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共挤管状药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7155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共挤管状药模具,可以将两种物料在同一个模具内各自分流成三股,三通道同时成型;包括进料组件和支架组件3;所述进料组件包括外廓呈横置圆柱状的主进料组件1和外廓呈方形的侧进料组件2;所述侧进料组件2固定安装在所述主进料组件1的一侧;所述支架组件3固定安装在所述主进料组件1的下方;所述主进料组件1包括设置在所述主进料组件1右侧的外层料口11,与所述外层料口11连通的外层料型腔,设置在所述住进料组件1左侧的出料口16;所述外层料口11设置在所述主进料组件1的中心轴上;所述出料口16设置有三个,均布在所述主进料组件1的左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增大产量,稳定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共挤管状药模具
本专利技术属于高分子材料挤压成型工艺
,尤其涉及一种共挤管状药模具。
技术介绍
一般在通过传统的口模挤出高分子材料时,由于高分子材料本身的粘弹性,会出现挤出胀大现象,又称为离模膨胀,即挤出的高分子制件尺寸比口模尺寸大。这使得挤出的材料尺寸不容易控制。已公开中国技术专利,公开号:CN106827446B,专利名称:渐变式波纹形挤出口模,申请日:20170114,其公开了一种渐变式波纹形挤出口模,口模的外形呈圆柱形,口模的中心轴线上开设有波纹形通孔,波纹形通孔从进口往出口方向依次为入口区、口模区和出口区,入口区为圆筒形,口模区为从入口区向出口区多段连续波纹扩张式,出口区为圆锥外扩形,由内向外直径逐渐增大,本专利技术的渐变式波纹形挤出口模,口模内壁呈类似波纹管形状,随着每一段尺寸的增大,高分子材料有了分子链松弛的空间,分子链逐渐松弛,这样经过一段一段的挤出,到出口时分子链松弛基本达到平衡,挤出的制品尺寸基本与出口尺寸一致,而且制品(如棒材、管材等)内应力小,制品力学性能更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共挤管状药模具,可以将两种物料在同一个模具内各自分流成三股,再同时覆合到一起成型,可以三通道同时成型。本技术提供一种共挤管状药模具,包括进料组件和支架组件3;所述进料组件包括外廓呈横置圆柱状的主进料组件1和外廓呈方形的侧进料组件2;所述侧进料组件2固定安装在所述主进料组件1的一侧;所述支架组件3固定安装在所述主进料组件1的下方;所述主进料组件1包括设置在所述主进料组件1右侧的外层料口11,与所述外层料口11连通的外层料型腔,设置在所述主进料组件1左侧的出料口16;所述外层料口11设置在所述主进料组件1的中心轴上;所述出料口16设置有三个,均布在所述主进料组件1的左侧;所述外层料型腔自由向左依次包括外层料分支腔12,外层料平行腔13,外层料汇聚腔14,外层料成型腔15;所述侧进料组件2包括内层料口21,内层料型腔;所述内层料口21设置在所述侧进料组件2内部;所述内层料型腔右侧端与所述内层料口21连通,左侧端与出料口16连通;所述内层料型腔自右向左依次包括内层料等分腔22,内层料平行腔23,内层料汇聚腔24,内层料成型腔25。优选的,所述侧进料组件2的中心轴与所述主进料组件1的中心轴呈45°。优选的,所述主进料组件1包括自右向左第一模具层100,第二模具层200,第三模具层300,第四模具层400,第五模具层500,第六模具层600。优选的,所述第一模具层100,第二模具层200,第三模具层300,第四模具层400,第五模具层500,第六模具层600均用螺栓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三模具层300与所述第四模具层400结合形成所述内层料等分腔22。优选的,所述第二模具层200还设置有引料斗201;所述引料斗201自右向左开口逐渐扩大。优选的,所述支架组件3底部还设置有4个滑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方便快速成型高分子管状药,且三通道同时出料,增大产量;配合挤出机共挤,挤出连续,稳定生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外观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爆炸图;图3为本技术左视图;图4为图3中A-A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主视图;图6为图5中F-F剖视图;图7为图5中H-H剖视图;图中,1、主进料组件;11、外层料口,12、外层料分支腔,13、外层料平行腔,14、外层料汇聚腔,15、外层料成型腔,16、出料口;2、侧进料组件;21、内层料口,22、内层料等分腔,23、内层料平行腔,24、内层料汇聚腔,25、内层料成型腔;3、支架组件。