术问题。它包括接管本体,以及分别位于接管本体两端的气体入口和气体出口,所述接管本体的一侧开设有防爆阀连接接口,且所述防爆阀连接接口靠近气体入口布置;所述接管本体由气体入口的轴向方向向下延伸后再弯折迂回,且所述气体出口与气体入口的轴心偏移布置;所述接管本体靠近气体出口的内壁上设有凸起的导流体。本发明专利技术能释放进气接管内的压力,起到了保护进气管路的作用,提高发动机的安全性;同时还能使混合气体均匀分布进入气缸盖,优化了燃气发动机各缸的进气均匀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燃气发动机进气接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燃气发动机,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燃气发动机进气接管。
技术介绍
燃气发动机的应用范围日趋广泛,商用车、乘用车及发电用机都有应用,目前船用领域也开始应用。发动机的燃烧质量对发动机的性能与排放息息相关,而发动机的各缸进气均匀性对发动机的燃烧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发动机各缸进气均匀性越好,发动机燃烧质量就越好,动力性和排放就越优良。目前,传统的燃气发动机进气接管多为混合器与进气管之间的连接管,结构单一,其功能相对单一:为进气管提供混合气体的装置。对发动机各缸进气均匀性没有改善的作用,且当发动机发生回火等故障时,不具备释放过大压力的作用,有回火路线管路炸裂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燃气发动机进气接管,能提高燃气发动机各缸进气的均匀性,且能释放进气接管内的压力。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在于:一种燃气发动机进气接管,包括接管本体,以及分别位于接管本体两端的气体入口和气体出口,所述接管本体的一侧开设有防爆阀连接接口,且所述防爆阀连接接口靠近气体入口布置;所述接管本体由气体入口的轴向方向向下延伸后再弯折迂回,且所述气体出口与气体入口的轴心偏移布置;所述接管本体靠近气体出口的内壁上设有凸起的导流体。作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导流体远离气体出口的一侧设有导流坡面,且所述导流坡面往气体出口方向倾斜布置。进一步的,所述导流坡面的倾斜角度为38°-43°。更进一步的,所述导流体靠近气体出口的一侧设有回流坡面,且所述回流坡面往接管本体内部倾斜布置。更进一步的,所述回流坡面的倾斜角度为48°-53°。更进一步的,所述导流体与气体出口的间距为15mm-20mm。更进一步的,所述接管本体的横截面积由气体入口往气体出口方向沿接管本体的下方逐渐增加。更进一步的,所述接管本体的另一侧设有支架安装搭子,且所述支架安装搭子靠近气体入口布置。更进一步的,所述气体入口为圆形入口,所述气体出口为方形出口。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接管本体的一侧开设有防爆阀连接接口,用于安装防爆阀。在进气接管压力过大时,开启防爆阀,能有效的释放管内的压力,起到了保护进气管路的作用,提高发动机的安全性。接管本体由气体入口的轴向方向向下延伸后再弯折迂回,且气体出口与气体入口偏移布置,可对混合气体进行了扰流,使混合气体混合得更加充分。接管本体靠近气体出口的内壁上设有凸起的导流体,用于引导混合气体进入燃气发动机的进气管中,使混合气体均匀分布进入气缸盖,优化了燃气发动机各缸的进气均匀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前侧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左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其中:1-接管本体、2-气体入口、3-气体出口、4-防爆阀连接接口、5-支架安装搭子、6-导流体、61-导流坡面、62-回流坡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但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任何限制,任何人在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有限次的修改,仍在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参阅图1-图4,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燃气发动机进气接管,包括接管本体1,以及分别位于接管本体1两端的气体入口2和气体出口3。其中,气体入口2为圆形入口,气体出口3为方形出口,气体入口2和气体出口3上均设有法兰,便于进气接管的安装。接管本体1的一侧开设有防爆阀连接接口4,且防爆阀连接接口4靠近气体入口2布置。具体的,防爆阀连接接口4上设有一法兰,用于安装防爆阀。在燃气发动机发生回火等故障时,接管本体1内的压力会迅速增加,导致管内压力过大。此时防爆阀开启,能有效的释放管内的压力,起到了保护进气管路的作用,提高发动机的安全性。接管本体1的另一侧设有支架安装搭子5,且支架安装搭子5靠近气体入口2布置。