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97398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1 23: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包括背光灯条;遮光层,遮光层包括镂空部,遮光层位于背光灯条靠近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多个第一发光单元,第一发光单元位于背光灯条靠近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且第一发光单元与背光灯条电连接,以及在垂直背光模组的方向上,第一发光单元在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正投影与镂空部在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本发明专利技术将第一发光单元集成在背光模组中,节省了电子产品的内部结构空间,使产品符合超薄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液晶显示屏(LCD)的快速发展以及全面屏的普及,屏下指纹识别技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相比起占用屏幕上的部分显示区域识别,屏下指纹识别的好处是能够保证显示屏的完整性,手指直接贴在显示屏上就能识别。然而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屏(LCD)指纹技术,屏下指纹识别目前可分为侧边式和直下式,侧边式指纹识别通常是将红外指纹识别光源设置在盖板的下方,会导致边框加宽,与当前电子设备的轻薄化、全屏化的发展趋势不符。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将第一发光单元集成在背光模组中,节省了电子产品的内部结构空间,使产品符合超薄设计要求。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的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背光灯条;遮光层,所述遮光层包括镂空部,所述遮光层位于所述背光灯条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多个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位于所述背光灯条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且所述发光单元与所述背光灯条电连接,以及在垂直所述背光模组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正投影与所述镂空部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同时,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上述任一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背光模组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经过反射后形成识别光线,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感光组件,所述感光组件用于接收所述识别光线进行识别。<br>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位于所述背光灯条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且所述发光单元与所述背光灯条电连接,以及在垂直所述背光模组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正投影与所述镂空部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即本专利技术将第一发光单元集成在背光模组中,节省了电子产品的内部结构空间,使产品符合超薄设计要求。同时第一发光单元集成在背光模组中还可以提高指纹识别的范围,有利于显示装置进行指纹识别。当然,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的所有技术效果。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附图说明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1是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N-N’向的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M-M’向一种剖面图;图5为图3中M-M’向又一种剖面图;图6为图4中导光元件的一种局部放大图;图7为图4中导光元件的一种局部放大图;图8为图4中导光元件的一种局部放大图;图9为图4中导光元件的一种局部放大图;图10为图4中导光元件的一种局部放大图;图11为图4中导光元件的一种局部放大图;图12为图3中M-M’向又一种剖面图;图13为图3中M-M’向又一种剖面图;图14为图3中M-M’向又一种剖面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16是图15中G-G’向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现有技术中的曲面显示面板,结合图1和图2所示,图1是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N-N’向的剖面图。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100,显示装置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盖板01、显示面板02和背光模组03,显示面板02位于盖板01和背光模组03之间;显示装置100还包括下边框07和与下边框07相对设置的上边框区08,还包括侧边框09,侧边框09的两端分别与上边框07和下边框08相接触。红外指纹识别光源04,红外指纹识别光源04位于盖板01边缘靠近显示面板02的一侧,以及红外指纹识别光源04在盖板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显示面板02在盖板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重叠,且红外指纹识别光源04在盖板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背光模组03在盖板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重叠;图1中仅示意出红外指纹识别光源04位于下边框07,当然红外指纹识别光源04也可以位于侧边框09。指纹识别单元05和指纹识别区06,指纹识别单元05位于显示装置200背光模组03远离显示面板02的一侧,且指纹识别单元05在盖板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指纹识别区06在盖板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之内;红外指纹识别光源04发出的红外光经过指纹反射至指纹识别单元05,然后收集信号,最终形成指纹图像。由于显示装置200采用侧入式,即红外指纹识别光源04位于盖板01边缘靠近显示面板02的一侧,进而为了增加红外指纹识别光源04发出的光线覆盖的范围,增加指纹识别区06在盖板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面积,设置红外指纹识别光源04与盖板01所在平面具有一定角度,但是由于红外指纹识别光源04角度的限制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指纹识别区06在盖板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面积,以及背光模组03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阻挡红外指纹识别光源04发出的光线,影响指纹识别区06在盖板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面积。同时由于显示装置200采用侧入式,无论是将红外指纹识别光源04位于下边框07或者是侧边框09,均会导致增加了盖板01的长度,与当前电子设备的轻薄化、全屏化的发展趋势不符。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背光模组。关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实施例,下文将详述。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和图4所示,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M-M’向一种剖面图。本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200包括:背光灯条1;遮光层2,遮光层2包括镂空部21,遮光层2位于背光灯条1靠近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一侧;多个第一发光单元3,第一发光单元3位于背光灯条1靠近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一侧,且第一发光单元3与背光灯条1电连接,以及在垂直背光模组200的方向上,第一发光单元3在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正投影与镂空部21在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可以理解的是,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第一发光单元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n背光灯条;/n遮光层,所述遮光层包括镂空部,所述遮光层位于所述背光灯条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n多个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位于所述背光灯条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与所述背光灯条电连接,以及在垂直所述背光模组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正投影与所述镂空部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光灯条;
遮光层,所述遮光层包括镂空部,所述遮光层位于所述背光灯条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
多个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位于所述背光灯条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与所述背光灯条电连接,以及在垂直所述背光模组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正投影与所述镂空部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光源和导光元件,所述导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一光源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
所述导光元件用于将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反射,使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射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元件包括第一导光元件和第二导光元件,所述第二导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一导光元件远离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第一光源位于所述第一导光元件远离所述出光面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光源在所述第一导光元件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导光元件在所述第一导光元件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无交叠;
所述第二导光元件包括靠近所述第一光源的斜边,所述斜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光元件相接触,另一端与所述背光灯条相接触,且所述斜边与所述背光灯条所在表面具有第一角度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15°≤α≤4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元件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设有多个微结构,所述微结构为凸起,和/或,凹陷结构。


6.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金龙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