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红外发光稀土掺杂氟化物纳米晶体玻璃材料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红外发光玻璃的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能量转移过程的中红外发光稀土掺杂氟化物纳米晶体玻璃材料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稀土掺杂材料具有丰富的独特的稀土离子能级,其发光波长基本不受环境的影响,在光通讯、激光光源、传感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利用稀土Ho3+离子从5I7→5I8能级间的辐射跃迁是实现2.0μm波长中红外荧光发光的有效途径之一。光源应用潜力广泛,例如遥感、激光雷达、大气污染监测、医疗诊断手术等方面。然而,Ho3+离子的2.0μm波长中红外荧光无法通过商用980nm或808nm的激光二极管直接抽运实现,需要引入其他稀土离子例如Tm3+或Yb3+离子作为敏化剂,接收激发光,传递至发光中心Ho3+离子实现中红外发光来实现。低声子能量基体材料可以有效降低掺杂稀土离子的多声子弛豫引起的无辐射跃迁,因此可以获得高效的中红外发光。氟化物与氧化物相比具有低的声子能量,而氧化物在化学耐久性、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等方面的性质通常优于氟化物。氧氟化物玻璃不仅具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红外发光稀土掺杂氟化物纳米晶体玻璃材料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1)根据中红外发光玻璃的组成精确称量各组分的原料,所述原料包括稀土氟化物,其中,原料中NaO由Na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红外发光稀土掺杂氟化物纳米晶体玻璃材料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根据中红外发光玻璃的组成精确称量各组分的原料,所述原料包括稀土氟化物,其中,原料中NaO由Na2CO3引入,将原料充分混合;
2)将混合后的原料在1200℃~1500℃温度条件下熔融0.5~1小时;
3)将熔融后的玻璃液倒入铜制磨具中压制成型,在380℃~450℃退火,然后随炉冷却至室温得到前驱体玻璃;
4)将制得的前驱体玻璃进行切割成多个样品,在Tg+30℃~Tg+150℃温度范围内间隔温度点分别对切割后的多个样品玻璃进行热处理从而形成氟化物纳米晶玻璃材料;
5)从上述热处理后的多个样品中筛选出发光性能最优的氟化物纳米晶玻璃进行抛光,即得到所需玻璃样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红外发光稀土掺杂氟化物纳米晶体玻璃材料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稀土氟化物为ErF3和HoF3或TmF3和HoF3或NdF3和HoF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红外发光稀土掺杂氟化物纳米晶体玻璃材料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继红,贾林园,田启航,李明,瞿述良,张福军,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