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复合吸能材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5641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多层复合吸能材料及其制备。所述多层复合吸能材料,依次由防护金属板I、高强聚脲涂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板、闭孔泡沫铝和能量处理层组成;相邻各层之间采用粘弹性阻尼材料进行连接。能量处理层依次包括夹层金属板、粘弹性阻尼层I、高强度弹簧、薄壁吸能管、粘弹性阻尼层II和防护金属板II。高强度弹簧的一端固定在粘弹性阻尼层I中,高强度弹簧的另一端通过粘弹性阻尼材料III固定在薄壁吸能管中。薄壁吸能管远离高强度弹簧的一端固定在粘弹性阻尼层II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多层复合吸能材料,不但大大提高了吸能效率,而且克服了传统结构一次性防护的缺点,提高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层复合吸能材料
本技术属于材料领域,涉及一种吸能材料,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防爆领域的轻型多层复合吸能材料。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武器装备技术的迅速发展,其破坏能力大幅度提高。如何有效防护建筑、运载工具等结构的完整性,将爆炸的破坏程度控在一定范围内,使爆炸所带来的破坏最小化是问题的关键。防爆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于材料本身的吸能特性,也就是利用材料变形吸收能量或提高材料损耗因子的原理研究新材料。如通过加装附加防爆装甲实现对军用运输车的防护。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车辆的安全性,但附加装甲会大幅度增加运输车辆自重,从而使车辆的机动性大幅度下降。对于运输飞行器来讲,过大的负重将严重影响飞行器的运输能力,并使飞行器的机动性大大下降。另一方面是利用反动量原理抵抗来袭爆炸波,设计复杂的结构。比如通过采用V形车底结构分散爆炸冲击能量,减小车身底部爆炸冲击压力,从而提高车辆的防地雷能力。目前,越来越多的现代防地雷车辆均采用类似的车底结构,然而由于军用车辆对野外通过性有较髙要求,车身底部安装V形防护结构往往导致离地间隙减小,从而使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多层复合吸能材料,依次由防护金属板I(1)、高强聚脲涂层(2)、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板(3)、闭孔泡沫铝(4)和能量处理层组成;其特征在于:相邻各层之间采用粘弹性阻尼材料进行连接;所述能量处理层依次包括夹层金属板(5)、粘弹性阻尼层I(6)、高强度弹簧(8)、薄壁吸能管(7)、粘弹性阻尼层II(9)和防护金属板II(11);所述高强度弹簧(8)的一端固定在粘弹性阻尼层I(6)中,所述高强度弹簧(8)的另一端通过粘弹性阻尼层III(10)固定在薄壁吸能管(7)中;所述薄壁吸能管(7)远离高强度弹簧(8)的一端固定在粘弹性阻尼层II(9)中,且薄壁吸能管(7)内部的粘弹性阻尼层III(10)与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1.多层复合吸能材料,依次由防护金属板I(1)、高强聚脲涂层(2)、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板(3)、闭孔泡沫铝(4)和能量处理层组成;其特征在于:相邻各层之间采用粘弹性阻尼材料进行连接;所述能量处理层依次包括夹层金属板(5)、粘弹性阻尼层I(6)、高强度弹簧(8)、薄壁吸能管(7)、粘弹性阻尼层II(9)和防护金属板II(11);所述高强度弹簧(8)的一端固定在粘弹性阻尼层I(6)中,所述高强度弹簧(8)的另一端通过粘弹性阻尼层III(10)固定在薄壁吸能管(7)中;所述薄壁吸能管(7)远离高强度弹簧(8)的一端固定在粘弹性阻尼层II(9)中,且薄壁吸能管(7)内部的粘弹性阻尼层III(10)与外部的粘弹性阻尼层II(9)高度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复合吸能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壁吸能管(7)的高度h为能量处理层高度H的3/5;所述粘弹性阻尼层II(9)和粘弹性阻尼层III(10)的厚度d均大于吸能管高度h的2/3,小于吸能管高度h的7/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复合吸能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弹性阻尼层I(6)的厚度为10-15mm;所述薄壁吸能管(7)的高度h为30-45mm;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微波张锐许圣鸣梁龙强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理工大学青岛沙木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