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下式背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61627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2 0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下式背光装置及显示设备。直下式背光装置包括LED光源的阵列、PCB基板、反射杯的阵列、光学膜片。PCB基板,在该PCB基板上安装有多个所述LED光源的阵列。反射杯的阵列,其将所述LED光源的一部分的配光向所述直下式背光装置的显示面的一侧反射。光学膜片,其设置在所述反射杯的上方。所述反射杯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反射杯之间的连接位置设有透光结构,以使得光线通过所述透光结构在所述反射杯之间传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改善面光源均匀出光的直下式背光装置,在不增加成本与出光均匀度的条件下,有效地缩减LED光源与光学膜片之间的间距使得背光装置达到薄型化,并且提高了光的利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直下式背光装置
本技术涉及显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直下式背光装置。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装置具有的液晶面板自身不发光。因此,液晶显示装置在液晶面板的背面侧设置有作为面光源装置的背光装置作为对液晶面板进行照明的光源。直下式的背光装置的主要构件有光学模片、扩散板、LED光源与反射片等,在此组成架构中,如何在不增加成本与出光均匀度的条件下,有效地缩减LED光源与扩散板之间的间距使得背光装置达到薄型化的需求实为一项重要的课题。美国专利公开第20080231780号揭露了一种采用直下式背光装置的显示器组件。扩散片(diffuserfilm)设置于支撑基板与光源之间,且支撑基板(supportingsubstrate)具有低光吸收率及低光散射率,其中支撑基板由透光材料所制成。另外,美国专利公开第20080231780号专利中揭露了扩散片与支撑基板之间不同间隔关系。另外,美国专利公开第20080231780号中亦揭露其设计具有足够的光散射效果以遮蔽光源,且可提供较均匀的面光源,并可提供较薄的光学散射架构。另外,美国公告第7068332号揭露一直下式背光单元,其中扩散膜(diffusionfilm)设置于扩散片(diffusingsheet)与灯之间。中国台湾新型专利第M271174号揭露一直下式背光装置,包括光源、扩散板、及设置于扩散板下方的透明片。透明片可经网点印刷、喷砂、蚀刻或者雾化处理,使光源的光线可先通过透明片均匀散出。接着,再由扩散板散出,使光源的光线均匀由液晶面板散出。另外,此专利亦揭露另一实施方式,其为透明片任一侧固设有扩散片或二侧固设有扩散片,其固定方式可以为贴附、溅镀、或者于扩散片上设有可与透明片相互嵌合的嵌合机构。但是,上述现有技术的LED阵列的分布面积越大,组成的LED阵列的光源数目越多间距越小,出光越均匀,但限于成本及现有工艺水平,采用增加光源数目或者缩小光源间距的方法产生效果有限,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出光均匀性,解决直下式背光模组容易出现亮暗不均(mura)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善面光源均匀出光的直下式背光装置,在不增加成本与出光均匀度的条件下,有效地缩减LED光源与光学膜片之间的间距使得背光装置达到薄型化,并且提高了光的利用效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直下式背光装置,其包括LED光源的阵列、PCB基板、反射杯的阵列、光学膜片。PCB基板,在该PCB基板上安装有多个所述LED光源的阵列。反射杯的阵列,其将所述LED光源的一部分的配光向所述直下式背光装置的显示面的一侧反射。光学膜片,其设置在所述反射杯的上方。所述反射杯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反射杯之间的连接位置设有透光结构,以使得光线通过所述透光结构在所述反射杯之间传播。LED光源中的LED芯片可以为mini-LED芯片或者micro-LED芯片。本技术的直下式背光装置的整体结构和利用反射杯上设置的透光结构,将从LED光源射出的光通过所述透光结构在所述反射杯之间传播。因此,从各LED光源射出的光,虽然具有较高的聚集度,但通过向各反射杯的反射和透光结构的散射传播从而能扩大扩散角,克服亮暗不均(mura)的问题,实现均匀的面光源出光。反射杯阵列的透光结构同时可以支撑光学膜片,保证了光学膜片的平整度。反射杯的透光结构的设置,进一步增加光线在反射杯内部的出光率,提高了光的利用效率,同时有效地缩减LED光源与光学膜片之间的间距使得背光装置达到薄型化。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透光结构为第二开孔,从LED光源射出的光通过所述第二开孔在所述反射杯之间传播。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透光结构为透明材料,从LED光源射出的光通过所述透明材料在所述反射杯之间传播。在又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透光结构的反射率低于所述反射杯的反射率,从LED光源射出的光通过所述透光结构在所述反射杯之间传播。所述透光结构与反射杯为同种材料。例如,所述透光结构与反射杯为同种白油,所述透光结构的厚度更薄,其透光率更高。或者所述透光结构与反射杯为不同种材料。例如,与反射杯为银反射材料,所述透光结构为镍材料,其透光率更高。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近所述LED光源位置的所述透光结构之密度低于远所述LED光源位置的所述透光结构之密度。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反射杯为上下开口的球体或者多面体;多个所述反射杯一体成型为反射板。进一步的,所述光学膜片包括设置在所述反射杯的阵列上方的扩散膜,所述扩散膜上的扩散单元与所述反射杯相对应。所述扩散膜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透光结构相对应。所述反射杯具有多个第一开口,且每一第一开口对应于相对应的LED光源,所述LED光源发出的光线穿越所述反射杯上的第一开口而照射扩散膜,被扩散膜反射或散射的光线通过所述透明结构返回反射杯后,再反射至扩散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光的利用效率并改善面光源均匀出光。进一步的,所述光学膜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扩散膜上方的棱镜片。进一步的,所述光学膜片还包括量子点膜,所述量子点膜设置在所述扩散膜和所述反射杯的阵列之间;或者所述量子点膜设置在所述扩散膜和棱镜片之间。根据本技术之实施例,本技术之直下式背光装置用于一种显示设备,其将从所述直下式背光装置射出的面状光源光转换为图像光。附图说明本技术及其优点将通过研究以非限制性实施例的方式给出,并通过所附附图所示的特定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而更好的理解,其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直下式背光装置的爆炸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反射杯的阵列的立体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扩散膜的平面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直下式背光装置的反射杯与透光结构的光学作用效果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附图中的图式,其中相同的组件符号代表相同的组件,本技术的原理是以实施在一适当的环境中来举例说明。以下的说明是基于所示例的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其不应被视为限制本技术未在此详述的其它具体实施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词语“实施例”意指用作实例、示例或例证。此外,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冠词“一”一般地可以被解释为意指“一个或多个”,除非另外指定或从上下文清楚导向单数形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下式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LED光源的阵列;/nPCB基板,在该PCB基板上安装有多个所述LED光源的阵列;/n反射杯的阵列,其将所述LED光源的一部分的配光向所述直下式背光装置的显示面的一侧反射;/n光学膜片,其设置在所述反射杯的上方;/n其中,所述反射杯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反射杯之间的连接位置设有透光结构,以使得光线通过所述透光结构在所述反射杯之间传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下式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LED光源的阵列;
PCB基板,在该PCB基板上安装有多个所述LED光源的阵列;
反射杯的阵列,其将所述LED光源的一部分的配光向所述直下式背光装置的显示面的一侧反射;
光学膜片,其设置在所述反射杯的上方;
其中,所述反射杯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反射杯之间的连接位置设有透光结构,以使得光线通过所述透光结构在所述反射杯之间传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结构为第二开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结构为透明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结构的反射率低于所述反射杯的反射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小齐彭益李伟胡友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