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充电装置的锁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1187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特别是电动车或混合动力车——的充电装置的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具有可移动的锁定元件(6),该锁定元件被设置为用于将充电插头(4)可拆松地锁定在充电装置的充电插座(3)中。此外,该可移动的锁定元件(6)至少能移动到“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此外,设有机动的驱动装置(8至11;14、15),其被设置为用于移动锁定元件(6)。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锁定元件(6)能移动到位于“锁定”位置的另一边的第三位置,借助于驱动装置(8至11;14、15)能到达该“自锁”位置,在该“自锁”位置在不利用驱动装置(8至11;14、15)的情况下不能实现解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充电装置的锁定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特别是电动车或混合动力车——的充电装置的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具有可移动的锁定元件,该锁定元件被设置为用于将充电插头可拆松地锁定在充电装置的充电插座中,并且该锁定元件至少能移动到“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该锁定装置还具有机动的驱动装置,该机动的驱动装置被设置为用于移动锁定元件。
技术介绍
电动车或混合动力车的蓄电池必须被定期供给电能。这在使用充电基础设施的情况下进行,充电桩典型地属于该充电基础设施。为了用电能进行充电过程,充电插头通常与机动车侧的充电插座联接并且可拆松地锁定。锁定是必要的,以避免健康危害,因为在该位置上通常以高电压工作。此外,锁定确保了例如事先被识别的用户也合法地获得由充电桩提供的电能并且防止滥用。在已知的解决方案中,如其在文献WO2010/149426A1中结合该上下文描述的那样,借助于识别信号进行通信,以便证明用户的授权并且确保用户也为所提取的电能付钱。在现有技术中描述了用于驱动锁定元件的不同的解决方案。因此,通过文献DE102014217696A1已知,为此设置用于锁定元件的压力弹簧,借助于该压力弹簧使锁定元件预紧。在根据文献CN2020695855U的此类的现有技术中,为了驱动锁定元件而设有电动的驱动装置。电动的驱动装置由电机和连接在下游的多级传动机构组成。多级传动机构借助于凸轮作用在锁定元件上。以这种方式,可以至少并且完全原则上实现和预设锁定元件的两个位置:“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凸轮自身又被传动齿轮支承。此外,通过传感器或开关来查询凸轮的位置以及因此到达不同的位置。然而,在最终效果上来说不能对锁定元件处的可能发生的操纵进行控制,因为例如在“锁定”位置作用在锁定元件上的力可以容易地使凸轮和传动机构移动,从而可以整体上在操纵时相对简单地取消“锁定”位置。为此提出了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这样进一步改进用于机动车和特别是电动车或混合动力车的充电装置的所述类型的锁定装置,使得整体上提高安全性并且特别是锁定元件的所到达的“锁定”位置不能通过外部操纵而被取消。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在用于充电装置的此类的锁定装置方面提出,锁定元件能移动到在“锁定”位置的另一边的第三位置:“自锁”位置,其中,借助于驱动装置能到达该第三“自锁”位置,在该第三“自锁”位置在不利用驱动装置的情况下不能实现解锁。因此,本专利技术首先不仅使用锁定元件的两个已知的“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而锁定元件或机动的驱动装置可以移动到第三“自锁”位置中。该第三“自锁”位置设置在“锁定”位置的另一边,也就是说,当机动的驱动装置已经经过了“锁定”位置时,就通过该机动的驱动装置到达该第三“自锁”位置。这涉及所谓的“超行程位置”。在此,第三“自锁”位置在最终效果上来说表明:借助于机动的驱动装置实现锁定元件的锁定。也就是说,在第三“自锁”位置,一方面机动的驱动装置和另一方面锁定元件这样相对移动并这样相互贴靠,使得在该“自锁”位置对锁定元件的加载不会导致锁定元件以及机动的驱动装置与其一起转移到“解锁”位置中。在不利用驱动装置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没有驱动装置的机动移动的情况下,不能实现解锁。相反,在第三“自锁”位置例如手动加载锁定元件不会使得转矩可通过锁定元件传递到机动的驱动装置上,因此不能朝着“解锁”方向给锁定元件加载。在此类的现有技术中,由于根据文献CN2020695855U的之前已经描述的原因,不能实现并且也不能调节这种自锁。由此,整体上显著提高了安全性并且可以防止操纵。这可以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要优点。根据有利的设计方案,通常在锁定元件的“自锁”位置,作用在其上的力被转向/偏转为关于驱动装置在解锁方向上无转矩。也就是说,如果在“自锁”位置对锁定元件朝着解锁方向施加操纵力,则该力无转矩地作用在驱动装置上,从而驱动装置整体上不被加载,因此锁定元件保持其“自锁”位置。只有当驱动装置被附加地通电并由此被移动时,才可以取消“自锁”位置。为了详细地实现和实施上述设计方案,锁定元件通常具有叉形接纳部,用于驱动装置的、接合在该叉形接纳部中的栓部。