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中冷器气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5197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强度中冷器气管,包括管体、单向阀以及一端与空气滤清器出气端相连通的导管,所述管体的一端为进气口,另一端为出气口,所述导管的另一端通过单向阀可单方向连通于管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简单,布局合理;由于所述导管的一端与空气滤清器出气端相连通,另一端通过单向阀可单方向连通于管体,则当所述管体与其内部高温气体发生热交换的同时,经空气滤清器过滤的空气也会经所述导管进入管体的内部,并与高温气体之间发生混合,从而大大降低了所述管体内部的气体的温度,进而降低了所述管体的热辐射量,延长了位于所述管体周围的橡胶、塑料等材料制成的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强度中冷器气管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零部件
,具体为一种高强度中冷器气管。
技术介绍
中冷器气管是连接发动机排气系统两端的一部分,其一般采用304不锈钢管,经弯曲、缩口、焊接等工艺制成,又经过0.6MPa耐压试验;其两头打有凸筋,提高了与发动机排气系统两端进、出接口的密封性,降低产品漏水的风险,且与排气系统组装简单,大大提升了组装效率。现有的中冷器气管在排气时,气体与其内壁之间发生热交换,从而起到散热作用,通过热交换进行散热,但是这种方式散热效率较低,且易对安装在中冷器气管周围的橡胶、塑料等材料制成的零部件产生热辐射,从而加快它们的老化程度,缩短它们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强度中冷器气管,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不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度中冷器气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一端为进气口,另一端为出气口;还包括单向阀以及一端与空气滤清器出气端相连通的导管,所述导管的另一端通过单向阀可单方向连通于管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结构简单,布局合理;由于所述导管的一端与空气滤清器出气端相连通,另一端通过单向阀可单方向连通于管体,则当所述管体与其内部高温气体发生热交换的同时,经空气滤清器过滤的空气也会经所述导管进入管体的内部,并与高温气体之间发生混合,从而大大降低了所述管体内部的气体的温度,进而降低了所述管体的热辐射量,延长了位于所述管体周围的橡胶、塑料等材料制成的零部件的使用寿命。优选的,所述单向阀包括弹簧、圆台状的密封塞、圆柱状的套筒以及圆柱状的盖帽,所述的套筒和盖帽相连形成密闭结构,所述套筒的内底部连通于管体,所述盖帽的内底部设有用于连通导管的圆台状通孔,所述密封塞轴向活动连接于圆台状通孔内,所述弹簧位于密封塞和套筒的内底壁之间,且在所述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密封塞上的锥面和圆台状通孔的内壁之间形成隔断区。其优点是:在所述管体未工作时,所述单向阀两端的气压相同,在所述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密封塞轴向活动至所述圆台状通孔内,使得所述密封塞上的锥面和圆台状通孔的内壁之间形成隔断区;当所述管体工作时,其内部流速增大,压强变小,所述单向阀的两端产生压力差,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所述密封塞轴向远离所述圆台状通孔,从而使得所述密封塞上的锥面和圆台状通孔的内壁之间分离,所述导管内的气体得以通过所述单向阀进入管体内。优选的,所述密封塞的大头端一体连接有圆柱状的限位滑板,所述限位滑板的外侧面轴向滑动匹配于套筒的内壁,且所述限位滑板的两端贯穿设有连通孔。其优点是:提高了所述密封塞沿圆台状通孔的轴向活动的稳定性。优选的,所述连通孔为多个,且多个所述连通孔之间呈放射状布置。其优点是:使得所述导管内的气体得以更加均匀的进入管体内部。优选的,所述盖帽可拆卸连接于套筒上。其优点是:便于更换与维修。优选的,所述盖帽可拆卸连接于套筒上是指它们之间为螺纹连接或卡扣连接。其优点是:通过螺纹连接或者卡扣连接得以实现所述盖帽和套筒之间的可拆卸功能。优选的,所述导管为可弯折管。其优点是:便于走线,方便避开其他零部件。