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荧光渗透检测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1043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荧光渗透检测线结构,包括加工台、检测罩以及加工台顶部的机架,加工台包括若干相互拼接的拼接台,拼接台顶部开设有凹槽,拼接台之间通过拼接件连接;机架上设置有输送装置,机架包括立柱和立柱顶部的导轨,输送装置包括设置在导轨之间的横杆,横杆上设置有竖直的电动缸,电动缸的活动杆底部设置有夹取件;横杆两端和导轨滑动连接,横杆上设置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齿轮,导轨上设置有和齿轮啮合的齿条;检测罩中设置有输送架和输送辊,输送架一侧设置有检测台,输送架下方设置有横向输送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对工件进行有效的输送和定位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荧光渗透检测线结构
本技术涉及探伤检测设备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荧光渗透检测线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荧光渗透检测可以用于检测一些紧密工件的缺陷,工作原理在于使用在工件表面涂上含有荧光物质的渗透剂,渗透液从铸件表面缺陷开口处渗入工件,清除工件表面多余的荧光液.经清洗后保留在工件缺陷中的渗透液被吸附剂吸附出来。用紫外光源照射工件,使荧光物质产生波长较长的可见光,在暗室中对照射后的工件表面进行观察,通过显现的荧光图像来判断缺陷的大小、位置及形态。现有的技术如公告号为CN209673644U的技术专利提供的一种荧光渗透检测线渗透槽,包括外槽池以及内槽池,内槽池位于外槽池内部并在内槽池中置有渗透液;内槽池上方一体式成型有倒斗型侧壁且在内槽池顶部覆盖固定有搁板,搁板上放置有工件;外槽池外部的一侧设有抽液泵,抽液泵的入口端与渗透液通过入口管连通,抽液泵的出口端连通出口管,出口管通过转接头连接多个分支管路,分支管路端部螺纹连接喷淋头并伸至外槽池内部。仅需要采取较少的渗透液就能对大的工件进行检测。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现有的荧光渗透检测线结构需要将待加工的工件依次送入到各个槽体中进行清洗、渗透和检测等作业,并且在加工后需要进行检查和下料,缺少较为有序的输送和定位结构,影响到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荧光渗透检测线结构,具有对工件进行有效的输送和定位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荧光渗透检测线结构,包括加工台、检测罩以及加工台顶部的机架,加工台包括若干相互拼接的拼接台,拼接台顶部开设有凹槽,拼接台之间通过拼接件连接;机架上设置有输送装置,机架包括立柱和立柱顶部的导轨,输送装置包括设置在导轨之间的横杆,横杆上设置有竖直的电动缸,电动缸的活动杆底部设置有夹取件;横杆两端和导轨滑动连接,横杆上设置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齿轮,导轨上设置有和齿轮啮合的齿条;检测罩中设置有输送架和输送辊,输送架一侧设置有检测台,输送架下方设置有横向输送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了机架和横杆的结构用于安装电动缸,电动缸带动夹取件用于进行工件的夹取,通过驱动电机和导轨的结构可以实现横杆的水平移动,将工件送入到指定的位置,驱动电机停下之后可以进行对工件的定位,电动缸竖直移动可以将工件送入到拼接台的凹槽中,用于进行清洗和浸泡等加工,采用上述结构实现了对工件的输送和定位的效果;之后将工件送入到检测罩中,落入到输送架上并通过输送辊进行输送,移动到检测台附近时,通过横向输送件可以将工件送入到检测台上进行检测。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电动缸的活动杆底部设置有连接块一,夹取件顶部设置有连接块二,连接块一底部连接有插接块,连接块二顶部开设有和插接块配合的插接槽,插接块两侧开设有弹簧槽,弹簧槽中活动安装有连接片,弹簧槽中设置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两端分别连接弹簧槽的槽底和连接片,连接片竖直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水平的按压块和定位块,插接槽两侧开设有和定位块配合的卡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连接块一和连接块二的结构相互配合用于进行夹取件的安装,在进行配合时将插接块送入到插接槽中,按动按压块使得定位块和连接片向弹簧槽内移动,插接块和插接槽配合之后松开按压块,定位块从弹簧槽中弹出并进入到了卡槽中,实现了插接块和插接槽的配合,连接块一和连接块二连接在一起,便于进行夹取件的安装和拆卸。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定位块端部设置有倾斜的斜面,斜面的倾斜方向为从插接块的中心到两侧向上倾斜。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块端部增强倾斜的斜面结构,在将插接块送入到插接槽中时,插接槽作用在定位块端部的斜面上,将定位块送入到弹簧槽中,便于插接块的插入。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夹取件设置为电磁铁或气动夹爪。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夹取件设置为电磁铁或者气动夹爪的结构,在使用时可以有效的进行工件的夹取,并且在移动到凹槽上方时可以控制夹取件将工件放下。