支架安装搭子5用于安装支架,通过支架将进气接管安装在发动机上。接管本体1由气体入口2的轴向方向向下延伸后再弯折迂回,且气体出口3与气体入口2的轴心偏移布置。在混合气体进入到接管本体1内之后,由于接管本体1的弯折迂回布置,对混合气体进行了扰流;并且弯折迂回的布置方式也增加了混合气体在接管本体1中传送的时间,使混合气体混合得更加充分。此外,弯折迂回布置的接管本体1能有效的降低进气接管的占用空间,利于燃气发动机整体的布局。优选的,接管本体1的横截面积由气体入口2往气体出口3方向沿接管本体1的下方逐渐增加。即接管本体1的内腔从气体入口2方向往气体出口3方向逐渐增大。当混合气体进入到接管本体1后,由于接管本体1的内腔逐渐增加,致使混合气体的流速降低,利于混合气体的混合。接管本体1靠近气体出口3的内壁上设有凸起的导流体6,用于引导混合气体进入燃气发动机的进气管中。传统的进气接管都是将气体直接传送至进气管,进气管通过开设在其上的出气口将混合气体输送至发动机各个缸内。由于混合气体的流速较为均匀,在混合气体不断的推挤下,大部分混合气体是沿着进气管进入到进气管的末端。即进气管上越靠近进气接管的出气口,出气量就越小,而越靠近进气管末端的出气口,出气量越大,导致进入缸内的气体量的均匀性较差。本实施例在进气接管的气体出口3处设置导流体6,并且在进气接管安装在进气管上之后,导流体6是位于进气接管内部通道的上方。在混合气体经过导流体6时,由于导流体6对混合气体的导流,使进入到进气管下方的混合气体流速大于上方气体的流速。即进气管下方的气流量更大。而进气管的出气口均位于进气管的下方,因此,靠近进气接管的出气口能获得更多的进气量,使混合气体能均匀分布进入气缸盖,优化了燃气发动机各缸的进气均匀性。其中,导流体6远离气体出口3的一侧设有导流坡面61,且导流坡面61往气体出口3方向倾斜布置。倾斜的导流坡面61能对混合气体起到引流导流的作用,降低混合气体撞击导流体6而出现回流的情况。导流体6靠近气体出口3的一侧设有回流坡面62,且回流坡面62往接管本体1内部倾斜布置。回流坡面62用于导流混合气体进入进气管的上层。在混合气体流出导流体6后,有部分气体会进入到进气管的上层,如果将导流体6靠近气体出口3的一侧设置成与接管本体1垂直的侧壁,则容易在导流体6与接管本体1的连接处形成旋流的现象,导致气流不顺畅而影响到混合气体的分布效果。因此将导流体6的侧壁设置为倾斜的回流坡面62利于气体的流通。优选的,导流坡面61的倾斜角度为38°-43°;回流坡面62的倾斜角度为48°-53°;导流体6与气体出口3的间距为15mm-20mm。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使进气管上各出气口的出气量较为均匀。具体的,导流坡面61的倾斜角度为40°;回流坡面62的倾斜角度为50°;导流体6与气体出口3的间距为18mm。并且将设置了上述参数的进气接管与六个出气口的进气管连接,并测试,各出气口的混合气体混合均匀度如下表所示。序号123...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燃气发动机进气接管,包括接管本体(1),以及分别位于接管本体(1)两端的气体入口(2)和气体出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管本体(1)的一侧开设有防爆阀连接接口(4),且所述防爆阀连接接口(4)靠近气体入口(2)布置;所述接管本体(1)由气体入口(2)的轴向方向向下延伸后再弯折迂回,且所述气体出口(3)与气体入口(2)的轴心偏移布置;所述接管本体(1)靠近气体出口(3)的内壁上设有凸起的导流体(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气发动机进气接管,包括接管本体(1),以及分别位于接管本体(1)两端的气体入口(2)和气体出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管本体(1)的一侧开设有防爆阀连接接口(4),且所述防爆阀连接接口(4)靠近气体入口(2)布置;所述接管本体(1)由气体入口(2)的轴向方向向下延伸后再弯折迂回,且所述气体出口(3)与气体入口(2)的轴心偏移布置;所述接管本体(1)靠近气体出口(3)的内壁上设有凸起的导流体(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发动机进气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体(6)远离气体出口(3)的一侧设有导流坡面(61),且所述导流坡面(61)往气体出口(3)方向倾斜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燃气发动机进气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坡面(61)的倾斜角度为38°-4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发动机进气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体(6)靠近气体出口(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伟曾志龙唐克远王家祥李庆飞曾丽丽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