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变速器的液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49499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变速器液压控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自动变速器的液压系统,其包括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第一油压泵、第二油压泵及换向阀,第一油路与离合器、换挡及驻车装置的主油路连通,第二油路与离合器和轴齿装置的冷却及润滑油路连通,第一油压泵连接于第一油路,第二油压泵与第二油路连通,用以向离合器和轴齿装置供给冷却和润滑油,换向阀设于第一油压泵与泄压容器之间,且具有第一阀位和第二阀位;换向阀处于第一阀位时使第一油压泵通过第一油路向主油路供油,换向阀处于第二阀位时使第一油压泵与泄压容器连通。其能够简化阀的结构与布置形式,有利于减重和简化系统、降低成本,而利于节约布置空间,降低系统故障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变速器的液压系统
本技术涉及变速器液压控制
,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变速器的液压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对变速器进行换挡执行机构作动控制和冷却的液压系统方案中,通常包括低压回路和高压回路,当高压回路的执行元件不工作时,不需要高压油泵供油,高压油泵输出的油液通过特殊结构的专用换向阀卸荷或通过换向阀引入到另一侧的低压油路,进而降低高压泵的输出或卸载压力,起到提升液压系统效率的作用。现有技术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一些技术方案:例如在高压回路不需要高压泵进行供油时,高压泵输出的油液通过三位的换向阀的第三换向位置进行直接卸载,这种技术方案中使用的三位换向阀的结构和原理相对复杂,占用较大硬件布置空间,增加硬件设计制造成本及控制难度。另外一种实现方案为:高压回路不需要高压泵进行供油时,高压泵输出的油液通过两位的换向阀进行卸载或引入到冷却润滑油路,但是卸载油路中还有其他控制阀,增加了液阻,导致卸载压力较大,同时这种油路布置复杂,增加硬件的设计与布置难度,会引起故障率上升。此外,还有的技术方案中,驱动双泵的电子泵与低压泵间可能布置有离合器,增加系统硬件的复杂程度,该离合器需要单独进行控制,使系统故障率升高。因此,如何在确保实现对高压油泵输出的油液进行有效卸载的同时,简化系统构造、节约占用空间、降低制造成本和工艺难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变速器的液压系统,其能够简化阀的结构与布置形式,有利于减重和简化系统、降低成本,而且离合器未布置其中,有利于节约布置空间,降低系统故障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变速器的液压系统,第一油路,与离合器、换挡及驻车装置的主油路连通,用于向所述离合器、换挡及驻车装置提供液压油;第二油路,与离合器和轴齿装置的冷却润滑油路连通,用于向离合器和轴齿装置提供冷却、润滑油液;第一油压泵,连接于所述第一油路;第二油压泵,与所述第二油路连通;换向阀,设于所述第一油压泵与泄压容器之间,且具有第一阀位和第二阀位;所述换向阀处于所述第一阀位时使所述第一油压泵通过所述第一油路向所述主油路供油,所述换向阀处于所述第二阀位时使所述第一油压泵与泄压容器连通。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油压泵与所述第二油压泵之间连接有共用的驱动装置。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换向阀上设有电磁铁,用于控制其切换阀位。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油路上连接有只允许液压油从所述第一油压泵的出油口向所述主油路单向流动的单向阀,所述换向阀处于所述第一阀位时使所述第一油压泵通过所述单向阀与所述主油路连通。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单向阀的出油口与所述主油路直接连接有蓄能器。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油路上且在所述单向阀的进油口设有过滤器。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油压泵与所述第二油压泵的进油口均设有过滤器。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油压泵与所述第二油压泵分别与共同的泄压容器相连或者两者与不同的泄压容器相连。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驱动装置采用电动机。