100、第一模具层;200、第二模具层,201、引料斗;300、第三模具层;400、第四模具层;500、第五模具层;600、第六模具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本技术提供一种共挤管状药模具,包括进料组件和支架组件3;所述进料组件包括外廓呈横置圆柱状的主进料组件1和外廓呈方形的侧进料组件2;所述侧进料组件2固定安装在所述主进料组件1的一侧;所述支架组件3固定安装在所述主进料组件1的下方;所述主进料组件1包括设置在所述主进料组件1右侧的外层料口11,与所述外层料口11连通的外层料型腔,设置在所述主进料组件1左侧的出料口16;所述外层料口11设置在所述主进料组件1的中心轴上;所述出料口16设置有三个,均布在所述主进料组件1的左侧;所述外层料型腔自由向左依次包括外层料分支腔12,外层料平行腔13,外层料汇聚腔14,外层料成型腔15;所述侧进料组件2包括内层料口21,内层料型腔;所述内层料口21设置在所述侧进料组件2内部;所述内层料型腔右侧端与所述内层料口21连通,左侧端与出料口16连通;所述内层料型腔自右向左依次包括内层料等分腔22,内层料平行腔23,内层料汇聚腔24,内层料成型腔25。如图4所示,外层料自外层料口11进入外层料型腔,经过外层料分支腔12将位于主进料组件1中心的一股外层料逐渐扩散呈三等份外层料,在经过外层料平行腔13到外层料汇聚腔14时,三等份的外层料根据型腔形状的改变,逐渐由三段圆弧状汇聚成三个正圆状型腔,如图6-图7所示,为三等份的外层料逐渐由图6的三段圆弧状逐渐变成图7的分别包裹在内层料型腔外侧的三个正圆状型腔。接着外层料进入外层料汇聚腔14,如图4所示,外层料汇聚腔14的直径自由向左逐步做小,直至外层料成型腔15,最终自出料口16成型排出。内层料自内层料口21进入,内层料等分腔22,内层料由一股内层料在内层料等分腔22内等分成三份,再接着进入内层料平行腔23,形成内层料整圆,在内层料汇聚腔24内整圆直径逐步缩小,直至出料口成型排出。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侧进料组件2的中心轴与所述主进料组件1的中心轴呈45°。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主进料组件1包括自右向左第一模具层100,第二模具层200,第三模具层300,第四模具层400,第五模具层500,第六模具层600。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第一模具层100,第二模具层200,第三模具层300,第四模具层400,第五模具层500,第六模具层600均用螺栓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第三模具层300与所述第四模具层400结合形成所述内层料等分腔22。内层料自内层料口进入主进料组件的中心后,在所述内层料等粉墙22均分成三等份。第四模具层400上设置有品字形凹槽,用于盛放内层料。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第二模具层200还设置有引料斗201;所述引料斗201自右向左开口逐渐扩大。所述引料斗201呈漏斗状,用于将来自外层料口的一股材料,引流呈圆弧状(如图2中第三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共挤管状药模具,包括进料组件和支架组件(3);/n其特征在于,/n所述进料组件包括外廓呈横置圆柱状的主进料组件(1)和外廓呈方形的侧进料组件(2);所述侧进料组件(2)固定安装在所述主进料组件(1)的一侧;所述支架组件(3)固定安装在所述主进料组件(1)的下方;/n所述主进料组件(1)包括设置在所述主进料组件(1)右侧的外层料口(11),与所述外层料口(11)连通的外层料型腔,设置在所述主进料组件(1)左侧的出料口(16);所述外层料口(11)设置在所述主进料组件(1)的中心轴上;所述出料口(16)设置有三个,均布在所述主进料组件(1)的左侧;/n所述外层料型腔自由向左依次包括外层料分支腔(12),外层料平行腔(13),外层料汇聚腔(14),外层料成型腔(15);/n所述侧进料组件(2)包括内层料口(21),内层料型腔;所述内层料口(21)设置在所述侧进料组件(2)内部;所述内层料型腔右侧端与所述内层料口(21)连通,左侧端与出料口(16)连通;/n所述内层料型腔自右向左依次包括内层料等分腔(22),内层料平行腔(23),内层料汇聚腔(24),内层料成型腔(2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共挤管状药模具,包括进料组件和支架组件(3);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料组件包括外廓呈横置圆柱状的主进料组件(1)和外廓呈方形的侧进料组件(2);所述侧进料组件(2)固定安装在所述主进料组件(1)的一侧;所述支架组件(3)固定安装在所述主进料组件(1)的下方;
所述主进料组件(1)包括设置在所述主进料组件(1)右侧的外层料口(11),与所述外层料口(11)连通的外层料型腔,设置在所述主进料组件(1)左侧的出料口(16);所述外层料口(11)设置在所述主进料组件(1)的中心轴上;所述出料口(16)设置有三个,均布在所述主进料组件(1)的左侧;
所述外层料型腔自由向左依次包括外层料分支腔(12),外层料平行腔(13),外层料汇聚腔(14),外层料成型腔(15);
所述侧进料组件(2)包括内层料口(21),内层料型腔;所述内层料口(21)设置在所述侧进料组件(2)内部;所述内层料型腔右侧端与所述内层料口(21)连通,左侧端与出料口(16)连通;
所述内层料型腔自右向左依次包括内层料等分腔(22),内层料平行腔(23),内层料汇聚腔(24),内层料成型腔(25)。


2.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晓军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金凯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