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车灯控制旋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9854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车灯控制旋钮,其包括旋转壳体、固定壳体、弹簧、按压块和活动杆,所述旋转壳体套装于固定壳体上,所述活动杆的一端从固定壳体上穿出,另一端和按压块的底部相连接,所述弹簧套于活动杆上,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按压块相连接,另一端与固定壳体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能通过按压块来驱动活动杆的移动,以此来触发车灯的远光灯和近光灯之间的切换,弹簧的设置则能方便实现活动杆在每次切换后的复位,而且还能通过旋转旋转壳体来对车灯的亮度进行调节。由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远、近光灯的切换和车灯亮度的调整整合于一个旋钮中,实现多功能,集成度高,使用方便,能有效避免用户的操作失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功能车灯控制旋钮
本技术涉及车灯设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功能车灯控制旋钮。
技术介绍
车灯就是指车辆上的灯具,是车辆夜间行驶在道路照明的工具,也是发出各种车辆行驶信号的提示工具。现在常见的车灯一般配备有远光灯和近光灯,而通常远光灯和近光灯的切换都是依靠多功能车灯控制旋钮实现。目前常见的多功能车灯控制旋钮通常只具备对远光灯和近光灯的切换功能,而远光灯和近光灯的亮度是固定的。但实际生活中,亮度固定的远光灯和近光灯往往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常会发生远光灯太亮扰民或者近光灯太暗无法有效看清道路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在有些高端汽车上会配备控制车灯的灯光亮度的旋钮,但上述旋钮其功能性依然单一,往往只能对车灯灯光亮度进行调整,由于其与近、远光灯的控制旋钮相互独立,用户使用也不方便,容易发生旋转错误等操作失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车灯控制旋钮,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功能车灯控制旋钮,其包括旋转壳体、固定壳体、弹簧、按压块和活动杆,所述旋转壳体套装于固定壳体上,所述活动杆的一端从固定壳体上穿出,另一端和按压块的底部相连接,所述弹簧套于活动杆上,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按压块相连接,另一端与固定壳体相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中,能通过按压块来驱动活动杆的移动,以此来触发车灯的远光灯和近光灯之间的切换,弹簧的设置则能方便实现活动杆在每次切换后的复位,而且还能通过旋转旋转壳体来对车灯的亮度进行调节。由此,本技术将远、近光灯的切换和车灯亮度的调整整合于一个旋钮中,实现多功能,集成度高,使用方便,能有效避免用户的操作失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旋转壳体上设有凸出,所述固定壳体上设有环形凹槽,所述凸出嵌于环形凹槽内。凸出和环形凹槽的设置,不会阻碍旋转壳体的旋转,并能增加旋转壳体和固定壳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其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技术还包括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安装在活动杆从固定壳体上穿出的一端上。第一端子的设置能方便实现活动杆与车灯中其他电子机构的电性连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技术还包括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安装在旋转壳体的底部上。第二端子的设置能方便实现旋转壳体和车灯中其他电子机构的电性连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壳体内设有空腔和第一通孔,所述空腔和第一通孔相连通,所述活动杆的一端从第一通孔穿出,所述按压块和弹簧均位于空腔内。空腔能方便按压块的移动,而第一通孔能减少活动杆发生移动错位的概率,提高活动杆的移动可靠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空腔的侧壁上设有凸起,所述凸起位于按压块的顶面上方。凸起的设置能避免按压块从空腔中脱离,而造成本技术的失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技术还包括导向杆,所述固定壳体内还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导向杆的一端伸入到第二通孔内,所述导向杆的另一端与按压块相连接。导向杆的移动能对按压块的移动进行导向,减少按压块的发生移动错位的概率,提高按压块的移动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多功能车灯控制旋钮的结构示意图的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多功能车灯控制旋钮的结构示意图的正视图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多功能车灯控制旋钮的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考图1、图2和图3,本技术的一种多功能车灯控制旋钮,包括旋转壳体1、固定壳体2、弹簧3、按压块4和活动杆5。固定壳体2上设有环形凹槽21,而旋转壳体1上设有两个凸出11,凸出11的形状和环形凹槽21的形状相匹配,从而凸出11嵌于环形凹槽21内,且凸出11能绕着环形凹槽12转动。由此,旋转壳体1活动套装于固定壳体2上,并能绕着固定壳体2转动。按压块4的和活动杆5的一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而弹簧3套于活动杆5上,且弹簧3的一端与按压块4通过接触相连接,而固定壳体2内设有空腔22,弹簧3的另一端与空腔22的底部通过接触相连接,使得弹簧3位于空腔22内,而设置后的按压块4也位于空腔22内。固定壳体2的空腔22的侧壁上还设有环形凸起221,凸起221位于按压块4的顶面的上方,以避免按压块4从空腔22中脱出。固定壳体2内还设有第一通孔23,第一通孔23与空腔22相连通,而活动杆5的另一端从第一通孔23处穿出,则使得活动杆5可以沿着第一通孔23活动。本技术还包括导向杆8,而固定壳体2内还设有第二通孔24,导向杆8的一端伸入到第二通孔24内,且导向杆8可以沿着第二通孔24活动,导向杆8的另一端与按压块4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另外,导向杆8和活动杆5平行设置。本技术还包括第一端子6,第一端子6通过导线安装在活动杆5从固定壳体2上穿出的一端上,从而通过第一端子6与车灯电路的电性连接,能实现活动杆5与车灯的电路的电性连接。本技术还包括第二端子7,第二端子7通过导线安装在旋转壳体1的底部上,第二端子7能便于与车灯电路的电性连接。本技术在使用时,本技术能安装在汽车内,而活动杆5可以配合常见车灯中的远光灯和近光灯的切换开关使用,而旋转壳体1则能配合车灯调节的电路使用。使得用户一方面可以通过旋转旋转壳体1来调整车灯亮度,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按下按压块4,使弹簧3压缩,活动杆5会随按压块4下移来触发上述切换开关,以对远光灯和近光灯之间进行切换,且切换结束后,由于用户停止对按压块4的按压,则弹簧3恢复,带动活动杆5复位,即以此能准备下一次的远光灯和近光灯之间的切换。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多功能车灯控制旋钮,其特征在于,包括旋转壳体(1)、固定壳体(2)、弹簧(3)、按压块(4)和活动杆(5),所述旋转壳体(1)套装于固定壳体(2)上,所述活动杆(5)的一端从固定壳体(2)上穿出,另一端和按压块(4)的底部相连接,所述弹簧(3)套于活动杆(5)上,所述弹簧(3)的一端与按压块(4)相连接,另一端与固定壳体(2)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多功能车灯控制旋钮,其特征在于,包括旋转壳体(1)、固定壳体(2)、弹簧(3)、按压块(4)和活动杆(5),所述旋转壳体(1)套装于固定壳体(2)上,所述活动杆(5)的一端从固定壳体(2)上穿出,另一端和按压块(4)的底部相连接,所述弹簧(3)套于活动杆(5)上,所述弹簧(3)的一端与按压块(4)相连接,另一端与固定壳体(2)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车灯控制旋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壳体(1)上设有凸出(11),所述固定壳体(2)上设有环形凹槽(21),所述凸出(11)嵌于环形凹槽(21)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车灯控制旋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端子(6),所述第一端子(6)安装在活动杆(5)从固定壳体(2)上穿出的一端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车灯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忠成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博事达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