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潘炎忠专利>正文

空调内机充气保压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2053 阅读:4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空调内机充气保压阀,涉及一种用于空调内机制造及安装过程的工艺零件。所述外壳内壁的表面均布有与撑臂数量相同的换向棱,换向棱一端制成斜面;限位圈制有若干个凸台,每个凸台均正对着换向棱的端部;撑臂上设有往外圆周面方向伸出的台阶状突起,该突起的结构大小与所述的空隙相适合以便嵌入该空隙中定位使阀口处于半开启状态。该空调内机充气保压阀,不仅具有原有保压阀的全部优点,而且所设置的换向棱斜面与凸台相配合的结构,使得该阀具有初始阀口半开启,充气一次完全关闭,之后可连续重复充气的特点,使其更加符合生产工艺的要求,并且工作效率更高,使用效果更好。(*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空调内机制造及安装过程的工艺零件,特别用于 空调内机测试时的充气保压。
技术介绍
空调机在制造过程中需要对其制冷管道的密封性能反复测试。目前对分体 式空调的内机(室内机)的测试方式是在内机的制冷管道内先充入氮气检漏、 充入氦气检漏以及最后充入制冷剂进行气焊封口检漏。若全部合格则产品为合 格。在上述过程中,无论哪一环节发现有漏气,则需放气卸压修补管道后重新 测试。中国专利(专利号200320109072.7)公开了一种空调内机充气保压塑料阀, 该阀的外壳内是一内圆筒体,内圆筒体内装有可在沿外壳轴线方向滑动的阀芯, 阀芯上制有若干利于气体流通的通槽,阀芯的一端装有橡胶塞,该橡胶塞与内 圆筒体端部形成开启或关闭阀门的阀口;阔芯的一端受一弹簧压力具有关闭阀 口的势能。采用该阀不仅可省去原先落后的多种工序以及工装设备和器材,而 且测试效率成倍提高,测试成本得以显著降低;还有效保证了工作人员的身体 健康,减少了大气污染。然而装有该阀门的铜管在与制冷管道进行气焊封口连接时,需要管道内流 通充足的氮气,以避免焊接处的管道内壁产生氧化现象;但由于所述阀门的阀 口处于关闭状态,使得氮气无法自然流通,对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有 一些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空调内 机充气保压阀的改进,该工件应具有初始状态阀口开启,充气后阀口关闭的特 点;并且工作效率高,使用效果好。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是空调内机充气保压阀,包括一回转体外壳, 外壳一端的接口内制有可与空调内机制冷管道连接的内螺纹,外壳另一端的充 气口内固定有限位圈;外壳内腔中定位一可滑动的阀芯,阀芯与外壳内壁配合 形成开启或关闭阀门的阀口,阀芯的一端固定一导向架,导向架的外圆周面上 伸出至少三个撑臂,撑臂之间的空间作为气体流动的通道;每个撑臂的顶端接 触所述的限位圈的内表面,以便保持阀芯及导向架沿外壳轴线的直线滑动;另 有一定位于外壳内腔中的弹簧施力于阀芯及导向架,以便关闭阀口;所述外壳 内壁的表面均布有与撑臂数量相同的换向棱,换向棱朝向限位圈的一端制成斜 面;所述的限位圈面向阀芯的一端制有若干个凸台,凸台数量与所述的换向棱 相同,每个凸台均正对着换向棱的端部,并且与换向棱的斜面保持适当的空隙; 所述的每个撑臂又设有往外圆周面方向伸出的台阶状突起,该突起的结构大小 与所述的空隙相适合以便嵌入该空隙中定位使阀口处于半开启状态;该突起还 与换向棱的斜面配合作用,使得在导向架受到外力作用直线滑动的同时又作旋 转运动,并且在弹簧的压力下从凸台的顶端滑落时带动阀芯移动从而关闭阀口。所述的斜面与阀门的横截面的角度为30-60度。所述的外壳内壁上还装有密封圈,阀芯与密封圈配合形成开启或关闭阀门 的阀口。所述的阀芯上装有锥形塞,该锥形塞与外壳内壁上的内圆锥面配合形成开 启或关闭阀门的阀口。所述的阀芯上装有平面形的密封塞,该密封塞与外壳内壁上的筒形端口配 合形成开启或关闭阀门的阀口 。所述的外壳外部的轴向中间区域还分别制有绕外圆周表面成圈的搭口槽以 及搭口脊,接口 一侧的外部制有适应扳手咬合施力的螺栓面。所述的外壳的充气口一侧外部也可设置成筒状外表面,而接口一侧的外部制有适应扳手咬合施力的螺栓面。本技术在制造完成出厂时,通过装配调整使得所述的导向架撑臂上的 突起嵌入在外壳内腔的换向棱斜面与限位圈凸台之间的空隙中,进而保持阀芯 与外壳内壁之间的阀口 (或与外壳内壁上的密封圈之间的阀口)处于半打开状 态;因此当操作者将本技术拧紧在空调内机的制冷管道接头上后再进行气 焊时,制冷管道内的氮气仍然可以从阀口中逸出;然后操作者将通用的充气连 接套直接套压在该阔的充气口上进行充气,导向架与阀芯就同时被压向左移动 (同时导向架撑臂上的突起沿着换向棱斜面滑动,带动导向架与闽芯绕阀的轴 线转动,直至该突起滑过斜面移动到换向棱的侧面),使阀口完全打开,所充气 体就可顺利进入空调内机的制冷管道,并将腔体内多余的氮气排出。充气结束, 充气连接套拆除(外来压力消除),导向架及阀芯的在弹簧的压力下向右滑动, 而导向架撑臂上的突起在向右滑动过程中无法回复到原有位置,而是直接从换 向棱的侧面穿过空隙及凸台的顶端边滑落到凸台的底端(换向棱的该侧面与凸 台的同一侧面对齐),从而带动阀芯完全关闭阀口。