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单元搭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2591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动力单元搭载结构,具有:动力单元,其相对于一对侧面构件而被搭载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所述一对侧面构件在相对于车厢的车辆前方侧或车辆后方侧处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被配置;一对上侧车身构成部件,所述一对上侧车身构成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与所述一对侧面构件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且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处;横撑,其在与所述一对侧面构件相比靠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处被架设在所述一对上侧车身构成部件上,并对所述动力单元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于所述车厢的较远侧的底部进行支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力单元搭载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动力单元搭载结构。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开2011-020623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通过被结合于左右的侧面构件上的零件搭载框架部件而对逆变器的前侧部分进行支承的结构。在日本特开2010-000861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逆变器的前部被安装在前部横向构件上、且逆变器的后部被安装在悬架塔杆上的逆变器安装结构。然而,在如日本特开2011-020623号公报、日本特开2010-000861号公报那样使动力单元支承在对侧面构件进行连接的部件上的结构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由于侧面构件的变形(轴压缩)会因该部件而被限制,因此变得难以对碰撞载荷进行吸收。而且,在日本特开2010-000861号公报的结构中,在为了使侧面构件易于变形而去掉了对侧面构件进行连接的部件的情况下,动力单元中的距车厢较远侧的部位变得不被支承。换言之,由于在动力单元中的距车厢较远侧的部位的周围没有部件,因此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碰撞载荷容易被输入到动力单元上,从而有可能使动力单元容易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能够对碰撞载荷在侧面构件中难以被吸收的情况进行抑制,并且对动力单元的变形进行抑制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具有:动力单元,其相对于一对侧面构件而被搭载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所述一对侧面构件在相对于车厢的车辆前方侧或车辆后方侧处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被配置;一对上侧车身构成部件,所述一对上侧车身构成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与所述一对侧面构件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且靠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处;横撑,其在与所述一对侧面构件相比靠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处被架设在所述一对上侧车身构成部件上,并对所述动力单元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于所述车厢的较远侧的底部进行支承。在第一方式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中,对动力单元进行支承的横撑被配置在与侧面构件相比靠上侧处,且并未对一对侧面构件进行连接。由此,由于一对侧面构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变形不会通过横撑而被限制,因此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能够对碰撞载荷在侧面构件中难以被吸收的情况进行抑制。并且,在第一方式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中,由于在动力单元的距车厢较远侧(碰撞载荷的输入侧)的部位的周边存在有横撑,因此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碰撞载荷的一部分会经由横撑而被传递到其他部位。由此,由于被输入到动力单元处的碰撞载荷变小,因此能够对动力单元的变形进行抑制。也就是说,在第一方式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能够对碰撞载荷在侧面构件中难以被吸收的情况进行抑制,并且能够对动力单元的变形进行抑制。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中,设置有辅助部件和架设部件,所述辅助部件在从车辆上下方向观察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与所述横撑相比而距所述车厢较近侧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所述架设部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轴向的一端部被安装在所述横撑上且另一端部被支承在所述辅助部件上,所述动力单元被支承在所述横撑以及所述辅助部件上。在第二方式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中,由于通过使动力单元被支承在横撑以及辅助部件上,从而使动力单元的底部的支承范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扩大,因此能够对动力单元的中心轴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而倾斜的情况进行抑制。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式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的所述辅助部件为,被设置在如下的板件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部处的横向构件,所述板件对收纳有所述动力单元的收纳室和所述车厢进行划分,在所述横向构件上,设置有从所述横向构件朝向车辆上方而直立的托架,所述架设部件的轴向的另一端部被安装在所述托架上。在第三方式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中,通过改变从横向构件而直立的托架,从而使架设部件的一端部的高度被改变。换言之,由于能够在不更换横向构件的条件下对架设部件的一端部的高度进行调节,因此容易实施架设部件的倾斜调节。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式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的所述辅助部件为,设置有被安装部并对收纳有所述动力单元的收纳室与所述车厢进行划分的板件,所述架设部件的后端部被安装在所述被安装部上。在第四方式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中,在车辆前后方向的碰撞载荷被输入到横撑上的情况下,架设部件将在横撑和板件之间抵抗碰撞载荷。由此,由于抑制了横撑的变形,并且,抑制了架设有横撑的上侧车身构成部件的变形,因此能够抑制车辆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碰撞载荷的刚性的下降。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式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的所述上侧车身构成部件具有一对悬架塔,所述一对悬架塔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被配置,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所述横撑被架设在所述一对悬架塔上。在第五方式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中,在碰撞载荷于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到一个悬架塔上的情况下,被输入的碰撞载荷的一部分会经由横撑而向另一个悬架塔被传递。由此,与不具有横撑的结构相比,由于抑制了悬架塔的变形,因此能够提高悬架塔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碰撞载荷的刚性。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获得一种如下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能够对碰撞载荷在侧面构件中难以被吸收的情况进行抑制,并且能够对动力单元的变形进行抑制。附图说明参照以下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为表示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的车辆前部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2为表示图1中示出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及其周边部分的主视图。图3为图2中示出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的纵剖视图(图2的3-3线剖视图)。图4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及其周边部分的主视图。图5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及其周边部分的俯视图。图6为图5中示出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的纵剖视图(图5的6-6线剖视图)。图7为第一改变例所涉及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的纵剖视图。图8为表示第二改变例所涉及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及其周边部分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在图1中,示出了应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30的车辆10的前部的内部结构。另外,在图1中,省略了后述的动力单元31(参照图2)的图示。车辆10以包括车身12和动力单元搭载结构30的方式而被构成。另外,在各图中,箭头标记FR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箭头标记RR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后侧,箭头标记UP表示车辆上下方向上侧,箭头标记OUT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车辆前后方向、车辆上下方向、车辆宽度方向为相互正交的方向。以下,在仅使用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来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设为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朝向行进方向的情况下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整体结构)车身12以包括悬架构件14、车厢前壁16、前侧面构件18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单元搭载结构,具有:/n动力单元,其相对于一对侧面构件而被搭载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处,所述一对侧面构件在相对于车厢的车辆前方侧或车辆后方侧处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被配置;/n一对上侧车身构成部件,所述一对上侧车身构成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与所述一对侧面构件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且靠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处;/n横撑,其在与所述一对侧面构件相比靠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处被架设在所述一对上侧车身构成部件上,并对所述动力单元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于所述车厢的较远侧的底部进行支承。/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306 JP 2019-0405501.一种动力单元搭载结构,具有:
动力单元,其相对于一对侧面构件而被搭载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处,所述一对侧面构件在相对于车厢的车辆前方侧或车辆后方侧处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被配置;
一对上侧车身构成部件,所述一对上侧车身构成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与所述一对侧面构件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且靠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处;
横撑,其在与所述一对侧面构件相比靠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处被架设在所述一对上侧车身构成部件上,并对所述动力单元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于所述车厢的较远侧的底部进行支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其中,
设置有辅助部件和架设部件,
所述辅助部件在从车辆上下方向观察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与所述横撑相比而距所述车厢较近侧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
所述架设部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轴向上的一端部被安装在所述横撑上且另一端部被支承在所述辅助部件上,
所述动力单元被支承在所述横撑以及所述辅助部件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其中,
所述辅助部件为被设置在如下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村井大介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