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高强度中冷器气管的主视图;图2~3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单向阀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限位滑板上的连通孔的布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的说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请参照图1至图4,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高强度中冷器气管,包括管体1,所述管体1的一端为进气口11,另一端为出气口12;还包括单向阀2以及一端与空气滤清器出气端相连通的导管3,所述导管3的另一端通过单向阀2可单方向连通于管体1(即所述导管3内的气体可通过单向阀2进入管体1内部,但所述管体1内部的气体不能通过单向阀2进入导管3的内部)。所述单向阀2包括弹簧21、圆台状的密封塞22、圆柱状的套筒23以及圆柱状的盖帽24,所述的套筒23和盖帽24相连形成密闭结构,所述套筒23的内底部通过一体连接的连接管13焊接并连通于管体1上,所述盖帽24的内底部设有用于连通导管3的圆台状通孔25,所述密封塞22轴向活动连接于圆台状通孔25内,所述弹簧21位于密封塞22和套筒23的内底壁之间,且在所述弹簧21的作用下,所述密封塞22上的锥面和圆台状通孔25的内壁之间形成隔断区。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塞22的大头端一体连接有圆柱状的限位滑板26,所述限位滑板26的外侧面轴向滑动匹配于套筒23的内壁,且所述限位滑板26的两端贯穿设有连通孔27。在所述限位滑板26和套筒23的内壁的限位滑动匹配下,提高了所述密封塞22沿圆台状通孔25的轴向活动的稳定性。实施例中,所述连通孔27为多个,且多个所述连通孔27之间呈放射状布置,使得所述导管3内的气体得以更加均匀的进入管体1内部。实施例中,所述盖帽24可拆卸连接于套筒23上,优选为螺纹连接或者卡扣连接(螺纹连接以及卡扣连接的方式本身均为现有技术),便于更换与维修。实施例中,所述导管3为可弯折管,便于安装走线,方便避开其他零部件。工作原理:在所述管体1未工作时,所述单向阀2两端的气压相同,在所述弹簧21的弹力作用下以及所述限位滑板26的限位作用下,所述密封塞22得以轴向活动至所述圆台状通孔25内,此时,由于所述密封塞22上的锥面和圆台状通孔25的内壁之间形成隔断区,所述单向阀2处于关闭状态,避免了所述管体1内部的气体进入所述导管3内部。当所述管体1工作时,由于所述管体1内部的流速增大(根据流速越大,压强变小的原理),所述单向阀2的两端产生压力差,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所述密封塞22轴向远离所述圆台状通孔25,从而使得所述密封塞22上的锥面和圆台状通孔25的内壁之间分离,经空气滤清器过滤后的空气依次经过所述的导管3、圆台状通孔25、连通孔27以及连接管13后,再进入所述管体1内部并与其内的高温气体混合,从而大大降低了所述管体1内部的气体的温度,进而降低了所述管体1的热辐射量,延长了位于所述管体1周围的橡胶、塑料等材料制成的零部件的使用寿命。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当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强度中冷器气管,包括管体(1),所述管体(1)的一端为进气口(11),另一端为出气口(1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单向阀(2)以及一端与空气滤清器出气端相连通的导管(3),所述导管(3)的另一端通过单向阀(2)可单方向连通于管体(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度中冷器气管,包括管体(1),所述管体(1)的一端为进气口(11),另一端为出气口(1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单向阀(2)以及一端与空气滤清器出气端相连通的导管(3),所述导管(3)的另一端通过单向阀(2)可单方向连通于管体(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中冷器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2)包括弹簧(21)、圆台状的密封塞(22)、圆柱状的套筒(23)以及圆柱状的盖帽(24),所述的套筒(23)和盖帽(24)相连形成密闭结构,所述套筒(23)的内底部连通于管体(1),所述盖帽(24)的内底部设有用于连通导管(3)的圆台状通孔(25),所述密封塞(22)轴向活动连接于圆台状通孔(25)内,所述弹簧(21)位于密封塞(22)和套筒(23)的内底壁之间,且在所述弹簧(21)的作用下,所述密封塞(22)上的锥面和圆台状通孔(25)的内壁之间形成隔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宏勇赖挺松孙月芬王根益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海纳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