采用本技术,不仅具有原有保压阀的全部优点,而且所设置的换向棱 斜面与凸台相配合的结构,使得该阀具有初始阀口半开启,充气一次完全关闭, 之后可连续重复充气的特点,使其更加符合生产工艺的要求,并且工作效率更 高,使用效果更好。附图说明图l是本技术实施例之一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实施例的外壳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实施例取下限位圈后的外壳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实施例的限位圈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实施例的阀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实施例的导向架之一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1实施例的导向架之二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实施例中的阀芯与导向架固定连接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1实施例中导向架撑臂上的突起在外壳内腔壁的工作位置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之二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实施例的外壳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0实施例中的阀芯与导向架固定连接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之三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实施例的外壳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3实施例中的阀芯与导向架固定连接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6是本技术的外部结构之一的示意图。图17是本技术的外部结构之二的示意图。图中l-外壳、1-l内螺纹、l-2换向棱、1-2-l斜面、1-3搭口槽、l-4搭口 脊、1-5螺栓面、l-6定位棱、2-压紧套、3-阀芯、4-密封圈、5-阀芯杆、6-限 位圈、6-l定位槽、6-2凸台、7-导向架、7-l撑臂、7-l-l突起、8-弹簧、9-充气 口、 10-阀口、 11-密封塞、12-锥形塞、13-弹簧支撑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该空调内机充气保压阀包括一回转体外壳l,外壳一端接口 (图l左侧)内 制有与空调内机制冷管道连接的内螺纹l-l,外壳另一端充气口9内固定有限位 圈6 (限位圈外圆周面制有若干条定位棱6-l或定位槽,以加强与外壳内腔壁部 的固定连接);外壳的内腔中定位一可直线滑动(沿外壳的轴线滑动)的阀芯3, 阀芯与与外壳内壁之间上的密封圈4配合形成开启或关闭阀门的阀口10 (所述的 外壳内壁上还紧配合地固定一压紧套2,该压紧套的一端顶压着所述的密封圈以 使其定位),阀芯的一端固定一导向架7,导向架是在一圆柱体的外圆周面上伸 出至少三个撑臂7-l (图6与图7分别显示了具有四个撑臂和三个撑臂的导向架;换向棱、撑臂及凸台也均应设置分别相同的数量),撑臂之间的空间作为气体流 动的通道,每个撑臂的顶端接触所述的限位圈的内表面,以便保持阔芯及导向 架沿外壳轴线的直线滑动,另有一定位于内圆筒体的弹簧8施力于阀芯及导向架,以关闭阀口;以上结构均与现有保压阀的结构类同。本技术的改进,是在所述的外壳内腔的表面均布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空调内机充气保压阀,包括一回转体外壳(1),外壳一端的接口内制有可与空调内机制冷管道连接的内螺纹(1-1),外壳另一端的充气口(9)内固定有限位圈(6);外壳内腔中定位一可滑动的阀芯(3),阀芯与外壳内壁配合形成开启或关闭阀门的阀口,阀芯的一端固定一导向架(7),导向架的外圆周面上伸出至少三个撑臂(7-1),撑臂之间的空间作为气体流动的通道;每个撑臂的顶端接触所述的限位圈的内表面,以便保持阀芯及导向架沿外壳轴线的直线滑动;另有一定位于外壳内腔中的弹簧(8)施力于阀芯及导向架,以便关闭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壁的表面均布有与撑臂数量相同的换向棱(1-2),换向棱朝向限位圈的一端制成斜面(1-2-1);所述的限位圈面向阀芯的一端制有若干个凸台(6-2),凸台数量与所述的换向棱相同,每个凸台均正对着换向棱的端部,并且与换向棱的斜面保持适当的空隙;所述的每个撑臂又设有往外圆周面方向伸出的台阶状突起(7-1-1),该突起的结构大小与所述的空隙相适合以便嵌入该空隙中定位使阀口处于半开启状态;该突起还与换向棱的斜面配合作用,使得在导向架受到外力作用直线滑动的同时又作旋转运动,并且在弹簧的压力下从凸台的顶端滑落时带动阀芯移动从而关闭阀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炎忠
申请(专利权)人:潘炎忠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