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横向输送件包括底板和支架,底板上设置有竖直的气缸,气缸的活动杆顶部连接支架,支架两侧均设置有一组传动轮,传动轮之间通过皮带连接,传动轮和皮带均位于输送辊的间隙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了底板和支架的结构,竖直的气缸结构会对支架进行驱动,使得支架和皮带竖直上升,传动轮带动皮带转动,皮带和工件接触并将工件送向检测台。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底座上安装有竖直的套管,套管中活动安装有导向杆,导向杆顶部连接支架底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了底座上的套管的结构,用于进行导向杆的安装,在驱动气缸驱动支架竖直移动时,导向杆的结构起到了对支架的导向效果。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拼接件包括设置在拼接台两侧的拼接板,相邻的拼接台上开设有和拼接板配合的槽口,拼接板位于槽口中并通过螺钉和相邻的拼接台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拼接板和槽口的结构进行拼接台之间的连接,形成了工作台的整体结构,拼装和拆卸较为方便。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使用了机架和横杆的结构用于安装电动缸,带动夹取件用于进行工件的夹取,通过驱动电机和导轨的结构可以实现横杆的水平移动,将工件送入到指定的位置,驱动电机停下之后可以进行对工件的定位,电动缸竖直移动可以将工件送入到拼接台的凹槽中,用于进行清洗和浸泡等加工,采用上述结构实现了对工件的输送和定位的效果;增加了连接块一和连接块二的结构,在使用时将连接块一的插接块送入到插接槽中,通过定位块和卡槽配合可以实现对夹取件的安装,同样的按动按压块可以实现夹取件的拆卸,夹取件的安装拆卸较为方便;使用了支架、传动轮和皮带的结构作为横向输送件,气缸驱动支架竖直移动,支架上安装的传动轮带动皮带转动,可以用于进行工件的横向输送,可以将工件送入到检测台上。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主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分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夹取件安装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横向输送件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加工台;11、拼接台;12、拼接板;2、机架;21、立柱;22、导轨;23、齿条;3、检测罩;4、检测台;5、横杆;51、驱动电机;52、齿轮;53、电动缸;54、连接块一;55、夹取件;56、连接块二;57、插接块;58、弹簧槽;59、插接槽;6、输送架;61、输送辊;7、横向输送件;71、底板;72、支架;73、传动轮;74、皮带;75、气缸;76、套管;77、导向杆;8、连接片;81、复位弹簧;82、按压块;83、定位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荧光渗透检测线结构,包括加工台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荧光渗透检测线结构,包括加工台(1)、检测罩(3)以及加工台(1)顶部的机架(2),其特征在于:加工台(1)包括若干相互拼接的拼接台(11),拼接台(11)顶部开设有凹槽,拼接台(11)之间通过拼接件连接;机架(2)上设置有输送装置,机架(2)包括立柱(21)和立柱(21)顶部的导轨(22),输送装置包括设置在导轨(22)之间的横杆(5),横杆(5)设置有竖直的电动缸(53),电动缸(53)的活动杆底部设置有夹取件(55);横杆(5)两端和导轨(22)滑动连接,横杆(5)上设置有驱动电机(51),驱动电机(51)的输出轴连接有齿轮(52),导轨(22)上设置有和齿轮(52)啮合的齿条(23);检测罩(3)中设置有输送架(6)和输送辊(61),输送架(6)一侧设置有检测台(4),输送架(6)下方设置有横向输送件(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荧光渗透检测线结构,包括加工台(1)、检测罩(3)以及加工台(1)顶部的机架(2),其特征在于:加工台(1)包括若干相互拼接的拼接台(11),拼接台(11)顶部开设有凹槽,拼接台(11)之间通过拼接件连接;机架(2)上设置有输送装置,机架(2)包括立柱(21)和立柱(21)顶部的导轨(22),输送装置包括设置在导轨(22)之间的横杆(5),横杆(5)设置有竖直的电动缸(53),电动缸(53)的活动杆底部设置有夹取件(55);横杆(5)两端和导轨(22)滑动连接,横杆(5)上设置有驱动电机(51),驱动电机(51)的输出轴连接有齿轮(52),导轨(22)上设置有和齿轮(52)啮合的齿条(23);检测罩(3)中设置有输送架(6)和输送辊(61),输送架(6)一侧设置有检测台(4),输送架(6)下方设置有横向输送件(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荧光渗透检测线结构,其特征在于:电动缸(53)的活动杆底部设置有连接块一(54),夹取件(55)顶部设置有连接块二(56),连接块一(54)底部连接有插接块(57),连接块二(56)顶部开设有和插接块(57)配合的插接槽(59),插接块(57)两侧开设有弹簧槽(58),弹簧槽(58)中活动安装有连接片(8),弹簧槽(58)中设置有复位弹簧(81),复位弹簧(81)两端分别连接弹簧槽(58)的槽底和连接片(8),连接片(8)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辉汤燕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欧能达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