在此,栓部通常在端侧连接至位于电机与锁定元件之间的传动机构。通过将驱动装置的栓部接合到锁定元件上的叉形接纳部中,锁定元件可以转移到之前描述的三个位置。在此还规定,叉形接纳部的净宽和栓部的直径彼此适配。在大多数情况下,叉形接纳部的净宽被设计为略大于栓部的直径。此外,叉形接纳部还有利地具有起动斜面,该起动斜面用于驱动装置的、在“自锁”位置贴靠在该起动斜面上的栓部。实际上这样进行设计,使驱动装置的栓部在“自锁”位置抵靠着相关的起动斜面移动。如果在该位置在锁定元件上朝着“解锁”方向施加(手动)力,那么由于所形成的起动斜面,起作用的力矢量这样延伸,使得驱动装置不被加载转矩并且因此锁定元件不被解锁。实际上,栓部通常被设计为曲柄传动机构的组成部分。在此,在之前描述的朝着解锁方向的操纵过程中的力矢量在栓部在“自锁”位置贴靠在起动斜面上时在以下方向上延伸,即,该力矢量指向曲柄传动机构的转动轴线的方向或者穿过曲柄传动机构的转动轴线。由此,借助于该力矢量,转矩不被施加到曲柄传动机构上并且因此也不被施加到整体的驱动装置上。因此,在这种操纵尝试中锁定元件保持其“自锁”位置。在不利用驱动装置、也就是说没有驱动装置的机动移动的情况下不可能实现解锁。叉形接纳部通常设置在锁定元件的头部侧。此外,叉形接纳部从侧面看被设计为U形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该起动斜面位于开口侧,也就是说沿着U形的叉形接纳部的开口布置。如已经说明的那样,栓部被设计为曲柄传动机构的组成部分。曲柄传动机构自身又是已经提到的传动机构的组成部分并且因此是驱动装置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机动的驱动装置基本上由电机和在下游连接的传动机构连同曲柄传动机构组成。原则上也可以放弃中间连接的传动机构。栓部通常设置在曲柄臂的端部上。曲柄臂自身又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设计为扇形的。在这个扇形部段或扇形曲柄臂的周向侧设置有接合区域。接合区域与传动机构的齿轮的对应的接合区域相互作用。以这种方式,曲柄臂可以来回摆动,以便通过所连接的栓部并且通过接合到锁定元件的叉形接纳部中而使锁定元件相应地线性地来回移动。实际上,栓部连接至曲柄臂的端部,更确切地说连接至与接合区域相对置的端部。也就是说,栓部在大多数情况下靠近中心地位于扇形的曲柄臂上。由此,曲柄臂可以与栓部一起进行圆弧形的运动,该运动通过叉形接纳部整体上传递到锁定元件上。结果,提供了一种用于机动车的充电装置的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除了锁定元件的充分已知的“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之外,还设有另一个功能性的“自锁”位置。在该功能性的“自锁”位置中,在最终效果上来说使得借助于机动的驱动装置锁死该锁定元件。即使在锁定元件处的(手动)操纵和尝试解锁的情况下也不能解除锁死,因为作用在锁定元件上的力被偏转为关于机动的驱动装置在解锁方向上无转矩。这可以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要优点。附图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机动车——特别是电动车或混合动力车——的充电装置的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具有可移动的锁定元件(6),该锁定元件被设置为用于将充电插头(4)可拆松地锁定在充电装置的充电插座(3)中,并且该锁定元件至少能移动到“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该锁定装置还具有机动的驱动装置(8至11;14、15),该机动的驱动装置被设置为用于移动锁定元件(6),/n其特征在于,/n锁定元件(6)能移动到位于“锁定”位置的另一边的第三“自锁”位置,借助于驱动装置(8至11;14、15)能到达该“自锁”位置,在该“自锁”位置在不利用驱动装置(8至11;14、15)的情况下不能实现解锁。/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220 DE 102017130658.71.一种用于机动车——特别是电动车或混合动力车——的充电装置的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具有可移动的锁定元件(6),该锁定元件被设置为用于将充电插头(4)可拆松地锁定在充电装置的充电插座(3)中,并且该锁定元件至少能移动到“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该锁定装置还具有机动的驱动装置(8至11;14、15),该机动的驱动装置被设置为用于移动锁定元件(6),
其特征在于,
锁定元件(6)能移动到位于“锁定”位置的另一边的第三“自锁”位置,借助于驱动装置(8至11;14、15)能到达该“自锁”位置,在该“自锁”位置在不利用驱动装置(8至11;14、15)的情况下不能实现解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锁定元件(6)的“自锁”位置,作用在其上的力(F)被偏转为关于驱动装置(8至11;14、15)在解锁方向上无转矩。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锁定元件(6)具有叉形接纳部(18),该叉形接纳部用于驱动装置(8至11;14、15)的、接合在该叉形接纳部中的栓部(15)。


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C·特普费尔W·施拉布斯B·杰多维奇F·厄兹多根
申请(专利权)人:开开特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