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自动变速器的液压系统,包括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第一油压泵、第二油压泵及换向阀,其中,第一油路与离合器、换挡及驻车装置的主油路(高压回路)连通,用于向离合器、换挡及驻车装置提供液压油,第二油路与离合器和轴齿装置的冷却润滑油路(低压回路)连通,用于向离合器和轴齿装置提供冷却、润滑油液,第一油压泵连接于第一油路,第二油压泵与第二油路连通,用以向离合器和轴齿装置供给冷却和润滑油,通过将换向阀设于第一油压泵与泄压容器之间,且该换向阀具有第一阀位和第二阀位,为二位二通阀,换向阀处于第一阀位时使第一油压泵通过第一油路向主油路供油,用以控制离合器、换挡及驻车装置,当主油路中的压力足够满足需求时,可将换向阀切换至第二阀位,使第一油压泵的出油口与泄压容器连通,即可使第一油压泵的输出油液可以以较低压力只经过换向阀,从而实现第一油压泵的直接无负荷卸载,由此通过本液压系统,简化了液压元件布置形式,有效降低控制逻辑的复杂程度,能实现对零部件的减重,有效降低元件开发与采购成本,而且卸载方式对第一油压泵的输出油液进行卸载,尽可能减少了卸载油路的液阻,提升了液压系统的效率,同时离合器未布置于其中,有利于节省硬件布置空间,降低系统故障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变速器的液压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自动变速器的液压系统的示意图。其中,10、第一油压泵;11、第一油路;20、第二油压泵;21、第二油路;30、换向阀;31、第一阀位;32、第二阀位;33、电磁铁;40、主油路;50、冷却润滑油路;60、泄压容器;61、第一泄压容器;62、第二泄压容器;70、驱动装置;80、单向阀;90、过滤器;100、蓄能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本技术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请参见图1所示,示意性地示出了本技术的自动变速器的液压系统,其包括第一油路11、第二油路21、第一油压泵10、第二油压泵20和换向阀30,第一油压泵10为高压泵,第二油压泵20为低压泵。其中,所述第一油路11与离合器、换挡及驻车装置的主油路40(高压回路)连通,用于向所述离合器、换挡及驻车装置提供液压油。所述第二油路21与离合器和轴齿装置的冷却润滑油路50(低压回路)连通,用于向离合器和轴齿装置提供冷却、润滑油液。第一油压泵10连接于所述第一油路11,第二油压泵20与所述第二油路21连通,换向阀30设于所述第一油压泵10与泄压容器60之间,更重要的是,换向阀30具有第一阀位31和第二阀位32;所述换向阀30处于所述第一阀位31时使所述第一油压泵10通过所述第一油路11向所述主油路40供油,所述换向阀30处于所述第二阀位32时使所述第一油压泵10与泄压容器60连通。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的自动变速器的液压系统,通过将换向阀30设于第一油压泵10与泄压容器60之间,且该换向阀30具有第一阀位31和第二阀位32,具体为二位二通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变速器的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油路,与离合器、换挡及驻车装置的主油路连通,用于向所述离合器、换挡及驻车装置提供液压油;/n第二油路,与离合器和轴齿装置的冷却润滑油路连通,用于向离合器和轴齿装置提供冷却、润滑油液;/n第一油压泵,连接于所述第一油路;/n第二油压泵,与所述第二油路连通;/n换向阀,设于所述第一油压泵与泄压容器之间,且具有第一阀位和第二阀位;所述换向阀处于所述第一阀位时使所述第一油压泵通过所述第一油路向所述主油路供油,所述换向阀处于所述第二阀位时使所述第一油压泵与泄压容器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变速器的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油路,与离合器、换挡及驻车装置的主油路连通,用于向所述离合器、换挡及驻车装置提供液压油;
第二油路,与离合器和轴齿装置的冷却润滑油路连通,用于向离合器和轴齿装置提供冷却、润滑油液;
第一油压泵,连接于所述第一油路;
第二油压泵,与所述第二油路连通;
换向阀,设于所述第一油压泵与泄压容器之间,且具有第一阀位和第二阀位;所述换向阀处于所述第一阀位时使所述第一油压泵通过所述第一油路向所述主油路供油,所述换向阀处于所述第二阀位时使所述第一油压泵与泄压容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的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压泵与所述第二油压泵之间连接有共用的驱动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的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阀上设有电磁铁,用于控制其切换阀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的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毅骁黄新志邓云飞刘学武梁东伟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