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轨合建隧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3297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23
本申请提供一种公轨合建隧道,包括管片、第一隔墙、第二隔墙和排废水系统,管片围设形成隧道空间,第一隔墙将隧道空间分隔为并列设置的地铁区间、管廊及排烟道和疏散通道。地铁区间设置在管廊及排烟道和疏散通道之间,第二隔墙设置在疏散通道内围设形成废水泵房,排废水系统配置为将废水排出废水泵房。本申请提供的公轨合建隧道,在地铁排烟通道需要连续设置的情况下,通过将废水泵房设置在疏散通道内的富裕空间,解决了排烟通道与废水泵房的空间冲突问题,同时也避免了拆除公轨合建隧道的管片并在公轨合建隧道的底部或者侧部扩挖以形成废水泵房所带来的施工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公轨合建隧道
本申请涉及土木建筑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公轨合建隧道。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综合交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采用公路隧道与地铁隧道合建的方式(简称公轨合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公轨合建隧道横断面多为上下两层,上层布置道路车行道,下层布置地铁区间。下层结构分为三舱,分别布置地铁区间、地铁排烟道及管廊、疏散通道。目前公轨合建盾构隧道地铁区间多采用纵向分段通风,地铁排烟道纵向分段设置,区间中部或两端局部不设置地铁排烟道。道路废水泵房及地铁废水泵房设置在无地铁排烟道地段,利用原地铁排烟道空间设置。而当地铁穿越江河湖海,地铁区间长度较长时,地铁排烟道需通长设置,进而无法设置废水泵房。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公轨合建隧道,以解决公轨合建隧道内废水泵房布置与排烟道的空间冲突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公轨合建隧道,包括管片、第一隔墙、第二隔墙和排废水系统,所述管片围设形成隧道空间,所述第一隔墙将所述隧道空间分隔为并列设置的地铁区间、管廊及排烟道和疏散通道,所述地铁区间设置在所述管廊及排烟道和疏散通道之间,所述第二隔墙设置在所述疏散通道内围设形成废水泵房,所述排废水系统配置为将废水排出所述废水泵房。进一步地,所述公轨合建隧道还包括疏散楼梯,所述疏散楼梯设置在所述疏散通道内,所述废水泵房设置在相邻两所述疏散楼梯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公轨合建隧道包括并行的两所述隧道空间,两所述隧道空间内的所述废水泵房邻接。<br>进一步地,所述公轨合建隧道还包括车道板,所述车道板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管片连接,所述车道板将所述隧道空间分隔为上部的公路空间和下部的轨道空间,所述地铁区间、所述管廊及排烟道和所述疏散通道设置在所述轨道空间内;所述废水泵房包括道路废水泵房和地铁废水泵房,所述道路废水泵房与所述公路空间连通,所述地铁废水泵房与所述地铁区间的底部连通;所述排废水系统包括水泵和排水管,所述道路废水泵房内和所述地铁废水泵房内分别设置所述水泵,所述排水管分别连通所述道路废水泵房和所述地铁废水泵房将废水排出。进一步地,所述公轨合建隧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地铁区间底部的集水池,所述排废水系统还包括抽水管,所述抽水管连通所述地铁废水泵房与所述集水池。进一步地,所述公轨合建隧道还包括轨道梁,所述轨道梁设置于所述地铁区间的底部;所述集水池包括第一集水池,所述第一集水池设置在两所述轨道梁之间,所述抽水管的一端置于所述第一集水池内。进一步地,所述集水池还包括第二集水池和第三集水池,所述第二集水池与所述第三集水池分别设置在两所述轨道梁的另一侧;所述排废水系统包括预埋管,所述预埋管连通所述第一集水池与所述第二集水池,以及连通所述第一集水池与所述第二集水池。进一步地,所述水泵包括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所述道路废水泵房内设置所述第一水泵;所述地铁废水泵房包括地铁一级泵房和地铁二级泵房,所述地铁一级泵房内设置所述第二水泵,所述地铁二级泵房内设置所述第一水泵,所述第二水泵的入口与所述抽水管连接,所述第二水泵的出口与所述地铁二级泵房连通。进一步地,所述车道板上形成有截流沟,所述排废水系统还包括落水管,所述落水管连通所述截流沟与所述道路废水泵房;和/或,所述车道板上形成有检修孔,所述检修孔连通所述废水泵房与所述公路空间。进一步地,所述公轨合建盾构隧道废水泵房还包括沿所述公轨合建隧道的延伸方向设置的轨道烟道板,所述轨道烟道板将所述管廊及排烟道分隔为上部的排烟通道和下部的管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公轨合建隧道,在排烟通道需要连续设置的情况下,通过将废水泵房设置在公轨合建隧道的疏散通道内的富裕空间,从而在不影响公轨合建隧道内各设施的功能的前提下,解决了排烟通道与废水泵房的空间冲突问题,同时也避免了拆除公轨合建隧道的管片并在公轨合建隧道的底部或者侧部扩挖以形成废水泵房所带来的施工风险。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公轨合建隧道的一横断面图;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公轨合建隧道的另一横断面图;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公轨合建隧道沿纵向的一剖视图;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公轨合建隧道的俯视图;图5为现有技术的一种公轨合建隧道的俯视图;以及图6为现有技术的一种公轨合建隧道的一方向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轨道空间;11、地铁区间;111、道床;12、管廊及排烟道;121、排烟通道;122、管廊;13、疏散通道;14、废水泵房;141、道路废水泵房;142、地铁废水泵房;1421、地铁一级泵房;1422、地铁二级泵房;2、公路空间;3、车道板;31、截流沟;32、检修孔;4、管片;5、第一隔墙;6、第二隔墙;7、排废水系统;71、水泵;711、第一水泵;712、第二水泵;72、抽水管;73、预埋管;74、落水管;8、集水池;81、第一集水池;811、凹坑;82、第二集水池;83、第三集水池;84、盖板;9、轨道梁;10、轨道烟道板。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的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现有技术中,请参阅图5和图6,疏散通道13’单独设置在地铁区间11’的一侧,地铁区间11’的另一侧设置管廊及排烟道12’,排烟通道121’与管廊122’分开设置。其中排烟通道121’是不连续的,因此,可以利用相邻两排烟通道121’之间的间隔设置废水泵房14’。然而,当公轨合建隧道的长度较长时,地铁排烟通道121’需要沿纵向贯通设置,此时,排烟通道121’与废水泵房14’的空间存在冲突的问题。为此,技术人员通常采用的做法是,拆除公轨合建隧道内的部分管片4’,以在公轨合建隧道的底部或者侧部扩挖,进而形成废水泵房14’的空间。然而如此一来,不仅增加了施工难度,还破坏了公轨合建隧道内管片4’的完整性,从而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风险。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公轨合建隧道,请参阅图1和图2,包括管片4、第一隔墙5、第二隔墙6和排废水系统7。管片4围设形成隧道空间,第一隔墙5将隧道空间分隔为并列设置的地铁区间11、管廊及排烟道12和疏散通道13。地铁区间11设置在管廊及排烟道12和疏散通道13之间,第二隔墙6设置在疏散通道13内围设形成废水泵房14,排废水系统7配置为将废水排出废水泵房14。可以理解的是,废水泵房14可以由第二隔墙6单独围设而成,形成密闭的空间,用于缓存废水。请参阅图1和图2,废水泵房14还可以由第二隔墙6和管片4一同围设而成,形成密闭空间,如此可以充分利用公轨合建隧道内的空间及其结构。本申请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公轨合建隧道,其特征在于,包括管片、第一隔墙、第二隔墙和排废水系统,所述管片围设形成隧道空间,所述第一隔墙将所述隧道空间分隔为并列设置的地铁区间、管廊及排烟道和疏散通道,所述地铁区间设置在所述管廊及排烟道和疏散通道之间,所述第二隔墙设置在所述疏散通道内围设形成废水泵房,所述排废水系统配置为将废水排出所述废水泵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公轨合建隧道,其特征在于,包括管片、第一隔墙、第二隔墙和排废水系统,所述管片围设形成隧道空间,所述第一隔墙将所述隧道空间分隔为并列设置的地铁区间、管廊及排烟道和疏散通道,所述地铁区间设置在所述管廊及排烟道和疏散通道之间,所述第二隔墙设置在所述疏散通道内围设形成废水泵房,所述排废水系统配置为将废水排出所述废水泵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轨合建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公轨合建隧道还包括疏散楼梯,所述疏散楼梯设置在所述疏散通道内,所述废水泵房设置在相邻两所述疏散楼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轨合建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公轨合建隧道包括并行的两所述隧道空间,两所述隧道空间内的所述废水泵房邻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公轨合建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公轨合建隧道还包括车道板,所述车道板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管片连接,所述车道板将所述隧道空间分隔为上部的公路空间和下部的轨道空间,所述地铁区间、所述管廊及排烟道和所述疏散通道设置在所述轨道空间内;
所述废水泵房包括道路废水泵房和地铁废水泵房,所述道路废水泵房与所述公路空间连通,所述地铁废水泵房与所述地铁区间的底部连通;
所述排废水系统包括水泵和排水管,所述道路废水泵房内和所述地铁废水泵房内分别设置所述水泵,所述排水管分别连通所述道路废水泵房和所述地铁废水泵房将废水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公轨合建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公轨合建隧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地铁区间底部的集水池,所述排废水系统还包括抽水管,所述抽水管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明清孙文昊何应道陈玉远陈天宇李春林张亮亮王均勇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